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雜志文章

于蕾,帶“國家寶藏”下凡

她曾是央視春晚總撰稿人,如今在熱播的文博綜藝中任總導演,講述國寶的傳奇歷史與今生故事
2021-10-08 14:57:12 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環(huán)球人物雜志 作者:毛予菲
大號 中號 小號
  2021年1月,于蕾在北京接受本刊專訪。(本刊記者侯欣穎/攝)
  于蕾,2002年畢業(yè)于中國傳媒大學,后進入中央電視臺,連續(xù)四年擔任央視春晚總撰稿、總體設計,曾任杭州G20峰會文藝演出文學總撰稿和平昌冬奧會“北京八分鐘”文學撰稿。2017年,由其擔任制片人兼總導演的《國家寶藏》第一季獲上海電視節(jié)“白玉蘭”獎最佳季播電視節(jié)目獎。2020年底,《國家寶藏》第三季熱播。
  《國家寶藏》的后期制作室在北京東四環(huán)的一個僻靜園區(qū),遠離熱鬧和喧囂。下午兩點,于蕾像一陣風一樣飛快走進辦公室,飛快地和《環(huán)球人物》記者握了手,又領著記者飛快地往會議室走,招呼記者坐下,“咱別客氣,隨便聊”。
  坐下之后,于蕾打開了話匣,舉手投足間的文藝氣質(zhì)開始散發(fā)出來。回憶2017年《國家寶藏》開播,她說:“那就像與自己的理想談了場虐心苦戀后,終于盼來了洞房花燭。”如今節(jié)目做到第四年,捧回數(shù)項綜藝大獎,豆瓣評分穩(wěn)居9分之上,她的感慨是:“我所從事的正好是我熱愛的事業(yè),這真是人生幸事。”
  “你不覺得歷史特別浪漫嗎?”
  自開播至今4年,關于《國家寶藏》的誕生,于蕾提到過很多次。2015年,當時的中央電視臺為節(jié)目創(chuàng)新人才提供海外培訓的機會,招募臺里的一線人員。于蕾交了一份8000字的節(jié)目方案并最終被選中,赴英國交流學習。走的時候,這份名為《國家寶藏》的節(jié)目方案,還只是“紙上談兵”。
  在英國培訓的40天,于蕾常去大英博物館閑逛。在博物館瓷器館里,她認識了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一位在讀博士。當時這位博士正給一群中國留學生當講解員,從宋元青花瓷聊到晚清景德鎮(zhèn),侃侃而談,生動有趣。等這撥聽眾散開,于蕾湊上前找他聊天,問他“為什么要學歷史”。對方的回答很簡單——“你不覺得歷史特別浪漫嗎?”
  這一句話,成了于蕾在倫敦的收獲之一。當時,國內(nèi)拍博物館的紀錄片不少,普通觀眾對這個題材仍有很大的距離感。該如何拍出歷史和文物的浪漫?于蕾決定將《國家寶藏》做成一檔“能打動普通觀眾的文博類綜藝”,希望節(jié)目既能帶著“紀錄片的特質(zhì)”,也要有“綜藝節(jié)目的親切感”。
  回國后,于蕾開始前期調(diào)研,帶著團隊跑遍全國各地的博物館,查閱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摸索了兩年,她又有了新發(fā)現(xiàn):“只有將文物拉下神壇,拉到你身邊,讓你看到自己的生活真的受到文物影響的時候,它們才能真正浪漫起來。”
  于是,團隊敲定了節(jié)目形式:一半篇幅描繪國寶的“前世傳奇”——通過舞臺戲劇的方式演繹歷史,告訴觀眾是誰賦予了它們生命,而它又改變了誰的命運,背后蘊藏多少豪壯與悲情;另一半時間則用來講述國寶的“今生故事”——文物不是塵封的歷史,它們承載了民族的過往,也影響著當下與未來。
  2017年12月,一幅關于全國九大博物館、27件鎮(zhèn)館之寶的恢弘“畫卷”,在《國家寶藏》的舞臺上拉開帷幕。
  第一集中,北宋名畫《千里江山圖》與觀眾見面。時間回溯至900年前,一個藝術全才亡國君、一個被世人唾罵的奸臣、一個神秘的18歲天才少年從寥寥數(shù)字的題跋中走出,出現(xiàn)在舞臺上,演繹畫卷背后的傳奇。轉(zhuǎn)眼間,觀眾又被拉回當下的世界,潛心研究“青綠之色千年不敗”之謎的中央美術學院老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國畫顏料技藝傳承人、數(shù)十位故宮博物院講解員,講述了一個個關于研究、傳承、守護的故事。正是他們,使得國寶從未褪色,文明日日流淌。

 《國家寶藏》第一季劇照。北宋名畫《千里江山圖》的“前世”與“今生”。
  在最新一季節(jié)目中,文物攝影師趙震向觀眾講述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內(nèi)跪射俑的“今生故事”。趙震說,他有這個世界上最棒的工作,俑坑就是他的世界、他的神殿。他分享拍攝兵馬俑的點滴細節(jié):當看到冬日的陽光照到俑坑里,射到兵馬俑身上的時候,他為之動容,仿佛嬴政的軍隊真的活了過來。有一次,趙震偶然拍到2200年前的工匠在一個兵馬俑嘴上留下的指紋。當他將自己的手指指向同一個位置時,古今時空仿佛重疊在了一起,“那是一種穿越時空的觸碰”。
  就這樣,國寶的“前世今生”,成為《國家寶藏》開創(chuàng)性與故事性兼具的講述模式。于蕾和團隊希望觀眾能透過節(jié)目,真切感受到國寶和當下這個時代的同頻共振,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
  “歡迎央視降臨B站”
  在制作最初,于蕾將《國家寶藏》的目標受眾定位為“3歲到80歲”。節(jié)目最先收獲的是一批老年粉絲。在央視平臺播出的第二天,豆瓣上就有人發(fā)帖,說家里喝茶看報、養(yǎng)花遛鳥的退休老人迷上了這檔綜藝。而《國家寶藏》真正“出圈”,則是通過年輕人聚集的視頻網(wǎng)站嗶哩嗶哩(B站)。
  《國家寶藏》樣片成形的時候,于蕾就抱著向年輕人靠攏的心態(tài),找到了B站,“我們這個節(jié)目是不是可以放到B站,跟年輕人做第一手的互動?”但B站工作人員給了個善意的提醒:“主流平臺的節(jié)目都不太敢往我們這放,因為年輕的孩子們沒有什么忌諱,什么都敢說,什么都敢批評。你做好心理準備了嗎?”
  聽了這話,于蕾仍舊堅持,“如果只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們討論,年輕人完全不看,那就白干這個事了。”經(jīng)過幾個月的溝通,《國家寶藏》與B站以版權購買的方式達成合作,開播后大獲成功。第一集開播,彈幕“歡迎央視降臨B站”刷了屏。一整季下來,節(jié)目累積了2500萬的點擊量和130萬條彈幕。“隨便更新點什么花絮,視頻里都會蹦出滿屏的‘日常催更’。”
  俘獲大批年輕粉絲,這在團隊的預料之中。制作時,他們就很用心地注入了屬于年輕人的語態(tài)和元素。于蕾為節(jié)目寫了那段著名的開場白,俏皮可愛又鏗鏘有力——“我們是一檔年輕的節(jié)目,我們究竟有多年輕?也就是上下五千年!”演播廳里,華麗震撼的舞美視聽,加盟助陣的明星大咖,都吸引了年輕人的眼球。但在于蕾看來:“(受歡迎)這個事兒的根基,在于國寶挖掘不盡的價值。真正吸引年輕人的并不是‘傻白甜’的方法,而是有質(zhì)感、有內(nèi)涵的東西。”
  2020年12月,在B站粉絲的“催更”下,《國家寶藏》終于迎來了第三季。為了讓節(jié)目內(nèi)容更廣闊,更有質(zhì)感,于蕾在博物館的選擇上做了些許改變,由綜合性博物館轉(zhuǎn)為9座歷史文化遺產(chǎn)。


上圖:《國家寶藏》第三季劇照。靳東扮演鄭和,演繹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的“前世傳奇”。
下圖:《國家寶藏》第三季劇照。楊紫演繹大唐文成公主的和親故事。
  “聽起來好像只是換了9家博物館而已,但事實上,背后的創(chuàng)作邏輯也都變了。第一季、第二季中的綜合性博物館,更像一個地域符號。而在第三季中,我們希望把中華文明放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看看中華文明為人類歷史貢獻了什么。”
  關于這個宏大議題,于蕾思考了很久:“實在沒辦法做出完整的回答。”去年年初開第三季籌劃會時,她只做了一頁PPT。“我寫了9個可能的點,從3300年前的安陽殷墟到2500年前的曲阜孔廟孔林孔府,從1700年前的敦煌莫高窟到930年前的西安碑林……當這些年代和遺址齊刷刷出現(xiàn)在同一頁PPT上,那種震撼感,讓團隊所有伙伴都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于是,《國家寶藏》第三季的9座歷史文化遺產(chǎn),將中華文明與人類歷史連接在了一起。出現(xiàn)在節(jié)目中的文物,有清代乾隆年間內(nèi)務府造辦處用黃金做成的嵌珍珠天球儀,那代表了當時對于天文學的認知水準;有布達拉宮法王洞的文成公主像,這位促進民族大融合的唐代公主,曾對著她的夫君松贊干布堅定地說道:我從未想過離開吐蕃,江河可鑒,雪山為證!還有誕生于紫禁城建成年間的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其中的珍貴原料是鄭和七下西洋,開拓海上貿(mào)易談合作的秘密武器……
  “當我們用文藝的手法,把祖先的創(chuàng)造和歷史貢獻呈現(xiàn)給大家時,被點燃的不僅是人們心中的文化自信,還有一種責任感,那就是我們要為后代留下什么、創(chuàng)造什么、傳承什么……”于蕾說。

于蕾(右)在《國家寶藏》錄制現(xiàn)場。
  突然闖進了文博圈
  2015年剛提出《國家寶藏》節(jié)目方案的時候,于蕾還是個“文博小白”。她形容這段經(jīng)歷,就是“一群做文藝節(jié)目的人,突然闖進了文博圈”。
  2002年,于蕾從北京廣播學院(今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專業(yè)畢業(yè),進入央視財經(jīng)頻道,一腳踏入了熱鬧的電視圈。在那個中國綜藝節(jié)目剛剛起步的年代,《東方時空》《實話實說》《面對面》等新聞評論或老牌談話節(jié)目紛紛霸屏。而于蕾誤打誤撞加入了正在草創(chuàng)的綜藝節(jié)目《非常6+1》欄目組,成為哈文團隊最早的成員之一。
  剛進《非常6+1》,于蕾的“起點很低”。“我學的是新聞,對視覺語言了解不多,只能硬著頭皮上。在《非常6+1》積累了數(shù)年,我才開始真正了解電視這門繁雜的藝術。”
  2003年,《非常6+1》開播,一炮而紅。“飛手卡”“砸金蛋”等環(huán)節(jié)家喻戶曉,節(jié)目隨之成為央視最具影響力的“平民選秀綜藝”之一。緊接著,哈文團隊又順勢打造了《歡樂英雄》《夢想中國》等綜藝,于蕾跟著團隊一點一點成長。2008年起,于蕾開始大規(guī)模寫文案。“那年詠哥(李詠)正好40歲,從蹦蹦跶跶的狀態(tài)進入到一個穩(wěn)穩(wěn)當當?shù)臓顟B(tài),便有了走心訪談節(jié)目《詠樂匯》”。
  《詠樂匯》播了兩年,一共請來100多位嘉賓,大部分筆頭工作都落到了于蕾身上。那時候其他人都忙著開會,只有她沒日沒夜躲在屋子里埋頭碼字,“最忙的一個月改了10篇稿子”。但回頭來看,于蕾覺得,這段經(jīng)歷無比寶貴。她至今還保存著當時的文稿,一沓一沓堆得老高,蔚為壯觀。
  隨文字積淀下來的,還有筆力。2011年6月,哈文被正式任命為2012年央視春晚總導演,于蕾擔任總撰稿。頂著“央視春晚第一位女性撰稿人”的壓力,她翻出了前20年所有的春晚視頻,才完成了整臺晚會的臺本設計和串詞撰稿。那屆春晚,創(chuàng)下7.7億人同時觀看的吉尼斯世界紀錄。此后連續(xù)兩年的春晚,擔任總撰稿人的都是于蕾。
  于蕾第一次擔任總導演,是在《國家寶藏》。節(jié)目一經(jīng)播出,就有觀眾總結(jié)出每一集的“神仙臺詞”“百億文案”。第三季上線時,文案團隊干脆在開場白放了個“大招”——《國家寶藏》第一季,我們走過華夏文明的腹心,第二季我們看到五千年孕育的生機,第三季開播的2020年,無疑是一個特殊的年份,中華民族和全人類,共擔風雨、共克時艱,必將在煌煌史冊上,寫就多難興邦的新一頁。網(wǎng)友紛紛為此點贊留言:跟著央視學寫作文吧!
  另一方面,要真正走進文博圈,“文博小白”不得不沉下心來,展開新一輪的學習。她每天泡在博物館,和文博專家一聊就是一整天。一段時間后,再站在玻璃展柜跟前觀察“老古董”,于蕾有了自己對文物的思考:“我在看文物的時候,不在乎它是不是原本就很出名,是不是一級文物,是不是禁止出境。這些對我一點意義都沒有。我只關注它們對最普通的人的原始吸引,這種吸引可能來自你和它對視的第一眼,也可能是因為某個老專家給你講了一段文物背后驚心動魄的故事。而這種震撼感,后來也成了三季節(jié)目甄選文物最重要的標準。”
  事實上,除了《國家寶藏》,這些年市場上出現(xiàn)了不少文博類節(jié)目,各省博物館隨之成為熱門文化景點。但于蕾很清楚,“文化繁榮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們的國家和社會剛好到了這樣一個時間點,這是我們內(nèi)心真正的需求”。
  在于蕾看來,節(jié)目組所做的一切也許都只是一次拋磚。她說:“偉大的文明、燦爛的智慧,不僅可以在節(jié)目中點燃熱血,還能以一種更為溫潤持久的方式,走進千家萬戶的生活。”節(jié)目上的文物不過滄海一粟,上下五千年文明,一檔節(jié)目剛剛揭開了小小一角。(本刊記者 毛予菲)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