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從董美人看到董小宛,蘇博呈現(xiàn)“美人姓董”

2022-06-13 09:55:40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葉榕
大號 中號 小號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

澎湃新聞獲悉,蘇州博物館近日推出獨(dú)具創(chuàng)意的女性文物特展“美人姓董”(6月3日-8月31日),尋找到有史記載的10位“董氏”,從隋代董美人,到明末董小苑,包括金銀器、瓷器、碑帖、古籍、書法、繪畫等不同門類共70余件(套),呈現(xiàn)古代仕女的日常與生活之美,通過一件件文物講述董氏女性的婚姻與生活、才藝與形象、情懷與理想,并以此為窗口,探尋中國古代女性的共同特質(zhì)。

隋董美人墓志甫一出土,即以其字體清雅婉麗、端嚴(yán)秀美被名家爭相傳拓,而原石卻就此無蹤,一如董美人倏忽飄逝的生命,只留下凄美的背影。北宋包拯家族墓出土文物,則讓我們看到一個知性達(dá)觀、開明睿智的女性形象。南宋彭州金銀器窖藏,驚世發(fā)現(xiàn),光耀奪目,董家小姐的奢華生活可見一斑。

明末董小宛的傳奇故事家喻戶曉,她的美麗與才華、她的無悔與堅(jiān)守、她對自由的向往和愛情的追求,感動著生活在現(xiàn)代的人們。清代董琬貞與丈夫湯貽汾,日夜思念終于換來最后相守,意氣相合,簡單而又純粹。她們有的來自貴族官宦人家,有的成長于青樓市井之間;有的頤養(yǎng)天年,有的芳華早逝;有的年少就已聲名鵲起,有的一生只留下一個姓氏;她們留存下的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或悲或美的故事。

隋董美人:凝固的十九歲年華

據(jù)墓志銘記載,董美人于公元578年(南北朝時期)出生于汴州恤宜縣(今河南開封),因病卒于公元597年(隋朝開皇十七年)7月14日,年僅19歲。董美人,汴州人,名、字不詳,美人為其嬪位,隋文帝四子蜀王楊秀愛妾。開皇十七年(597)病逝,年僅十九歲。

為思故人,楊秀作《董美人墓志》,全稱《美人董氏墓志銘》。全文哀慟悲切,感人至深,寄托了對董美人無限哀思與懷念??瑫?,二十一行,行二十三字。結(jié)體端莊秀麗,嚴(yán)謹(jǐn)遒勁,為隋志小楷第一,備受書家推崇。

清汪鋆《十二硯齋金石過眼錄》:“惟文體婉妙,是陳隋間手筆。字跡端妍含古意,與歐、虞伯仲,可寶也。”

董美人墓志原石于清嘉慶、道光年間(十九世紀(jì)上半葉,準(zhǔn)確年代無考)在陜西關(guān)中出土,隨即為興平知縣陸慶勛(多被訛傳為“陸君慶”)所得。

晚清民國年間,《董美人墓志》原石拓本成為學(xué)者藏家爭相追捧之物。袁世凱次子袁克文曾言:“《董美人》不得,食不甘,寢不安!兄能致之,當(dāng)以文徵明山水小幀為報,且立踐唐佛之諾。”

吳湖帆當(dāng)年對《董美人墓志》原石拓本也非常感興趣,為與隋《常丑奴墓志》相配為侶,搜訪十余年,終于在1927年得到了原石精拓本(上海圖書館藏本)。欣喜不已,請陳巨來刻“既丑且美”鐫印于上,并邀師友名流六十人題詞,我再同題和作,蔚為大觀。

吳湖帆在拓本上題寫:“董美人志有復(fù)刻本,肥瘦不同,若此豐神絕世,修短適中者,方是原石真本。”并鈐印“寶董室”、“湖帆寶此過于明珠駿馬”。

據(jù)蘇博介紹,現(xiàn)存的重要拓本除了吳湖帆這一藏本外,還有故宮博物院張伯英藏本(上海濃墨本)、故宮博物院朱翼盦藏本(關(guān)中濃墨本)、上海圖書館陳景陶藏本(關(guān)中淡墨本)等。

從包拯之妻董氏看到董小宛

10位董姓女性當(dāng)中有蘇州人、明末秦淮八艷董小宛,她的美麗、才華、對自由的向往和對愛情的追求感動著人們。28歲病逝后,她的愛人寫下一段雋永的《憶語》;南宋端平末年成都府路彭州城里的大戶人家董府,在蒙古人攻破劍州(今劍閣)前,將府上日常使用的金銀器掩埋起來,近800年后的1993年冬,因城市改建,一座藏滿寶藏的大門才被打開。這次意外發(fā)現(xiàn)的成果,被譽(yù)為“天下金銀第一窖”;沒有多少人知道,“包青天”包拯的夫人也姓董,包拯的清廉和董氏的深明大義、開明睿智密不可分;清代著名女文學(xué)家、書畫家董琬貞,字雙湖,號蓉湖,因其“生長蓉湖家澈湖”故自號雙湖女史,董琬貞有四幅山高水長圖軸,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其篆刻所見有“隱園琴侶”“董氏琬貞”“貞不絕俗”等,皆圓潤逸秀、清雅高潔。

其中,董氏是包拯的第二位妻子,為官宦人家之女。她的祖先以軍功任寧州刺史,秉公處事、德高望重、聰明正直,后升內(nèi)殿崇班。她的父親董浩,任鄂州武昌令。能把自己的女兒嫁于當(dāng)時在官場上還毫不顯貴的包拯做續(xù)弦,董浩應(yīng)十分認(rèn)可包拯的品行。

董氏嫁于包家后,包拯才中了進(jìn)士,后在大邑任職,因雙親身體不適,辭官歸養(yǎng)。而董氏毫無慍色,克盡婦道,族人都十分喜歡她。十三年后,包拯雖日漸顯貴卻為官清廉,董氏亦十分樸素淡泊,從不愛奇珍異寶、聲色犬馬。包拯去世后,董氏扶喪回到肥川,將其安葬。教導(dǎo)子女耐心細(xì)致,閑暇的時候翻閱佛書調(diào)養(yǎng)身心。董氏十分明事理,包拯的親族有匱乏之處,董氏在能力范圍內(nèi)給予幫忙,但當(dāng)需助之人/事和義理發(fā)生沖突時,董氏也能做到一分不與。

南宋彭州望族董氏是在1993年被揭開面紗的。

當(dāng)年,四川彭城發(fā)現(xiàn)金銀器窖藏,共約350余件,紋飾精美,技藝精湛。根據(jù)“紹熙”年號銘文和大量器物刻有“董”“董宅”銘文推測,這批金銀器應(yīng)為彭州董氏家族所有。而這些窖藏也揭開了董氏小姐奢華的閨中生活。

此次展出的精美絕倫的金釵和金簪便是董氏的心愛之物,從中也可以窺見董氏小姐的日常生活。

明末董小宛,原名董白,十五歲時因家道中落,生活貧困而淪落青樓,名隸南京教坊司樂籍,在秦淮河畔賣藝,改名董小宛,與柳如是、陳圓圓、李香君等同為“秦淮八艷”。 16歲時,董小宛結(jié)識復(fù)社名士冒辟疆,后嫁冒為妾。雖淪落青樓,但董小宛清高孤傲,自憐自愛,對自由極為追求,在愛情中也十分主動。

小宛嫁入冒氏之門后,與冒家上下相處極其和諧。馬恭人(辟疆母)和蘇元芳(辟疆妻)特別喜歡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順從。閑暇時,小宛與辟疆常坐在畫苑書房中,潑墨揮毫,賞花品茗,評論山水,鑒別金石。冒辟疆所著《影梅庵憶語》洋洋四千言,回憶了他和董小宛纏綿悱惻的愛情生活,是中國憶語體文字的鼻祖。

董琬貞是清代有名的才女,原籍江蘇常州,因祖父董潮入贅海鹽陳氏,因而占籍海鹽。董潮擅長詩文,亦善繪畫,為當(dāng)時嘉禾文壇“八子”之一。琬貞自幼受祖父詩文書畫熏陶。成年后嫁湯貽汾為妻。湯為當(dāng)時藝壇高手,工詩詞、擅書畫。自此,董琬貞詩文書畫益進(jìn),山水花卉,書法篆刻,無一不通,尤善畫梅。

據(jù)悉,此次展覽的創(chuàng)意來自蘇博黨總支書記、副館長謝曉婷,“每一個董小姐背后就是一個時代,一幅生動的社會圖景。”謝曉婷說。

(本文據(jù)蘇州博物館提供資料及相關(guān)媒體資料綜合整理。)

責(zé)任編輯:馮小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