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打煙牌”該不該禁?

2024-04-08 17:12:31來源:澎湃新聞作者:伍里川

你知道什么是“打煙牌”嗎?

這是一種最近風靡很多小學校園的游戲。“煙牌”是用香煙包裝盒做的,孩子們收集不同圖案、品牌的廢棄煙盒,折疊好后和小伙伴展開拍擊“決斗”,贏取對方手中的卡牌。

但就是這么個小小的校園游戲,引發(fā)了孩子、家長和學校的不同感受。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一些家長擔心游戲會給孩子帶來影響學習、偷買香煙、手受傷等后果,學校則陷入了“允許還是禁止”的管理困境,有學校直接發(fā)文禁止。

但河南瀏陽的道吾小學不同,校長陳利莎專門寫了一封致家長的信,闡述游戲?qū)τ诤⒆映砷L的重要性,隨后又在全校進行了關(guān)于“是否打煙牌”的討論,通過主題班會和辯論,鼓勵學生們盡情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這條新聞讓人眼前一亮,讓人看到了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網(wǎng)絡(luò)圖片

“打煙牌”是洪水猛獸嗎

其實,“打煙牌”不是今天才流行起來的游戲。早在上個世紀,很多70后、80后男生便癡迷過這一游戲。除了“打煙牌”,我們還“打火花”。所謂“火花”,就是火柴盒子上的貼畫。兩種游戲的玩法非常相似,都非??简?ldquo;手上功夫”。而一旦得到“戰(zhàn)利品”,那種愉悅的心情會持續(xù)很久很久。

我依然可以體會到如今的孩子們“打煙牌”時的心情。我們迷戀的,不僅是通過游戲獲得一份成果,也是從中得到規(guī)則、心智的塑造。此外,火柴盒和煙盒上的繪畫帶來的藝術(shù)感染,也是一份精神營養(yǎng)。收集火花和煙盒,本就是收藏界的一項傳統(tǒng)。

當然,反對“打煙牌”者,出發(fā)點也是好的。在他們看來,“孩子偷偷買香煙;翻垃圾桶、趴地上不衛(wèi)生;孩子上課也只想著玩游戲,不專心……”都是不好的“后果”。事實可能也確實如此,我年少時就曾把手掌拍傷過。

但是,沒有一項游戲是完美的,一些問題的源頭也并非游戲本身,解決這些問題亦有科學的辦法,如果一言不合就“封殺”,那是因噎廢食。

令人稱道的是,道吾小學沒有簡單地“站”哪一方,而是讓各方都充分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和立場。校長在致家長的信中表達了對游戲的肯定,家長們也在來信回執(zhí)中寫下自己支持或反對的看法,孩子們則借著主題班會和辯論提出對學校的建議。

這一三方互動的過程,體現(xiàn)出濃濃的人文理念。唯有充分論證,才能形成共識。也唯有尊重不同立場、不同聲音,方能走出各說各話、自以為是的陷阱,實現(xiàn)理性對話。相信通過這場辯論,學校向家長表達了對待孩子玩游戲的理性態(tài)度,家長更能理解學校的良苦用心,孩子們也能得到關(guān)于文化、情感、規(guī)則等方面的深刻教育。

令人欣慰的場景已經(jīng)屢屢出現(xiàn):孩子們邀請校長一起“打煙牌”;一些家長從反對轉(zhuǎn)為理解孩子,主動帶孩子找煙牌。

“打煙牌”火了的背后是什么

除了游戲本身足夠有吸引力,一個不可否認的原因是:如今孩子們可玩的游戲太少了。

很多曾經(jīng)風靡校園的經(jīng)典童年游戲,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失。我小時候男生中非常流行的“斗雞”、“刀子占地盤”等,幾乎不見蹤影,問起孩子們,他們一頭霧水。

當然,游戲也是隨著時代發(fā)展而發(fā)展,一些游戲被淘汰也是正常的。但問題是,很多游戲本身很有趣味,也有利于孩子成長,但是由于不受某些家長和教師待見,被一刀切地禁止了。考慮到安全性和對學習的影響等種種原因,越來越多的游戲被拉入“黑名單”。

游戲不只是游戲,也是童年的象征。正如陳利莎引述的英國心理學大師溫尼科特先生的話,“記住童年,去玩耍去夢想去創(chuàng)作”。如果在童年時連正常的游戲都沒法玩,成天陷于課業(yè)負擔之中連喘息之機都沒有,那么孩子們又如何提升創(chuàng)造力,又如何學會與小伙伴們相處呢?

作家汪曾祺在散文中,多次提及父親帶著年少的他在田野、街巷玩游戲的場景。很多名人也都感念過童年游戲?qū)τ谧陨沓砷L的重要性。

孩子們玩游戲的時候,是在經(jīng)歷人生中的重要時刻,他們接觸小伙伴和大自然,學會遵守規(guī)則,感受友情與合作,想象未來。這是寫作業(yè)所無法代替的場景。游戲創(chuàng)造的參與感對于兒童的意義,勝過形式空洞的說教,激活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

令人擔憂的是,隨著游戲的減少,孩子們不僅失去了以游戲陶冶情操的機會,也失去了和伙伴們開心玩耍的機會。

硬逼著孩子們遠離各種現(xiàn)實場景游戲,以為這樣就會讓孩子們的心思回歸學習,那就大錯特錯了。當玩游戲這樣的天性被限制、被扼殺之后,孩子們得不到精神放松的機會,很容易對學習、對規(guī)訓產(chǎn)生抵觸心理。

事實上,由于缺少游戲的“滋潤”,缺少了伙伴們的合作,一些孩子變得孤僻,一些孩子偷偷玩耍甚至沉溺電子游戲,從而失去了童年的天真爛漫、快樂無邊的本色——這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結(jié)果。

重要的是承認孩子的游戲權(quán)

這兩天,還有兩則與“打煙牌”相關(guān)的新聞。一則是,4月7日,海南三亞市教育局發(fā)布《防止學生沉迷“煙卡”游戲重要提示》,請家長配合學校禁止“煙卡”進校園,一旦發(fā)現(xiàn)當場沒收。另一則是媒體報道,在廣西北海市一些地方,部分小學生沉迷“煙卡”,從垃圾桶里翻、自己網(wǎng)上買,甚至學會抽煙;玩游戲時,引發(fā)口角、打架。

這些現(xiàn)象當然需要正視,學校、家長和相關(guān)部門采取一定措施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明確的是,我們要做的是提醒和引導孩子不要走入誤區(qū),而不是簡單粗暴地一禁了之。

這需要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內(nèi)心,了解他們對游戲的渴望,再告知他們做游戲如何規(guī)避風險和消極影響,包括坦承大人們的擔憂和顧慮。這有賴于更細致入微的管理和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

比如針對“孩子偷買香煙”這一最大隱憂,反映的是煙酒售賣的管理缺位,不能將責任完全安在玩“打煙牌”的孩子頭上。如果煙酒售賣管理到位了,就不會引發(fā)這一不良反應(yīng)。道吾小學在發(fā)出致家長的信后,家長和孩子們約法三章,孩子欣然接受。這也表明,只要事先講明利弊、明確雙方權(quán)責,孩子們?yōu)榱死^續(xù)玩游戲,也是愿意去遵守規(guī)則的。

至于其他衛(wèi)生問題、影響學習問題,同樣如此。大而化之、一刀切、希望一勞永逸解決都是不科學的思維,只能在現(xiàn)實中去一個個解決,一步步改善,一點點進步。通過管理上做加法,實現(xiàn)為孩子們做游戲做減法。

去年以來,“把課間10分鐘還給孩子”就成為社會共識。此次關(guān)于做游戲的討論,把問題又向前推進了一步:有了這課間10分鐘后,讓孩子們做什么?

允許他們自由自在地玩游戲,是應(yīng)有內(nèi)容。在課間、課余時間,孩子們可以盡情“打煙牌”、打彈珠、丟沙包、捉迷藏……這些游戲不需要復雜高要求的場景,有一塊合適的地方就可以玩起來?,F(xiàn)在學校的公共空間有監(jiān)控系統(tǒng),加之教師可以參與一起玩耍,安全度應(yīng)該是有保障的。

依我看,“打煙牌”、打彈珠等童年經(jīng)典游戲完全可以保留。重要的是承認孩子的游戲權(quán),而不是動輒“管起來”。即使對一款游戲有爭議,也可以進行科學評估,建立起讓更多人能接受的規(guī)則和邊界。希望能有更多“道吾小學”出現(xiàn),以溫柔的心對待孩子。

責任編輯:蔡曉慧
列表
文章排行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quán)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