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1日,毛澤東主席與尼克松總統(tǒng)在中南海會談。
1971年的4月4日,日本名古屋十里桃紅,櫻花雨落。當時,正值名古屋世乒賽期間,中國乒乓球隊隊員和往常一樣在大巴車里等候。突然,一個留著長發(fā)、穿喇叭褲的外國小伙跳上了中國隊的大巴車。很快有人認出來,此人正是美國乒乓球隊隊員格林·科恩。
彼時,中美兩國關系尚在冰點。幾秒鐘之后,科恩用一句“Hello”打破了沉默,中國隊員雖紛紛點頭示意,但場面還是難掩尷尬。過了一會兒,熱情開朗的中國乒乓球運動員莊則棟主動與科恩通過翻譯攀談起來,還送給科恩一幅杭州織錦作為禮物。
第二天,莊則棟與科恩的照片及報道出現(xiàn)在世界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很快,中國乒乓球國家隊接到了毛澤東主席的指示——邀請美國乒乓球國家隊訪華。1971年4月10日,美國乒乓球國家隊乘飛機抵達北京,開始訪問。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乒乓外交”。借此機會,中美兩國開始“破冰”。
后來,“小球推動大球”被傳為一段佳話,但是,在背后推動“小球”的,其實是冷戰(zhàn)時期特殊的時代背景。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專家董一凡告訴《環(huán)球人物》記者:“20世紀60到70年代,中蘇之間因意識形態(tài)、霸權與反霸權等問題而關系緊張,中美之間在戰(zhàn)略平衡層面形成巨大共同利益,這些因素成為中美關系正?;闹匾苿恿?。”
基辛格假裝肚子痛,實則秘密訪華
1969年,中蘇兩國關系快速惡化。但是,自尼克松就任美國總統(tǒng)之后,美方開始不斷向中國拋來橄欖枝。
1970年2月,尼克松在向國會報告中對中國使用了“偉大而生氣勃勃的人民、有天賦和有教養(yǎng)的人民”等友善詞語,表示要“盡力采取同北京改善實際關系的步驟”。10月初,尼克松在會見美國《時代》周刊雜志記者時稱:“如果說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想做的話,那就是到中國去。”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逐漸意識到,經(jīng)濟發(fā)展需要融入世界,需要加強與西方國家的經(jīng)貿(mào)合作。讓中美關系正?;?,是這一戰(zhàn)略目標的最重要抓手和鑰匙。”董一凡解析道。
毛澤東對于尼克松的示好心領神會。1970年10月1日的國慶大典上,毛澤東邀請自己的老朋友、美國記者斯諾一起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禮。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個登上天安門城樓的美國人。第二天,毛澤東與斯諾站在天安門城樓的照片刊登在了《人民日報》上,報紙的右上角還特地寫了一句毛澤東語錄:“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國人民都是我們的朋友。”
1971年,當美國乒乓球國家隊訪問中國時,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政府親自接見了他們,并對他們釋放了一個重要信號:“你們這次應邀來訪,打開了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大門。”
邀請尼克松訪華的時機已經(jīng)越來越成熟。尼克松認為,若要訪華成功,則必須嚴加保密。如果公之于眾,不僅尼克松本人會面對來自美國政府內部的層層阻力,且世界各國也會堅持要求與美國商議、會談。
在此背景下,尼克松派出了國務卿基辛格率團秘密前往中國,為尼克松訪華做最后的鋪墊。
經(jīng)過精心安排,基辛格開始了秘密訪華行動。1971年7月1日,基辛格離開華盛頓,在西貢活動了三天,到曼谷停留一天。7月6日,他到達新德里;7月8日,他來到伊斯蘭堡。晚宴上,他裝作肚子痛,宣布去那蒂亞加利的總統(tǒng)別墅休養(yǎng);7月9日凌晨4點半,基辛格一行人乘巴基斯坦民航707飛機直飛北京。
北京時間12時15分,基辛格終于來到了中國。
當天下午,周恩來在釣魚臺五號樓與基辛格舉行了會談。最終,雙方在友好輕松的氛圍里,敲定了諸多尼克松訪華的細節(jié)。
1971年,周恩來總理與訪問北京的基辛格在一起。
基辛格在回憶錄中曾寫道:“中方在接待我們這個秘密訪問團時卻全無緊張氣氛,此后的會談中也是如此。東道主那么泰然自若,落落大方,好像沒有任何事情會打亂他們的方寸,也好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準備第一次迎接美國總統(tǒng)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尼克松訪華,中美兩國關系正?;拈_始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抵達北京。上午11點半,尼克松及夫人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國總理周恩來伸出了手。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手握在一起,結束了20多年的隔絕狀態(tài),這標志著中美關系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uploadfile/2021/1117/20211117025001468.png)
1972年2月,美國總統(tǒng)理查德·尼克松訪華,打開了中美兩國關系正?;拇箝T。圖為周恩來總理到北京機場迎接尼克松總統(tǒng)。
據(jù)相關人士回憶,尼克松為此行做了細致的準備。在盛大的國宴上,許多隨行的美國官員都不會用筷子,唯有尼克松可以不緊不慢地用筷子夾取美味佳肴。原來,自從訪華之事決議后,尼克松就在家中練習如何使用筷子。尼克松還特地學了幾句簡單的中文,比如“你好”“謝謝”,拉近了與中方人員的距離。
尼克松此次訪華耗時一周,世界上將這周稱為“改變世界的一周”。2月28日,中美雙方經(jīng)過反復磋商,終于在上海發(fā)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lián)合公報》(又稱《上海聯(lián)合公報》)。這標志著中美兩國關系正?;拈_始。
不過,就當全世界都以為中美兩國建交似乎已經(jīng)板上釘釘時,世界政局風云突變,給中美關系再一次蒙上了陰影。1974年8月8日晚上,尼克松因“水門事件”丑聞辭去了總統(tǒng)職務。尼克松下臺之后,美國政局不穩(wěn)。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刁大明說道:“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與蘇聯(lián)協(xié)調中東事務也是美國政壇的重中之重。顯然,中美建交的優(yōu)先級已經(jīng)有所下降。”其次,美國在臺灣問題上出現(xiàn)“退步”,也成了橫在中美之間的一道天塹。
直到1976年,卡特成為美國總統(tǒng)后,中美建交終于再次提上了日程。刁大明說道:“卡特時期,以總統(tǒng)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為首的美國高官認為,中美建交可能有助于美國與蘇聯(lián)的競爭。隨后,中美建交進入了快車道。”兩國政府經(jīng)過多輪會談,擱置臺灣問題的爭議之后,終于在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從而結束了長達30年之久的不正常狀態(tài)。
鄧小平“旋風9日”令美國人印象深刻
從此,中美兩國進入了多年的“外交蜜月期”。1979年1月底,鄧小平應時任美國總統(tǒng)卡特的邀請,對美國進行了為期9天的正式訪問。
1979年1月29日上午,鄧小平和夫人一行乘車來到白宮,早已等在那里的1000多名現(xiàn)場民眾揮舞中美兩國國旗,向中國貴賓歡呼、鼓掌??ㄌ乜偨y(tǒng)和夫人陪同鄧小平和夫人登上演講臺。樂隊奏起中美兩國國歌,禮炮鳴19響。兩位領導人檢閱了儀仗隊。布熱津斯基當時也在現(xiàn)場,他曾回憶道:“當時的氣氛就像充了電一樣,我不記得白宮以前曾經(jīng)有過如此令人激動的場面。”
鄧小平在亞特蘭大會見已故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的夫人,向金的墓地獻花圈。其間,鄧小平親吻黑人孩子的畫面在各大媒體廣為流傳。在休斯敦附近的西蒙頓小鎮(zhèn),鄧小平觀看牛仔競技表演時戴上寬邊牛仔帽的一幕,也給美國人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
對于美國人來說,鄧小平欣然戴上牛仔帽觀看牛仔表演這一舉動看似隨性,卻表達了他對美國文化的尊重和對美國人民的友好。鄧小平頭戴牛仔帽、向美國公眾揮手致意的友好和自信形象已定格在歷史中,成為中美關系中的一個永久象征。訪美最后一站,鄧小平選在美國西海岸的西雅圖。他在那里主要考察了波音747飛機生產(chǎn)線。
據(jù)為鄧小平訪美擔任首席翻譯的冀朝鑄回憶,在訪美期間,鄧小平的風格是友好而堅持原則,從不在原則問題上讓步,但永遠準備尋求雙方的共同點。
![](/uploadfile/2021/1101/20211101115752164.png)
1979年,鄧小平在休斯敦馬術競技場向觀眾致意。
訪美期間,這位74歲高齡的老人參加了80多場活動。后來,美國媒體將鄧小平的這次訪問稱之為“旋風9日”。在短短9天訪美時間里,鄧小平以超凡的外交才能,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堅定決心、努力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和文化的成熟心態(tài),以及中國必將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充分信心。
但是,在這次出訪當中,鄧小平也面臨著人身安全方面的威脅。據(jù)當時負責鄧小平訪美安全事務的高級官員回憶,當時美國的安全形勢非常復雜,極左勢力和種族主義者等極端群體的存在讓中美雙方的安保人員倍感壓力,除此之外,還有一股不可忽視的不安定因素,就是那些游蕩在美國的“臺灣頑固勢力”。
作為建交時被暫時擱置的爭議,臺灣問題從那時起就成了埋在中美之間的定時炸彈。(本刊記者 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