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多次獲金雞獎和百花獎,入選“中國話劇百年名人堂”,新片《中國醫(yī)生》真實還原抗疫中“最美的容顏”
袁泉,1977年生于湖北荊州,演員。畢業(yè)于中央戲劇學院1996級表演系,1999年參演首部電影《春天的狂想》,獲得第十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獎。代表作有電影《大上?!贰读_曼蒂克消亡史》《中國機長》,電視劇《我的前半生》《流金歲月》,話劇《簡愛》《青蛇》《暗戀桃花源》等。近日,其主演的電影《中國醫(yī)生》正在熱映。
采訪間有些嘈雜,工作人員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聊天。角落里,有一處安靜的所在,身著一身簡約黑色套裝的袁泉站在那里,給正在上映的電影《中國醫(yī)生》的海報簽名,一張一張地寫著,淡然、沉著、安靜,讓人不忍心打擾。
袁泉很少接受采訪,倒不是因為抗拒這件事,“主要是我說不出來那么多”,她對《環(huán)球人物》記者說,語氣淡淡的,但能感覺到真誠。踏上演藝之路的20多年,她只專心地做一件事:演戲。她從不認為自己是個明星,不覺得自己身上有星光,“從銀幕上走下來的時候,就只是一個普通人,演員只是一個職業(yè)標簽”。
近兩年,從《中國機長》中的乘務長畢男,到《中國醫(yī)生》中的醫(yī)生文婷,袁泉塑造的角色都很“專業(yè)”,也因此讓她觸及到了更多對生活、生命的敬畏。“每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看似微小,疊加在一起就很強大。”袁泉說,她希望自己不要忘記尋找生命真正的意義。
任何的舒適感跟角色都是不搭的
11歲之前,袁泉生活在湖北荊州。“我的童年是沒有任何瑕疵的,滿是幸福的回憶。”她說。
最美的回憶是故鄉(xiāng)湖北的夏天,熱氣騰騰,“爸爸經(jīng)常帶著我和姐姐,在長江邊,在江水里踩一踩。”周末小伙伴常來找她玩,有一次下起了暴雨,雨打在身上都是熱乎乎的,袁泉和小伙伴們一時興起,繞著家旁邊的操場瘋狂地奔跑。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武漢告急。作為湖北姑娘,袁泉一直心系著家鄉(xiāng)的親人朋友,“會很擔心。你有一種好像回不去家了的感覺”。那種感覺,久久縈繞在她心中。于是,當電影《中國醫(yī)生》向她發(fā)出邀約時,她甚至還未看劇本,就爽快地答應出演。
《中國醫(yī)生》以疫情中的“暴風眼”武漢金銀潭醫(yī)院為主要場景,講述武漢醫(yī)務人員、全國各省市援鄂醫(yī)療隊共同抗疫的故事。以金銀潭醫(yī)院原院長張定宇為原型的張競予院長由張涵予飾演,袁泉飾演重癥醫(yī)學科主任文婷,原型之一是湖北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呼吸與重癥醫(yī)學科主任張繼先——她最早發(fā)現(xiàn)新冠肺炎疫情苗頭,并和院方一起兩次上報,率先拉響了疫情防控警報。
《中國醫(yī)生》海報。
無論是對袁泉還是整個創(chuàng)作團隊,這部電影最大的難點莫過于一個“真”字。
醫(yī)療器械的操作、手術過程的還原,演員們要一次又一次練習每一個專業(yè)的動作。“你要進入一個完全沒涉及過的專業(yè)。那些看似簡單的動作,比如穿防護服,手的動作需要避免碰到防護服外側,必須反復練習才能達到專業(yè)速度。”袁泉回憶說,在這個戲里,任何的舒適感跟角色都是不搭的。在拍攝期間,她長時間戴著口罩,最長8小時沒脫防護服,“在疲憊不堪的時候,會感覺和醫(yī)務工作者們接近了一點”。
拍攝時,一線抗疫的醫(yī)務人員在現(xiàn)場指導表演細節(jié),袁泉曾問他們:“在突發(fā)狀況出現(xiàn)的緊張時刻,你們在想什么?”醫(yī)務人員回答:“沒有時間去想,就是把多年的專業(yè)積累,在千鈞一發(fā)的時候發(fā)揮出來。”交流和了解的多了,袁泉也建立起一種信念,“從開始的慌亂,到慢慢地以這些專業(yè)技術做支撐之后,你就很明確地知道自己下一步該做什么”。
在電影中,袁泉最為出彩的是3處“眼神殺”:一處是疫情初期,有病人闖進醫(yī)院,擾亂秩序,她拿著擴音器面色嚴厲地說道:“我可以救你,也可以找你算賬!”一處是在忙碌了多個小時后回到休息室,她捶打肩膀,捏胳膊捏手,滿是疲憊,但眼神是堅定的;還有一處,小賣部老板去世的消息傳來,她一邊聽著手機里還未來得及接聽的語音,一邊埋頭吃盒飯,吃著吃著,眼神漸漸暗淡,眼淚就不自覺流了下來。
“她的眼睛是如此特別,眼窩凹陷帶來特有的深邃感,眼神清冷、理性,有奇妙的鎮(zhèn)定作用。”有觀眾評論說。對于“眼技”,袁泉覺得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反控制”,“可能在別人看來眼睛大是一個優(yōu)勢,但在我自己看來,反而是要更多地控制情緒,因為這個職業(yè)要求你的個人情緒是不能流露太多的。”在表演時,她盡量把一切的情緒起伏內(nèi)化,比如偶爾冒出的家鄉(xiāng)話。“只有面對病人最危急的時刻,或者需要說心里話的時候,會用湖北話來表達。”
在廣州首映禮上,鐘南山院士說“印象最深的是兩位主角,特別是袁泉”。袁泉飾演的文婷,面容疲憊而憔悴,眼神卻始終堅定、閃耀。這些畫面讓鐘南山一下子回憶起18年前非典時跟在他身邊的助手劉曉青,同樣是一位外柔內(nèi)剛,充滿力量的女性。
前幾日,袁泉跟著《中國醫(yī)生》重回武漢,記憶中那個熱氣騰騰的故鄉(xiāng)回歸到鮮活蓬勃的樣子,“那樣的一段日子,讓我更加珍惜眼前看似平常的時光”。
《中國醫(yī)生》劇照,袁泉飾演重癥醫(yī)學科主任文婷。
自己的人生自己選擇
在喧鬧的娛樂圈,袁泉習慣了沉默。合作過的人,都對她的安靜深有體會。2005年,著名音樂制作人姚謙應邀為孟京輝的話劇《琥珀》創(chuàng)作歌曲。當時,袁泉是女主角,接觸下來,姚謙發(fā)現(xiàn)她和別人不太一樣:她總是習慣選擇一個人在角落待著,在喧鬧的排練室里,她身處的那個角落總有種與世無爭的氣氛。
沉默的人,會更讓人好奇他們的力量感來自于哪里。袁泉不常表達,卻時常感動。對世事的敏感,讓她的很多想法充滿思辨。
當人們好奇演員光鮮的生活時,她說:“生活中真的不需要任何高光,演員就只是一個職業(yè)而已。”
當喜歡她的影迷評價她很文藝、選擇的角色都很有質(zhì)感時,她說:“喜歡你的觀眾都希望把特別好的詞貼在你身上,但演員選擇角色,更多的是看到劇本的時候,某一點恰恰是你心里特別渴望的。”
當“獨立女性”成為熱門話題時,有人問她“演的那些角色是否為獨立女性”,袁泉有自己的看法,“現(xiàn)在好像提到獨立,就是一種特別強勢的存在。”她并不希望這些人物被簡單地打上“獨立女性”的標簽。
安靜如水的袁泉,總有自己的觀點。小時候,這種個性被大人們稱之為“有主意”。
11歲的袁泉,就是這么一個有主意的小孩。當時她讀小學四年級,有一天,突然出現(xiàn)幾位老師來到學校挑人,選幾個具有學京劇潛質(zhì)的孩子,送到中國戲曲學院附中學習。選中的8個孩子中,就有袁泉。
去,還是不去?父母擔心袁泉小小的年紀,只身一人去外地學習會照顧不好自己,何況學習京劇,是要吃苦下硬功夫的。幾天后的一日清晨,袁泉正在洗臉,媽媽問她:“你要自己想想清楚,你是不是真的想去學京???”袁泉說:“對啊,我真的想去。”這算是袁泉為自己的人生做的第一次重要選擇。她獨自踏上北上的列車,輾轉(zhuǎn)兩天兩夜到達北京,開始了在戲曲學院長達7年的學習生活。
學戲的前兩年,并不順利。2018年,她在《朗讀者》的節(jié)目中曾回憶起當年學戲的時光。那段日子,她給父母寫了很多信,其中一封寫道:“最近整天垂頭喪氣,悶悶不樂。我很努力,老師卻說我還不夠刻苦,我聽了心里非常難受……”第一次登臺前,她非常緊張,“整個人都是暈暈的,但是從側幕走上舞臺的一瞬間,感覺到一下平靜了”。那一刻,她與舞臺結緣了。
1996年,袁泉考入中央戲劇學院,成了著名的“中戲96級明星班”中的一員。這個“明星班”星光熠熠:章子怡、秦海璐、梅婷、曾黎、劉燁、秦昊……袁泉身處其中,一直很低調(diào)。同班同學說起她時,有一句共同的評價:袁泉是專業(yè)標準。
初學表演,袁泉也經(jīng)歷了很長時間的迷茫期,但過硬的專業(yè)能力加上機會的垂青,讓她幸運地避開了大多數(shù)表演系學生剛剛“入圈”的艱難。大學時期,她出演了3部電影。大三那年,21歲的她出演滕文驥導演的電影《春天的狂想》,飾演京韻大鼓藝人周小玫,一舉奪得第十九屆金雞獎最佳女配角。
“這個女孩不得了,將來一定會非?;?!”滕文驥說。同樣,在大眾眼中,這樣一炮而紅的演員,接下來的路順理成章大紅大紫,并伴隨著巨大的利益和粉絲的追捧。但袁泉并沒有按照這個劇本走
“契訶夫的一些話劇,需要40歲以后的臉”
電影為袁泉開啟了踏入演藝圈的大門,但學過7年京劇的她,最鐘愛的還是舞臺。
畢業(yè)后,袁泉來到中國國家話劇院,成了一名話劇演員,開啟了劇院生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話劇成為她表演事業(yè)的重心。暫時遠離影視圈,也就意味著遠離了所謂的名與利。但袁泉心中沒有不甘。
“話劇對我來說,其實不需要堅持二字,而是你就應該待在這兒。有機會在舞臺上演真正想演的角色,對演員來說是自身價值的最大體現(xiàn)。”劇院生活讓她感到了安全感和幸福感,“大家像一個大家庭一樣,每天很規(guī)律地排練、下班、演出,演出完之后聚在一起討論,很純粹的感覺”。
袁泉第一次在大舞臺上演的話劇是《狂飆》。那是2001年,她一人分飾三角,角色性格各異,“讓我看到自己在話劇舞臺上的可能性”。之后,她演田沁鑫導演的《青蛇》中的白蛇,賴聲川導演的《暗戀桃花源》中的云之凡,孟京輝導演的《活著》里的家珍……每一部都很出彩,她也幾乎囊括了話劇領域所有獎項,包括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項梅花獎。2007年,她入選中國話劇百年名人堂,成為話劇史上獲此殊榮的最年輕的成員。
2017年3月25日,話劇《青蛇》在北京上演,袁泉(左一)飾演白蛇。
舞臺上的每個角色,也都會對袁泉的生活影響至深。演完《簡·愛》,她感到內(nèi)心飽滿,充滿力量;演完《青蛇》,她感嘆人生的無常和無奈。“這就是演員的一種幸運吧,可以躲在角色背后說話的。”
人到中年,有人說袁泉越來越瘦,皺紋多,美貌已不復當年。她淡然回應:“契訶夫的一些話劇,必須是要40歲以后的臉才能演的。”近幾年,她開始出現(xiàn)在影視劇中,上一部讓她重回大眾視野的是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她演職場女強人唐晶,那年她剛好40歲。很多人說她“大器晚成”,她只是禮貌地微笑。再到《中國機長》,“我所扮演的角色年齡在增長,我自己也在成長,所以感受也會越來越豐富”。
上圖:在電影《中國機長》中,袁泉飾演乘務長畢男。
下圖:袁泉在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飾演職場女強人唐晶。
現(xiàn)在的袁泉,依然安安靜靜地演著自己的戲,在舞臺上,在熒屏中,在大銀幕里,不疾不徐。排練話劇,有時戲出不來,她就坐下來,等一等,她相信“時間會幫你”,“只要在大幕拉開之前,什么都來得及”。
生活中,她也有了多重身份,是妻子也是母親,素顏買菜、逛超市、看話劇,享受燈光之外的煙火氣,也多了一份從容和淡定。
但無論怎樣,她始終擁有著一份“不變”。于她而言,度過的時間就像涓滴匯成的湖泊,看似不起波瀾,深處卻總藏著沉靜的力量。(本刊記者 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