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補壹刀被頻繁問到一個問題:
“張鈞甯怎么了?”
張鈞甯是誰?
喜歡看電視劇的人可能對她并不陌生,她近年來是電視劇中的熟臉,飾演過《武媚娘傳奇》“徐賢妃”、《如懿傳》“海蘭”、《軍師聯(lián)盟》“柏靈筠”……
張鈞甯1982年出生于德國,是中國臺灣演員,2006年出道,2010年開始將工作重心轉向中國大陸。
也是在同一年,她以一份200多頁的碩士論文高分從臺灣中央大學產業(yè)經濟研究所畢業(yè),拿到法律碩士學位,一度被認為是“演藝圈學霸”的代表。
現(xiàn)在同樣是因為這份論文,出事了。
1
我們看到,這篇論文的標題是“我國演藝人員經紀管理之法制問題”,文中分析了臺灣演藝經紀實務中的諸多實務糾紛。
9月5日,有網友翻出這張論文封面,認為論文將臺灣稱為“我國”,是張鈞甯“臺獨”傾向的佐證。
此外,張鈞甯還被扒出,2014年,她在臺灣綜藝上宣傳電影《痞子英雄》時,主創(chuàng)團隊介紹影片分別由七個“國家”的工作人員合作完成,將“香港”稱為“國家”。
緊隨其后,張鈞甯也把“臺灣”列為國家,補充了一句,“還有臺灣(地區(qū))、新加坡的演員”。
還有網友翻出,在中國臺灣藝人歐陽娜娜2019年因全網公開表態(tài)“自己是中國人”在島內引起熱議后,張鈞甯作為同樣在大陸發(fā)展的臺灣藝人,也被媒體問及對此事的看法。
據臺媒報道,當時張鈞甯并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表示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她對此事沒有表達特別意見。對于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在臺灣發(fā)布新作品的問題,她也向臺灣導演喊話稱自己一直都很想回臺灣拍劇。
后續(xù)還有爆料稱,張鈞甯參演的電視劇《女心理師》將其除名并刪除她的戲份,不過經查證,她的名字目前并未被刪除。
輿論爭議愈演愈烈,張鈞甯一方馬上出面澄清。6日,她的工作室在微博上發(fā)布聲明稱,張鈞甯無“臺獨”立場,一直堅定地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份。隨后,張鈞甯轉發(fā)該聲明并再次強調“我不是臺獨”。
但相關聲明還沒有在張鈞甯的Facebook和Instagram上同步,因此也有網友表示,對這種微博特供聲明并不買賬。
2
中國臺灣籍藝人發(fā)生這樣的爭議并不是第一次了。
今年8月東京奧運會期間,臺灣主持人徐熙娣(小S)稱呼中國臺北隊羽毛球選手戴資穎為“國手”,引發(fā)巨大爭議。
2020年國慶時,因偶像劇《想見你》爆紅的男主角許光漢因在Ins上說“要好好睡一下”,沒有祝福國慶節(jié)日,也被批評有“臺獨”傾向。
更早之前,2019年3月,臺灣女藝人歐陽娜娜的父親歐陽龍在臺灣地區(qū)中國國民黨召開的一場中常會后“轉述”大會內容,稱“不統(tǒng)不獨不武,對‘一國兩制’無共識”。
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小S在風波中回應稱:“我不是臺獨”;
許光漢過往沒有被翻出任何涉政治的言論,在今年新疆棉花風波中他也是迅速與相關品牌解約切割;
歐陽娜娜面對爭議,在微博和海外社交平臺同時發(fā)文稱“自己是中國人,并堅定支持一個中國原則”;
張鈞甯過去幾年也多次在個人微博上發(fā)布或轉發(fā)愛國相關內容,積極投入相關慈善捐助活動,力挺新疆棉花、捐款支援河南水災。
今年3月發(fā)生的“外國品牌抹黑新疆棉花事件”中,張鈞甯是最早宣布與相關品牌解約的中國港臺藝人之一,25日其工作室發(fā)聲明稱終止與adidas合作,“抵制一切污化中國的言論及行為”。
3
補壹刀注意到,這一系列事件出現(xiàn)可能并不單純,因為這些操作背后套路清晰,疑點頗多。
首先,細扒活躍在大陸的臺灣藝人的歷史污點,利用明星的名人效應,制造或者放大歷史污點。緊接著,通過集體出征,在大陸輿論場掀起風暴。最后將有關新聞回灌臺灣,渲染民眾對大陸的敵視。
島內曾有過猜測,小S事件就是由民進黨水軍到微博評論下冒充大陸網友,用激烈言辭批評“臺獨”行徑,進行風向反串,導致事件發(fā)酵,最后直接沖上熱搜第一。不得不說,這是民進黨對大陸認知作戰(zhàn)的又一方式。
而在張鈞甯的海外社交平臺Ins上,我們發(fā)現(xiàn),她最新一條發(fā)表于7月5日的貼子下面已經充斥了臺灣網民對她的辱罵。
然而點進那些辱罵留言的賬號里,卻發(fā)現(xiàn)基本都是空號或者小號。
而且這些留言的時間也非常蹊蹺,每隔一個小時就會集中涌現(xiàn)一批不堪入目的留言。
而在張鈞甯的臉書賬號下,一條陰陽怪氣的評論“應該早點剪掉臺灣身份證,退出臺灣醫(yī)保,這些是給臺灣人用的”獲得最高贊,而點贊的賬號里也多是空號和小號。
集體出征、相互點贊、用詞高度一致……這些,都是臺灣民進黨網軍的慣用伎倆。
所以這些在海外社交平臺上罵張鈞甯的臺灣賬號,背后的組織者呼之欲出,他們在兩岸掀起這樣的對立,目的是什么呢?
從小S到張鈞甯,這樣的事情屢屢發(fā)生應該引起深思。
一方面我們立場明確,態(tài)度堅定,決不允許黃皮綠心的藝人一邊賺大陸錢一邊支持“臺獨”。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精準把握尺度,看問題本質,看語言環(huán)境,看一貫表現(xiàn),不能把人一悶棍打死,不能讓靶向失準,否則就會上了民進黨當局試圖挑動加劇兩岸對立的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