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劇《云南蟲谷》播出之前,書粉們就已經(jīng)期待者眾。
由于政策限制等原因,盜墓小說這一細分網(wǎng)文類型近年來幾乎已經(jīng)沒有叫得上號的作品了。一部《鬼吹燈》,一部《盜墓筆記》,儼然成了絕唱,也成了無數(shù)同類型影視劇的改編之源。
《云南蟲谷》是鬼吹燈系列的第三部,也被諸多書粉視為最精彩的一部。其承接上部《龍嶺迷窟》劇情,講述了由胡八一、Shirley楊、王胖子組成的探險三人組,深入云南古滇國獻王墓,探尋救命的雮塵珠的故事。
《云南蟲谷》圖/豆瓣
截至發(fā)稿,該劇已經(jīng)上線9天,不計入超前點播的話,已經(jīng)更新了9集。目前豆瓣評分7.5,相比一眾同行來說已經(jīng)遠超及格線。但及格歸及格,這部劇在收視和熱度上,都沒能達到預想中的成績。
原著黨很受傷
《鬼吹燈》最早連載于2006年的天涯論壇,已經(jīng)是有15年歷史的老IP了,自帶粉絲基本盤,將其進行影視化,既是諸多書粉的期待,于投資者而言風險也可控。截至目前,根據(jù)《鬼吹燈》改編而來的影視劇總共有10余部之多。
今年6月初,官方就發(fā)出了《云南蟲谷》即將上線的消息,令一眾書粉大為期待。結果一拖就是近三個月。直到8月30日,《掃黑風暴》臨近收官之時,《云南蟲谷》才終于千呼萬喚始出來,擔起了承上啟下的重任。
而《云南蟲谷》,本身是《鬼吹燈》系列中書粉們公認的經(jīng)典之作,其重在描寫西南邊陲地區(qū)神秘的巫蠱文化,場景刻畫以驚悚、詭異著稱。倘若成功呈現(xiàn)在熒幕上,勢必能給觀眾帶來不小的沖擊。
然而,這部劇似乎還是讓書粉們失望了。
“太難看了,我一個燈絲都是快進看的,磨磨唧唧,廢話一大堆,想搞幽默又特別尬,編導和演員可能對人物有什么誤解。”
“看過原著的話,看著會有點不爽,而且劇情注水有點嚴重。我女朋友沒看過原著。倒是看的津津有味。”
“實在看不下去,棄了,每集至少十分鐘是張雨綺潘粵明在那挑逗曖昧……”
各個平臺上,不乏書粉在表達不滿。
中國新聞周刊梳理發(fā)現(xiàn),書粉們的不快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懸念沖突不足,也就是所謂的“劇情注水”;二是人物表現(xiàn)和原著有較大割裂。
《云南蟲谷》基本復刻了原著中的主體故事結構,還打出了“實景拍攝”的旗號,將山神廟、死亡信號、雙生夫妻樹、飛機殘骸、血棺材、水彘蜂、痋人、雕鸮、刀齒蝰魚等經(jīng)典橋段都在劇中進行了還原。
或許是出于成本考慮,這些畫面并稱不上考究。遠景還好,一到近景,立刻露怯。就拿血棺中的肉線為例,糟糕的質(zhì)感,同畫面完全融合不到一塊去。
原著中不少經(jīng)典劇情被刪去。在遮龍山底的水道中,原著提及一條青鱗巨蟒,同主角纏斗了一番后才被打敗,受傷沉入水中,被數(shù)不清的刀齒蝰魚分食。這一場景頗為精彩,將其刪去,只能歸結為成本限制。
特效拉胯,成本精簡,導致劇集的懸疑感和驚悚感大大削弱,幾乎從未給主角造成什么實質(zhì)上的沖擊。給人的感覺就是,主角們每次碰到一個陌生的事物,然后被畫面營造的音效和氛圍嚇了一跳后,便沒事了。
演員方面,同上一部《龍嶺迷窟》一樣,由潘粵明、張雨綺和姜超分別扮演胡八一、Shirley楊和王胖子。
但令書粉不滿之處在于,劇中大量對手戲都頗為“油膩”,用在了胡八一和Shirley楊之間的打情罵俏上。王胖子,在原著中豐滿立體的形象,姜超飾演的角色卻在劇中卻蠢得令人發(fā)指,幾乎成了個捧哏的丑角+保姆。
潘粵明塑造的人物仿佛還沒有從《白夜追兇》中走出來,從觀感上看,胡八一和王胖子的組合更像是關宏峰和李大嘴。
張雨綺的表演和臺詞的短板也在本作中暴露無遺,大段和潘粵明“調(diào)情”式的對手戲,因呆板的臺詞和空洞的眼神,變得尷尬。
在前作《龍嶺迷窟》中周曉鷗、胡明、張繼南等角色演員用出色的表演塑造了多個鮮活的形象,充分表達了人物關系的矛盾,為推進劇情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反觀本作,除了三人組外的角色演員乏善可陳,無論是肢體語言、臺詞還是人設都可以用糟糕來形容,讓劇中角色徹底淪為了工具人。
此外,由于潘粵明身材有所發(fā)福,張雨綺體態(tài)豐滿,因此不少觀眾吐槽稱該三人組團隊“看起來簡直像三個王胖子”,“潘粵明該減肥了”。
不過,從好的方面來看,主演陣容固定,終于給了該IP一點季播劇的賣相。須知早些年,《鬼吹燈》系列改編影視劇的卡司簡直可以用“群魔亂舞”來形容,諸如臺灣腔的胡八一,面黃肌瘦的王胖子,面容僵硬的網(wǎng)紅臉Shirley楊,類似事故層出不窮,讓書粉大倒胃口。
而從《龍嶺迷窟》開始,主演陣容終于固定了下來。至少觀眾不需要又重新去適應一群新人,導致觀感上前后割裂,已經(jīng)稱得上是進步。
劇集播出后,市場反響并不算好。根據(jù)貓眼專業(yè)版數(shù)據(jù),首日上線時,該劇熱度值全網(wǎng)僅排名第9,目前上線9天,累計播放量剛剛不到5億。多數(shù)時間里,全網(wǎng)熱度值一直在五名開外徘徊。
僅從口碑來看,費振翔導演的系列劇集已經(jīng)稱得上是品質(zhì)最好的一支了。去年的《龍嶺迷窟》豆瓣評分高達8.2分,達到《鬼吹燈》影視化改編以來最高。這一次《云南蟲谷》也保持在7分以上,同更早的《怒晴湘西》處在了同一水平線。
但這種分數(shù),很難說真的是由于劇集本身的優(yōu)秀所致,倒更像是過往表現(xiàn)更差的同行們襯托出來的。
改編難在哪
相比不停升級打怪、越扯越離譜的玄幻、仙俠等類型網(wǎng)文,盜墓文已經(jīng)算是很好進行影視化的品類了:人物弧光上,主角團隊兜一圈后總會回到原點,不至于動輒飛天升仙,沖破敘事天花板;懸念安排上,題材天然足夠吸引人,且劇情走向類似于游戲中的關卡制,各個場景邏輯上能做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技術上,場景空間感強,細節(jié)描寫詳細,人物關系精確。從各個角度來看,都是影視劇改編的上上之選,方便程度簡直不輸金庸的武俠小說。
但拉一下過往的相關改編作品列表,不禁愕然:幾乎全是爛片,還爛得各有千秋。豆瓣評分平均也就4分左右,簡直是糟蹋資源。
這些爛片大部分以電影形式出現(xiàn),劇集相對而言要好些。撇開部分主創(chuàng)團隊確實能力太差、預算不足、特效五毛、演員亂湊等緣故,主要原因還是在于作品版權歸屬散亂,導致改編上出現(xiàn)了技術困難。
不考慮其他衍生作品,鬼吹燈主要分上下兩部,上部由《精絕古城》《龍嶺迷窟》《云南蟲谷》《昆侖神宮》構成,下部由《黃皮子墳》《南海歸墟》《怒晴湘西》《巫峽棺山》構成,共8部。8部小說劇情上并非嚴格的遞進關系,故事時間線是交錯開來的。然而上下兩部的電影改編權卻分屬于不同公司。如何在尊重版權歸屬的前提下不妨害故事的邏輯性,就成了電影主創(chuàng)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技術上也存在一定改編難度,如前所述,盜墓小說劇情走向類似關卡制RPG游戲,各個場景邏輯上能做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但麻煩之處也恰好在此:一部電影平均時長在90-120分鐘左右,且目標市場不僅僅是書粉,而是全體觀眾,需要交代好故事的前因后果。倘若邏輯鏈條拉得太長,超過了該體量要求,也是失敗。
于是為了兼顧法律和故事的雙重要求,主創(chuàng)團隊要將各本書的精華部分拆出來,不符合版權要求的剔除掉,再于剩下部分的基礎上重構邏輯框架。從劇本角度,這無疑是巨大的工程量。
坊間流傳稱,正因為此,導致陸川的《九層妖塔》折了戟。好好的一個盜墓題材,偏偏改出了一個科幻片打怪獸的故事,使得觀感散亂不堪,倘若不是思路有誤,只能歸結為版權問題所致。雖然該片2015年拿下6.81億票房,數(shù)據(jù)上勉強說得過去,但卻令觀眾噓聲一片,陸川執(zhí)導商業(yè)片的能力也從此不再為業(yè)內(nèi)資方所信任。
諸多院線電影中,唯一成功的是同年烏爾善的《尋龍訣》,其于當年拿下驚人的16.79億票房,豆瓣評分7.4,達到了“叫好又叫座”的水平。烏爾善本人也憑借此作,成了業(yè)界公認的最具商業(yè)潛力的類型片導演。
相對電影,劇集則是另一個邏輯。首先8部《鬼吹燈》網(wǎng)絡劇版權都歸屬于企鵝影視,不存在法律上的困境;技術上,因為劇集體量大,可供主創(chuàng)團隊輾轉(zhuǎn)騰挪的空間也隨之就大了很多,不再需要通過刪來刪去以適應時長要求。
但大又有大的毛?。杭扔械乃夭牟粔蛱畛淞??!豆泶禑簟吩堑谝蝗朔Q寫作手法,大量篇幅由主角胡八一的心理活動所填充,難用外化場景進行表現(xiàn);其次,懸疑密度大的電視劇,往往都是靠多線敘事來支撐,否則單一人物線極易造成觀眾審美疲勞。可盜墓卻又恰好是個單線程任務,可供旁逸斜出的余地并不多。
為解決此問題,《云南蟲谷》的主創(chuàng)團隊在劇中加入了一個原著中本不具備的遮龍寨村民部落。村民將蟲谷視為本族禁地,在三人組后面不停追趕,強行給情節(jié)增加了些緊迫感。
目的勉強達到了。只不過,由于村民的動機和存在感本身就立不住,突出了一種為了加戲而加戲的無奈感,也飽受原著粉詬病。
未來怎么辦
目前,擺在盜墓影視劇面前最大的難題,并不是改不好——其實只要版權歸屬不再出現(xiàn)問題,隨著預算的提高,主創(chuàng)團隊劇本上再多用點心,品質(zhì)也總歸不至于太離譜。
真正的問題在于,拍完就沒得拍了。這么多年,盜墓影視劇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炒《鬼吹燈》和《盜墓筆記》的冷飯。
當老一輩書粉漸漸喪失興趣,新一代書粉又沒鞏固起來,市場只會越縮越小。
盜墓小說之所以好看,并不僅僅在于“墓穴”這一接近死亡的場景的獵奇化展現(xiàn),更多也在于其中作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如易經(jīng)八卦、風水掌故、民間傳說、小說野史的附帶性描寫。讓讀者在獵奇欲被滿足的同時,還能有種學到了知識的錯覺。
就好比金庸的武俠小說不光是寫武俠,其實也是傳統(tǒng)文化、風土人情、家國精神、人物性格研究的總體現(xiàn)。資料顯示,金庸的作品在港臺的正版,每冊還印有琴譜、字帖、名勝風景等與小說內(nèi)容有關的圖片,頗有利于豐富知識,甚至還被不少家長用作子女家庭教育的入門讀物。
誠然,相比武俠小說,盜墓小說格局上要小得多,更多聚焦在傳統(tǒng)文化中偏“封建迷信”的那一部分,難登大雅之堂。但就好比藝術品味的最初養(yǎng)成往往是緣于附庸風雅,將獵奇欲作為傳統(tǒng)文化入門的階梯,也未嘗不可。
然而這么些年里,不光同類型小說中沒有再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出現(xiàn),現(xiàn)存的大部分影視化改編,與其說是在鞏固書粉的記憶,不如說是在敗壞新一代觀眾對作品的好感。
從傳播效果角度來考量,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視頻平臺的興起,觀眾觀看劇集的渠道大部分已經(jīng)從電視轉(zhuǎn)移到了平臺。而平臺天然有著信息繭房的缺點,甜寵、贅婿、玄幻、CP的受眾們各看各的,互不干擾,單個劇集難以破圈推廣。而近年來各個平臺都在大興劇場化,試圖吸引垂直品類受眾,進一步加劇了此趨勢。
相比之下,傳統(tǒng)院線電影依然是無差別的傳播渠道。有出版社從業(yè)者表示,但凡一本書成功改編為電影,再附帶上一定的宣傳預算,往往能夠明顯提振原著銷量。
然而繼2015年令人眼前一亮的《尋龍訣》之后,導演烏爾善扭頭去操盤了體量更龐大的《封神三部曲》,至今還未脫坑,《尋龍訣2》更是遙遙無期。而后來的6年里,正是網(wǎng)劇和網(wǎng)絡大電影狂飆突進的時期,各式各樣粗制濫造的《鬼吹燈》改編影視劇一擁而上,幾乎徹底毀滅了觀眾的口味和期待。
從《云南蟲谷》的數(shù)據(jù)上不難發(fā)現(xiàn),新受眾并沒有吸引來多少,老粉也在流失。盡管網(wǎng)絡上死忠書迷們還在試圖掀起討論的聲浪,但卻依然沒能做到破圈。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倘若沒有新作品的注入,這一IP,乃至相關的整個類別,或許終將成為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