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詩詞多見“月”,聊聊蘇東坡的中秋

2023-09-22 10:48:58 來源:淮南日報 作者:錢續(xù)坤
大號 中號 小號
原標題:蘇東坡的中秋

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不僅擁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而且寄托了人們無限的遐想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些情感充沛、心思細膩的文人墨客,面對那一輪皎潔的明月,怎能不直抒胸臆,不借景抒懷,不托物言志呢?蘇東坡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詩詞多見“月”的身影,不少還與中秋有關(guān)。

蘇東坡的中秋詩詞,最為膾炙人口的當屬《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特別是最末兩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很容易讓人誤以為這是寫愛情的。其實,這首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的千古名篇,是蘇東坡寫給弟弟蘇轍(字子由)的,詞前小序即交代了寫作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當時,蘇東坡因與當權(quán)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外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上,且與弟弟七年沒有團聚,于是在當年中秋趁著酒酣,即興遣懷:“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與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實際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難能可貴的是,這首詞并不僅僅局限于作者對弟弟的懷念之情,可以說是蘇東坡在中秋之夜對所有經(jīng)受離別愁苦之人所表示的美好祝愿。故《苕溪漁隱詞話》云:“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盡管兄弟二人相見很難,但是每逢重大節(jié)日,還是經(jīng)常寫詩相和,或是吐露心聲,或是暢敘情懷,或是溫馨問候,蘇東坡的《中秋見月和子由》便是中秋詠月詩中的上乘之作。這首長歌十四聯(lián)二十八句,從月升寫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繪了中秋之月,又生動地記述了中秋人事。詩中“一杯未盡銀闕涌,亂云脫壞如崩濤”氣勢堪壯,“誰為天公洗眸子,應(yīng)費明河千斛水”想象獨特,“千燈夜作魚龍變”,“低昂赴節(jié)隨歌板”說出民風(fēng),“歸來呼酒更重看”,“對月題詩有幾人”道來己情,全詩情景交錯,低回中轉(zhuǎn)酣暢,激越中出哀婉,兄弟間坦誠相勸的灑脫恬淡之情,仿佛躍然紙上。這也難怪年長兩歲的蘇東坡會在《送晁美叔發(fā)運右司年兄赴闕》中如此喟嘆:“我年二十無朋儔,當時四海一子由。”

兄弟別離既然能夠“唯應(yīng)待明月,千里與君同”,那么兄弟相聚又當是怎樣的情形呢?宋神宗熙寧十年二月,蘇轍與蘇軾終于久別重逢,四月相陪同赴徐州,八月中秋之后方才離去,這是兄弟暌別七年來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蘇東坡為此作有《陽關(guān)曲·中秋月》:“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這首詞從月色的美好寫到團圓的愉快,又從當年當夜推想次年中秋,抒發(fā)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讀來境界高遠,意味深長。

與弟弟再次分別兩年后,即元豐二年(公元1079),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場飛來橫禍徹底地粉碎了他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然后功成身退的幻想。元豐五年(公元1082)中秋,他作有《念奴嬌·中秋》,其中“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化用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詩句,一方面真實地展現(xiàn)了他孤單凄涼的景象,另一方面充分表達了他對當時社會的憎惡。這首狂放不羈、超塵脫俗的作品,雖然帶有一定的消極成分,不值得謳歌稱頌,但它之所以產(chǎn)生,正是由于黑暗現(xiàn)實所造成的。

此外,蘇東坡還作有《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盡管這首詞的寫作年代有所爭議,但是全詞突出一個“涼”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過對夜來風(fēng)葉、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寫,將吟詠節(jié)序與感慨身世、抒發(fā)悲情緊密結(jié)合起來,尤其是詞末的“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兩句,讀來實在唏噓,不免讓人感世道之險惡,悲人生之寥落。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東坡的中秋是浪漫深情的,是善解人意的,是逍遙曠達的……可以說,蘇東坡的中秋是絕大多數(shù)中國古人文人的中秋!

責任編輯:蔡曉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