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攜琴聽泉圖》
北宋寶元二年(1039),時任越州知府的范仲淹,在州署附近的山巖間發(fā)現(xiàn)了一口廢井,修整之后,井中泉清色白、味之甚甘,范仲淹將其名為“清白泉”,借以表明自己“清白而有德義,為官師之規(guī)”的從政之道。從此,紹興府山南麓,有了一只醒著的眼睛,凝視千年。
泉是地下涌出的水,是水流的源頭。天然泉眼多隱于山林巖間,古時文人墨客普遍將山泉、林泉作為清幽淡泊的意象入詩入畫。
泉之形,動則灑脫,靜則超然。泉是活的,具有噴涌而出滔滔不絕、往而不復的特質(zhì)。歐陽修《醉翁亭記》中有“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一個“瀉”字,描繪出泉水從天而下的飛灑情狀。泉又是靜謐的,與山、林、石、潭等共同生成隱于山水、歸于田園的意境。詩人王維喜用泉這一意象來體現(xiàn)山居生活的幽寂意趣,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悅石上兮流泉,與松間兮草屋”等,勾勒出一種淡泊超脫的心境。
泉之聲,時而叮咚,時而嗚咽。微風涼夜,獨坐聽泉,泉眼汩汩的低鳴聲,湍流擊石的碎玉聲,懸泉飛瀑的驚濤聲,洄流穿巖的嗚咽聲,疊蕩交織,融入恬靜、激越、忘我等多種心境,漸成文人雅致。
泉因其潔凈,常被冠以清雅高潔、堅守自持的內(nèi)涵。杜甫有詩曰:“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蘇軾也有“皎皎巖下泉,無人還自潔”的詩句,都詮釋了泉水生性高潔、始終如一的內(nèi)核,這與官員清正廉潔的品格一脈相通。
古時將泉與廉緊密結(jié)合的故事不勝枚舉,除了范仲淹的清白泉,還有柳宗元的愚泉、周敦頤的廉泉等。我近距離感受廉泉,還是在浙江嵊州的崇仁鎮(zhèn)。
走進崇仁古鎮(zhèn)中心位置的玉山公祠,映入眼簾的是一清一濁兩口乾坤缸,清缸象征著清廉,濁缸抨擊著貪婪,講述著“小缸大乾坤,清濁要分明”的哲理。走出玉山公祠,向北走上百米,便能看到一口近六百年歷史的明代古井。聽古鎮(zhèn)居民說,相傳這口井因泉水澄明清澈、一塵不染,逐漸成了廉潔的象征,明代遠近官紳上任時都會趕來取水引用,來表達堅守清廉的志向。
與廉泉相對應,還有“貪泉”。史載,廣東南海的石門鎮(zhèn)曾有一口“貪泉”,傳說飲用貪泉的人,即使清廉之士也會變得貪得無厭。但東晉時期吳隱之操守清廉,不信邪,他上任廣州刺史之際,豪飲貪泉水,并放歌抒懷:“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之后為官24年,仍“清風肅然,老而彌篤”??梢娯澯绾尾辉谕饨?,全在內(nèi)心,飲下貪泉仍清廉一生的吳隱之讓貪泉的污名被徹底洗脫。
寒泉清見底,渾不染塵埃。魏征《諫太宗十思疏》有言:“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泉眼無聲,涓涓不息。欲行遠,必正其源泉;守清廉,必不易初心。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