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夢中猶醉玉屏簫

2023-09-01 09:49:22 來源:銅仁日報 作者:鄭孝碧
大號 中號 小號
原標題:夢中猶醉玉屏簫——宋翔鳳與玉屏簫

被柳亞子先生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的龔自珍,寫有一首題為《投宋于庭(翔鳳)》的詩。其詩寫道:“游山五岳東道主,擁書百城南面王。萬人叢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讓龔自珍如此傾慕的宋翔鳳,就與玉屏簫有著一生割舍不斷的情結(jié)。

東風送我蹇驢征

清乾嘉時期,西南門戶已然敞開。江南才俊宋翔鳳,伴隨著父親宋簡為官滇黔的腳步,走進了玉屏。

宋翔鳳(1776—1860),字于庭,江蘇長洲(今蘇州)人。他嘉慶五年(1800年)中舉人,之后,十三次考進士不第。后經(jīng)朝廷大挑,選為山東泰州學正,歷官湖南新寧、耒陽等縣知縣。咸豐九年(1859年),以名儒重宴鹿鳴,被贈與知府的官銜。仕途雖然坎坷,但他才學拔萃,望重學林。宋翔鳳治文字經(jīng)學,上承莊述祖、段玉裁、錢大昕、張惠言,下傳龔自珍、戴望等人,是常州學派的重要人物,是清嘉道時期著名的經(jīng)學家、詞人、畫家。

宋翔鳳世代書香,得家學淵源。他的父親宋簡(1757-1821年),別號西樵。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中進士。歷官云南麗江、貴州玉屏、山東高密的知縣等職。他精樸學考據(jù),工詩文書畫,尤其擅畫梅花,清嘉慶十三年,曾與查林合作巨幅梅花于玉屏縣署齋中。宋簡為官清廉,勤于政事,官聲頗好。其為人、從政、制藝,影響了宋翔鳳一生。

清乾隆五十八年,宋簡出任云南麗江縣知縣。第二年,十九歲的宋翔鳳便前往云南省親。他從湖南乘船沿沅江逆流而上,到達玉屏。

奇美的風光激起了宋公子的詩興,他寫下了《玉屏舟中作》一詩。該詩寫道:“灘行水宿太勞身,到此溪流更不平。諸葛營西草蕭瑟,夜郎城近樹縱橫。晴山窗外一時碧,浣女竹間相對明。遙想蠻云千萬疊,東風送我蹇驢征。”

旅途的艱辛,邊地的荒涼,動人的風情,以及征程的遙遠,這是玉屏留給宋翔鳳最初的印象。但他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數(shù)年后,他會在這里生活。

嘉慶八年(1803年),宋簡接替好友涼州人張澍任玉屏縣知縣。這年十月,宋翔鳳隨家人前往玉屏省侍父親。

居住在玉屏知縣的官署,一晃便是一年。宋翔鳳思念家鄉(xiāng)的友人,他寫了一封書信,名為《寄吳中諸友》。他在信中說,來到玉屏探望和侍奉當知縣的父親,境況并不如意。玉屏屬于下等縣份,地當孔道,縣小役重,貧瘠荒涼。朝廷使者往來于西南,車馬絡繹不絕。使者的儀仗一到,雞犬皆驚。食宿供應稍有不周,使者就責備不斷。這樣的情形,每天一樣。地方官就像穿著官服的戲子,又如握著官印的差役。地方的事務如此艱難憂患,逐漸消磨了人的遠大志向。宋翔鳳無比思念家鄉(xiāng)和友人,對仕途有些失望,他于是說“但愿置半頃于城南,即當效古人之耕養(yǎng)。”

在玉屏,宋翔鳳一邊跟著父親學習、備考進士,一邊繼續(xù)著經(jīng)學的研究,著述著《小爾雅訓纂》這一訓詁著作。他重友情,云南保山的貢生袁文揆,是他在云南認識的友人。宋翔鳳在贈袁文揆的詩里,吟有“西南幾人爾,傾倒欲相師”的句子,可見其情誼之深。嘉慶九年,袁文揆從吳越回云南,路過玉屏,二人于玉屏縣署官舍,相見話別,直至夜半。就此別后,杳無音訊。十多年后,宋翔鳳突然得到袁文揆已謝世的消息,悲痛不已,作了四首詩哀悼友人。詩題為《不得袁蘇亭消息十余年矣,頃聞其前年已謝世,作此志哀四首》,其中一首詩寫道:“草生吳苑路,曾作半年游?;òl(fā)平溪畔,還停雙槳舟。江波鱗久斷,蒙瞼樹增愁。今日山陽笛,難登水上樓。”字里行間,玉屏的山光水色,依然鮮活在宋翔鳳懷念友人的記憶里。

嘉慶十年三月,宋翔鳳從玉屏啟程,入京參加會試。四月,不第而歸。此時,宋翔鳳的父親宋簡調(diào)任貴州大定府水城通判。這年冬天,宋翔鳳又前往大定省親,這是他第三次至貴州,再過玉屏。

宋翔鳳跟隨著輾轉(zhuǎn)為官的父親,在滇黔生活和游歷,雖然社會的現(xiàn)實并不如意。但他“山川在目,詠歌寄懷”,對西南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滿懷深情,與當?shù)厝耸拷Y(jié)下了深厚的友情。寫下了《記水西風土詩》《黔苗竹枝詞》等,還放歌昆明、貴陽、飛云崖、盤江、鎮(zhèn)遠等地的山水風光,吟詠了貴州矮馬、蘆笙、玉屏簫等地方特產(chǎn)。他對玉屏簫的情最深。

新詞須依玉屏簫

過去的文人,極其重視自己的齋號和詩集、文集的命名。所取之名,或言其處境,或記其得失,或彰其嗜好。蘊含著不同于他人的個性化心境和情趣,標示著自己做人作文的追求。

宋翔鳳一生,偏好洞簫。他不僅把自己的居室取名為“洞簫樓”,還把自己的詩集名為《洞簫樓詩紀》、詞集名為《洞簫詞》,還吟詠了很多與洞簫相關(guān)的詩詞。

在《洞簫詞》的序言里,宋翔鳳寫道:“篋藏洞簫,曾不解吹,畫橋月明,天涯路岐,長言短言,疑喜疑悲,中多郁郁。” 宋翔鳳篋中所藏洞簫,即是他游歷滇黔時得到的玉屏簫。

嘉慶十四年冬,宋簡調(diào)任貴州平遠州知州,宋翔鳳隨父前往平遠。嘉慶十五年中秋節(jié)后,宋翔鳳從平遠州東下,又到玉屏。

這一次在玉屏,他深情地寫下了《平簫曲》一詩。在詩的開端,寫有這樣的序言:“平溪鄭氏,取竹作洞簫,分寸節(jié)度皆合古制。其聲清越,聽之有雄雌。家傳此技數(shù)百年矣。聞其造時必夜分,萬籟皆靜。蓋寄意于寂寞,斯求音于窈冥,亦當代之奇制也。”當時的平簫,即為洞簫。他記述了平簫的淵源和制作,盛贊平簫的美妙與神奇。

《平簫曲》這樣寫道:“幽人小住黔山麓,玉作溪流云作屋。夢回猶記聽云璈,一曲參差出深竹。分刌裁量寫最明,虬龍欲舞夜蝯驚。會竆濁徵清商變,無奈清風朗月情。江湖萬里秋風發(fā),又聽孝聲思飛越,金釵綠鬢總飄零。曲終已瘦相思骨,寂歷蠻煙罕見人,只憑烏咽度蕭晨。何時攜向滄江畔,吹起深潭萬萬鱗。”

此詩情景交融,恣意縱橫。黔山之麓,云霧繚繞;綠竹深處,清溪潺緩。簫工截竹制簫,工序精巧。一簫始成,夜深人靜。月明風清,簫音醉人。詩人以畫家的筆觸,描繪了一幅《黔山制簫圖》,其用筆高妙,充滿詞人情韻。

宋翔鳳離開貴州后,再沒有機會來到玉屏。但玉屏在他人生的旅途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玉屏簫融入了他的生命。直到晚年,他還深情地吟詠“新詞須倚玉屏簫”,意猶未盡,又在詩句后注上“玉屏縣鄭氏制簫佳絕”的贊美。

在《洞簫樓詩紀》的序言里,宋翔鳳說他平生夙愿是“于紅橋之左起洞簫樓棲,以據(jù)旅思”。雖終未能如愿,但洞簫樓成了他心中的圣地,是他精神的寄托。

宋翔鳳的洞簫樓,也早已走進了當世詩人的吟詠之中。嘉慶八年任玉屏知縣的張澍,在《贈宋于庭(翔鳳)孝廉》一詩中吟道:“誦君詩句好 ,一上洞簫樓。”廣西臨桂人朱琦有“歌罷洞簫樓十二,又繙樂府著新書。”的歌吟。咸豐九年,83歲的宋翔鳳前往省會蘇州重宴鹿鳴,舉人張應昌吟詩寄賀,有“大耋精神尊杖國,等身著述紀簫樓”的吟詠。

知音共醉玉屏簫

宋翔鳳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求學、省親、游幕、應試、講席、為官中度過的。他游走于大江南北,曾言“九州我已歷其八,若論游蹤微傲君。”

游歷中,宋翔鳳廣交海內(nèi)名流。先后結(jié)識了段玉裁、張惠言、舒位、畢華珍、林則徐、鄧廷楨、包世臣、阮元、龔自珍、魏源、何紹基等。在與他們交往唱和的同時,宋翔鳳常以玉屏簫相饋贈,潛移默化中,對玉屏簫的社會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嘉慶十六年,宋翔鳳又一次參加會試落第,他先在京城貢院附近租房小住,后移居虎坊橋南粉坊琉璃街附近,與著名畫家泰州人朱鶴年比鄰。這時,舒位、畢華珍、沈小宛住在虎坊橋東,而王曇、衡圃寓住虎坊橋西,大家夜夜相聚飲酒。宋翔鳳說他們幾位“俱精度曲,每酣歌泥飲,必三鼓乃散。”宋翔鳳吟有《虎坊橋雜詩十二首》,記述了這段交游的盛況。

畢華珍是江蘇太倉人,后官歷浙江淳安、龍游、慈溪知縣等。畢華珍是著名詩人,列“吳中七子”之一;他擅畫,精音律,著有《律呂元音》。

旅居京城期間,宋翔鳳帶有玉屏簫。其中有雄雌一對,雄簫忽然破裂了,于是,他將雌的一支贈與畢華珍,并附詩一首。其題為《余攜玉屏簫雄雌各一,雄者忽破,以雌贈畢大(華珍),以詩附之》。

詩這樣寫道:“空山生竹幽難尋,無端化作蒼龍吟。蒼龍入云還入水,婉轉(zhuǎn)此聲無乃是,坐中慘綠似君希。雌聲鳴咽雄聲死,定有湘娥隔水聞。莫教劍客中霄起,君不見下弦已缺白玉盤,斗柄欲上星欄桿。憑君一弄足清興,無限葉聲生夜寒。”

詩寫平簫,以聲奪人。平簫之聲,如蒼龍之吟,穿云潛水,湘娥亦為之動情;月缺星稀,平簫一曲,聲搖秋葉,幾分凄涼。傳情寄意,非平簫莫屬。

與畢華珍一同住在虎坊橋的舒位,更是宋翔鳳的莫逆之交。舒位是江蘇吳門人,他乾隆五十三年中舉人,之后九試春闈不第。曾入貴州黔西道王朝梧幕府,為其制文書,一生落魄。他精詩詞、戲曲、繪畫,作有《黔苗竹枝詞》等。

宋翔鳳精畫藝,作有《高樓風雨圖》《圓圓妝樓圖》《洞庭歸棹圖》等。將要離開都門時,他作了《城南燈火圖》,并題吟了五言古風三首以記其事。詩中寫道:“東南競無家,西南近萬里。抱病復苦饑,流落長安市。過從得數(shù)公,藥我言則起。”宋翔鳳這次會試雖然又一次落第,但最大的收獲是結(jié)交了幾位志同道合的好友,把酒高歌,相聚甚歡。因此他說“多謝客舍燈,夜夜照吾輩。”

宋翔鳳的《城南燈火圖》得到了友人們的題詠。鄧廷楨、龔自珍、查林、趙懷玉等名流都先后為之唱和。舒位奉和的詩為《(城南燈火圖)為于庭題,即送之冀州三首》,第三首吟有“滿店柳花雪,送君吹洞簫”的句子,詩句后有注:“于庭贈玉屏簫。”由此看來,住在虎坊橋時,宋翔鳳也以玉屏簫饋贈友人舒位。

畢華珍與好友舒位,是清代著名的戲劇家、詩人和畫家。會試落榜,二人滯留京師。后來,客住在禮親王昭梿府邸,為王府家樂撰作戲劇詞曲,以供排演。

禮親王昭梿是八大鐵帽子王之一,他好賓客,與龔自珍、魏源、紀曉嵐、姚鼐、袁枚等相交甚厚。禮親王工詩文,通滿洲民俗和清朝典章制度,愛好音樂戲劇,著有《嘯亭雜錄》等。禮親王府原來有吳中的樂隊,他非常器重畢華珍與舒位的才能,請二人為其創(chuàng)作戲劇。二人每寫就一折戲,禮親王馬上吩咐樂師和演員按照曲譜操習,數(shù)日熟練后,禮親王即邀請畢華珍與舒位二人共同欣賞演出。屆時,王府安排一桌豐盛的筵席,并賜給十兩銀子作為潤筆費。禮親王愛戲惜才,一時傳為佳話。畢華珍與舒位當時所創(chuàng)作的戲劇,后來流傳有《文君當壚》《通德?lián)眵佟返惹俊?/p>

在禮親王府,戲劇歌舞演出不斷,名人政要往來頻繁。宋翔鳳贈送的玉屏簫,伴隨著畢華珍與舒位,走進了王府,走近了王公貴胄。在有意無意中,為玉屏簫在上層社會的傳播提供了條件。

嘉慶二十四年,宋翔鳳又一次會試落榜。在京城,他結(jié)識了一同落第的龔自珍。龔自珍師事劉逢祿,而劉逢祿與宋翔鳳同為莊述祖的外孫,宋翔鳳應屬龔自珍的師輩。嘉慶初,宋翔鳳曾問學于龔自珍的外祖父段玉裁門下,學習經(jīng)學。由此,二人的情誼就更深了一層,成為忘年之交。

龔自珍對宋翔鳳推崇不已,稱宋翔鳳為“樸學奇才”。二人從會試相識后,詩詞唱和頗多。后來,宋翔鳳還鄉(xiāng)歸里,龔自珍還前往葑溪草堂進行拜訪。宋翔鳳吟了《汪鐵君、龔定庵過訪》一詩,以“學術(shù)宜經(jīng)世,文章莫炫奇。”相勉勵??梢娝蜗桫P與龔自珍的交情之厚,對龔自珍的影響之深。

作為思想家、文學家,以及近代改良主義的先驅(qū)。龔自珍“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的名士豪情;“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憂患意識;“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奉獻精神;“怨去吹簫,狂來說劍”的簫劍情懷。鑄就了龔自珍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

一代魁杰龔自珍,是簫劍精神最為突出的詩人。不可否認,一生充滿洞簫情懷的宋翔鳳,對龔自珍的思想產(chǎn)生過很大的影響。也許,龔自珍所愛的簫,就有玉屏簫。

“胸中時想一千秋,足底曾經(jīng)十二州??鄳浂置髟碌?,可能安我洞簫樓。”伊人已去,簫聲依舊。我們吟誦著宋翔鳳的詩句,品味著他筆下洞簫樓與玉屏簫的美妙,仿佛一切就在昨天。

責任編輯:李佩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