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yīng)物(737年—約793年),京兆長安人,即今天陜西西安人,生活在唐朝經(jīng)“安史之亂”由盛轉(zhuǎn)中的時代。做過唐滁州、江州、蘇州刺史,史稱“韋蘇州”。
韋應(yīng)物于782年出為滁州刺史,夏自西京赴滁,一路出洛陽,過大梁,循汴河,又經(jīng)睢陽、符離經(jīng)水路而東下。一天傍晚船舟??炕此呑鳌断Υ雾祉艨h》一詩,詩曰:“落帆逗淮鎮(zhèn),停舫臨孤驛。浩浩風(fēng)波起,冥冥日沉夕。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獨夜憶秦關(guān),聽鐘未眠客。”當(dāng)時淮安這塊區(qū)域?qū)?ldquo;淮南道”,758年為“楚州”,轄山陽、鹽城、盱眙、寶應(yīng)、淮陰五縣,州治在淮陰。
隋煬帝605年起開通了縱貫?zāi)媳钡拇筮\河。運河從洛陽經(jīng)通濟渠,經(jīng)淮陰、邗溝達揚州。隋唐大運河為眾多唐代詩人前往富庶的揚州提供了極大的方便。諸如李白的“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的名句。韋應(yīng)物在游歷江淮時寫下《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和《淮上遇洛陽李主簿》兩詩。在出任滁州刺史期間又寫下上述《夕次盱眙縣》和《淮上喜會梁川故人》兩詩。
2023年2月13日《淮海晚報》刊發(fā)《淮上韋應(yīng)物》一文。文中提到最近《盱眙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叢書·詩詞品注》,編者在韋應(yīng)物條目下列四詩:即上述四首詩。文中提出“淮上”究竟是今天淮安一帶的“淮上”,還是盱眙一帶的“淮上”?該文認為,“淮上”本有山,山當(dāng)為“缽池山”,“淮上”確是淮陰一帶之“淮上”。
韋應(yīng)物三首“淮上”詩是:
《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詩曰:
前舟已渺渺,欲度誰向待?秋山起暮鐘,楚雨連滄海。風(fēng)波離思滿,宿昔容鬢改,獨鳥下東南,廣陵何處在?
《淮上遇洛陽李主簿》詩曰:
結(jié)茅臨古渡,臥見長淮流。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寒山獨過雁,暮雨遠來舟。日夕逢歸客,那能忘舊游。
《淮上喜會梁川故人》詩曰: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
我們看看相關(guān)書籍中古人和今人對韋應(yīng)物詩中的“淮上”是如何解釋的。
1988年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出版的由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編《唐詩選》和1983年12月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鑒賞辭典》選了韋應(yīng)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一詩,在注釋“淮上”時兩書均解釋為今淮陰一帶。但流傳最廣的《唐詩三百首》中也選了《淮上喜會梁川故人》一詩,1980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由今人金性堯編的《唐詩三百首新注》解釋“淮上”指淮水邊。1957年11月中華書局出版的清人喻守真編注的《唐詩三百首詳析》解釋“淮上”指淮水之上。上述所涉韋應(yīng)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一詩中“淮上”的解釋有三種:一、今淮陰一帶;二、指淮水之上;三、淮水邊。
據(jù)孫望編著的《韋應(yīng)物詩集系年校箋》考證《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和《淮上遇洛陽李主簿》兩首詩約于774年秋韋應(yīng)物自廣陵(今揚州)北歸滯留淮上時所作。詩曰:“秋山起暮鐘”“結(jié)茅臨古渡,臥見長淮流”“門前樹已秋”。詩中描寫的時間是秋天,地點在淮河邊渡口茅草房中,聽到的是傍晚的鐘聲,看到的是秋天的美景。《淮上喜會梁川故人》詩約于783或784年,詩人因事經(jīng)淮上時所作。詩曰:“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淮上”的秋山,是“缽池山”嗎?
從明到清的淮安府志山陽縣下均記:“缽池山治西北十五里,岡阜盤旋八九里,形如缽盂。”即缽池山屬山陽縣且在縣治十五里處,此處土堆的小山連綿有八九里。清冒廣生編《缽池山志》山水志第一載:“缽池山在楚州。”《缽池山志敘》載:“淮安舊縣治曰山陽,以位缽池山南而名焉者也。”古代地方文獻記載得清清楚楚。
韋應(yīng)物還有《登樓》一詩曰:“坐厭淮南守,秋山紅樹多。”詩中也寫了秋山?!痘瓷舷矔捍ü嗜恕分袑懀?ldquo;何因不歸去,淮上對秋山。”詩人為什么不歸去?因為秋光中的滿山紅樹,正是詩人留戀的地方。詩人詩中的秋山不是實指具體的哪座山,所以說“秋山”不是“缽池山”。
在韋應(yīng)物詩集中有一首《和李二主簿寄淮上綦毋三》,詩曰:“滿城憐傲吏,終日賦新詩。請報淮陰客,春帆浪作期。”此詩約作于766年,綦毋三在淮陰作客,詩中將淮陰明確稱為“淮上”。從《和李二主簿寄淮上綦毋三》一詩可以確定的三首“淮上”詩“淮上”是指淮陰一帶,而不是與山陽縣缽池山有關(guān)的“淮上”。
關(guān)于“淮上”,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雅量第六載: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客問淮上利害,答曰:“小兒輩大破賊。”此處的“淮上”指383年的“淝水之戰(zhàn)”。這里的“淮上”在今安徽壽縣境內(nèi),這里的“淮上”是泛指淮河之北。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