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檻徘徊日自斜,只愁春盡委泥沙。丹青欲寫傾城色,世上今無揚子華。”這是蘇軾寫牡丹的名句。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美食家。在牡丹文化史、洛陽古代史上,蘇東坡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東坡初仕福昌縣
北宋福昌縣,即今宜陽縣,治所在今韓城鎮(zhèn)福昌村。蘇東坡曾在此工作一年,關于這點,宜陽學者蘇運卿《蘇東坡仕途的起點——福昌縣》一文,考證甚祥。
蘇東坡生于宋仁宗景祐年間,其母程氏,是大理寺丞程文應之女。
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四月,蘇東坡進士及第,時年二十二歲。但是,其母突然去世,蘇東坡丁憂三年。
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蘇東坡守制完畢,被授河南府福昌縣主簿。當時,根據縣的大小,主官有不同的設置,福昌縣是小縣,主簿為最高行政長官。
蘇東坡在宜陽留下的遺跡是燕堂書齋,這是蘇東坡讀書的地方。如今燕堂書齋仍存,在福昌村福昌閣的正前方。
清代宋之睿《福昌讀富鄭公燕堂碑記兼懷蘇文忠公》云:“福昌南去水漫漫,異化蕭條展碣看。嘆息奇才如玉局,也來此地做閑官。”詩中的玉局,指蘇東坡,因為蘇東坡曾任玉局觀提舉。
北宋的宜陽,牡丹極盛。有一品牡丹,竟然秋天開花,蘇東坡為此寫下了《雨中花》:“今歲花時深院,盡日東風,蕩揚茶煙。但有綠苔芳草,柳絮榆錢。聞道城西,長廊古寺,甲第名園。有國艷帶酒,天香染袂,為我留連。清明過了,殘紅無處,對此淚灑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會聊追短景,清商不暇馀妍。不如留取,十分春態(tài),付與明年。”
詞中提到的“聞道城西,長廊古寺,甲第名園”,指的是三鄉(xiāng)五花寺和李賀昌谷園。詞中說,今年百花盛開的時節(jié),整天吹著東風,深院高墻里面,散發(fā)著輕輕的茶煙。只有綠苔和芳草,柳絮和榆錢。聽說城西,長廊連著古寺,甲第帶著名園。那里的牡丹,使我留戀。
清明已經過了,殘花無處可歸,對此不禁淚灑酒樽前。漸近深秋了,為何這枝牡丹,依然這般紅艷?還是設宴會客,暫且追隨那稍縱即逝的時光吧,這難逢的牡丹秋日花開,肅殺的秋風可不會憐惜。還不如留住這美妙姿色,開在明年春天。
酥煎寶花盡風雅
牡丹花是一種重要食材。北宋陳師道《后山叢談》有“酥煎牡丹”一條,引蘇軾《雨中明慶賞牡丹》:“霏霏雨露作清妍,爍爍明燈照欲然。明日春陰花未老,故應未忍著酥煎。”又引其《雨中看牡丹》:“千花與百草,共盡無妍鄙。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陳師道是蘇軾的學生,肯定品嘗過蘇軾做的“酥煎牡丹”。
這道菜是用牛酥煎制牡丹花瓣。牛酥,是酥油,酥油是似黃油的一種乳制品,是從牛奶中提煉出的脂肪。酥油滋潤腸胃,和脾溫中,營養(yǎng)價值頗高。在唐宋時,酥油是常用的油料,也作為藥材使用。晚唐詩人薛能《上元詩》載:“十萬軍城百萬燈,酥油香暖夜如烝。紅妝滿地煙光好,只恐笙歌引上升。”蘇軾所稱的“酥煎牡丹”,可能是洛陽的一道時令菜。
但是,《后山叢談》又記載:“孟蜀時,兵部尚書李昊每將牡丹花數(shù)枝分遺朋友,以興平酥同贈,且曰:‘候花凋謝,即以酥煎,食之,無棄秾艷。’其風流貴重如此。”
孟蜀,即五代十國時的后蜀,其皇帝孟昶(chǎng)愛牡丹如命,人稱花癡天子,他建立了名為“牡丹苑”的皇家園林,并把牡丹的新奇品種賞給群臣,于是宮苑牡丹很快就種在了群臣的后花園。“酥煎牡丹”這道菜,應是這個時期產生的。因此,也有一種可能,蘇軾為四川人,是他把“酥煎牡丹”的烹飪技法帶到了洛陽。
但無論如何,牡丹作為一種重要食材,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用油煎制,成了牡丹菜的第一種烹飪方法。
北宋滅亡后,“酥煎牡丹”的烹飪方法傳至杭州一帶。南宋初年的袁文《甕牖閑評》載:“好事者多用牛酥煎牡丹花而食之,可見其流風余韻。”
《東坡志林》述牡丹
蘇東坡的《東坡志林》為其自元豐至元符年間二十年中之雜說史論,內容廣泛,無所不談。其文則長短不拘,或千言或數(shù)語,而以短小為多,皆信筆寫來,揮灑自如,體現(xiàn)了作者行云流水涉筆成趣的文學風格。
《東坡志林》也記載了許多牡丹趣事。如《東坡志林》說:“錢惟演留守洛陽,始貢花。”
錢惟演是北宋洛陽牡丹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吳越末代國王錢俶之子。天圣、明道年間,錢惟演以宰相身份出任西京留守,人稱“留守相公”。錢惟演的《洛陽花品》,是史載第一部牡丹譜記,開牡丹譜記編撰之先河。受此影響,“錢幕集團”諸文人在其后編撰了多部牡丹譜記,歐陽修撰寫了《洛陽牡丹記》。幾十年后,張峋撰寫了《洛陽花譜》,沈立撰寫了《牡丹記》,周師厚撰寫了《洛陽牡丹記》和《洛陽花木記》等。
錢惟演創(chuàng)辦了“萬花會”,并把牡丹作為貢品,送到了開封。在這個時期,洛陽的簪花之俗開始傳遍全國。蘇東坡,非常喜歡簪花。蘇東坡晚年出任杭州太守,他去吉祥寺賞牡丹,寫下《吉祥寺賞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意思是說,我老了,但我還是喜歡把牡丹戴在頭上,一點也不會害羞。倒是牡丹卻因為被戴在了一個老人頭上而害羞了。
“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即蘇軾因為賞花開心,便飲酒助興,以至于沉醉歸來。一路上自然是磕磕絆絆,加上頭上還戴著牡丹,引起了路人的圍觀和哄笑,更引起了十里長街上百姓的關注,于是紛紛上卷珠簾,爭看這位放蕩不羈的太守。
作家桑笛認為,這樣一位放浪不羈、好相處的太守,百姓們喜歡都來不及,怎么會哄笑呢?一個很好的解釋,就是這里不過是蘇軾自己調侃自己罷了。無形中不僅讓人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他曠達的一面,從詩中的語氣,還透露了蘇軾可愛的一面。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