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湖問籪,蟹有真香

2022-12-15 18:52:49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作者:高塬
  小螃蟹背后有大文章,當人們將歷史與情懷烹調進一只蟹身中,與其說,吃的是疊金交玉的蟹黃蟹膏,不如說,品的是一脈相承的中華文化,嚼的是鄉(xiāng)村振興、越過越香的紅火日子。
  “螃蟹江湖”的“實力派”?
  “四個字有兩個不會讀!”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qū)溱潼鎮(zhèn)農業(yè)農村局工作人員仲伯順說,第一次看到“溱(音同秦)湖籪(音同斷)蟹”品牌的外地人,大多張口結舌,“不會讀不要緊,只要吃上一口我們的蟹,保證這輩子不會忘!”
  仲伯順可不是說大話,吃蟹懂蟹的老饕們知道,在群雄逐鹿的“螃蟹江湖”上有這樣一個說法——“南閘北籪”。和其它螃蟹“頂流”坐擁一眾追隨者、一呼百應的架勢相比,“溱湖籪蟹”低調謙遜,是隱藏的“實力派”。
  “籪蟹”的故事要先追溯到1998年。當年,作為已經在江蘇省內知名的螃蟹品類,由當?shù)卣蝾^陣、挑大梁,正式為“溱湖籪蟹”注冊農產品商標,仲伯順是其中的參與者、見證者。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qū)溱潼鎮(zhèn)農業(yè)農村局工作人員仲伯順。
  “我們本地人從小就吃籪蟹,所以早年沒有很強的品牌意識。”但關于籪蟹的歷史由來,仲伯順爛熟于心,不忍看家鄉(xiāng)美味籍籍無名,這才做起了籪蟹的文章。
  按仲伯順的說法,與世無爭的“溱湖籪蟹”自古為上品。其一在湖。泰州市姜堰區(qū)地處蘇中中部,長江與淮河兩大水系流經于此,其間水網密布、河道縱橫,是名副其實的魚米水鄉(xiāng)。姜堰區(qū)溱湖一帶更是水質清純、水草豐茂,歷史上就是河蟹棲息、生長的優(yōu)良場所。因此,溱湖長大的螃蟹個個肉質腴嫩,膏體豐厚,鮮美中自帶清甜。

溱湖黃金水源水質清純、水草豐茂。
  其二在籪。“‘籪’是姜堰人捕蟹的法寶,它像插在水中的一排竹編,能有50多米寬,高出河面70多公分,將河道圍起來捕蟹。”在姜堰區(qū)溱潼古鎮(zhèn),作為現(xiàn)今為數(shù)不多掌握制籪技藝的匠人,今年72歲的王正祥還能依稀記起原先“古法捕蟹”的場景。
  “一到每年農歷八、九月份,螃蟹就要‘回娘家’交配產卵。洄游的壯蟹碰上我的‘籪’還是只顧往上爬,不知道‘籪’上早有蟹籠等著它呢!”
  螃蟹還要“回娘家”?原來,每年二、三月份春暖花開之際,海邊的蟹苗便從越冬卵塊中陸續(xù)孵化出來,它們溯江而上,紛紛進入內河,尋找水流平緩的沿岸泥灘等棲息之所。在這一“長征”途中,幼蟹還要經歷幾次褪殼,方能逐漸長大。等到八、九月份,成熟的螃蟹又紛紛“返鄉(xiāng)”,溯著當初的洄游路線,回到大海綿延后代。


“籪”是姜堰人捕蟹的法寶。
  “螃蟹都有一種洄游的習性,與生俱來。它們會拼命地向東、向海里面游。”仲伯順說,可它們一旦碰上了王正祥的“籪”,星辰大海就變成了餐桌“C位”。
  “不是體肥肉壯的大蟹,攀不到‘籪’頂?shù)模?rdquo;仲伯順講到了“溱湖籪蟹”的機竅,“所以籪蟹不像普通網捕的蟹,小蟹、瘦蟹、病蟹已經提前淘汰掉了,蟹籠、漁網里捕到的只只膘肥體壯。”
  一湖一籪,一組生僻字的固定組合,一場自然條件與先民智慧的相輔相成。姜堰人背靠黃金水源,仍懂得默默修煉、事在人為,這才有了不擔虛名、秀外慧中的“溱湖籪蟹”。

泰州市姜堰區(qū)溱潼鎮(zhèn)制籪手藝人王正祥。
  “年輕人正在加入‘吃蟹大軍’”
  “剛從蟹塘撈上來,都已經蒸好了,咱們掰開蟹殼見真章??!”喀嚓一聲脆響,蟹農們化身帶貨主播,熟練地剝開蟹蓋,只見蟹黃、蟹膏滿溢,鮮香仿佛穿透屏幕。再來一段貫口:“蟹黃似橙金、黃中帶紅,蟹膏如凝脂、細膩綿密。蟹香濃郁,蟹肉韌滑。‘溱湖籪蟹’獨有一股鮮甜,不怪我們姜堰人吃螃蟹,都是論筐吃!”
  擺開桌子、架上手機,把直播間開在蟹塘邊上,一筐金黃的“溱湖籪蟹”說話間,就被顧客一掃而空。近兩年,電商行業(yè)又迎來新一波發(fā)展,“全民直播”風頭正勁,泰州市螃蟹、魚蝦等水產品銷售量屢創(chuàng)新高。
  “目前,姜堰區(qū)溱潼鎮(zhèn)建起電商服務中心,當?shù)氐男忿r紛紛開播,搭上電子商務的快車后,全鎮(zhèn)電子商務銷售年均可達5億元。”仲伯順說。
  溱潼鎮(zhèn)人王永寬深有體會。從新加坡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如今11個年頭過去,他一人承包了150余畝蟹塘,眼下畝產穩(wěn)定在200余斤,產量的10%走私域流量,90%走批發(fā)采購。“這些年螃蟹單價是降低了,但產量上來了,而且得益于‘溱湖籪蟹’的品牌,一年下來掙個20多萬,對我們來說可以了。”

江蘇省現(xiàn)代農業(yè)(河蟹)產業(yè)技術體系姜堰推廣示范基地——馮莊漁業(yè)產業(yè)園蟹農王永寬。
  過些時候,王永寬也要把自家蟹塘邊的直播間搞起來。“對消費者,特別是年輕消費者來說,通過短視頻、直播間全方位地展示螃蟹的養(yǎng)殖環(huán)境、捕撈環(huán)境和加工過程等,能夠增加信任感、知識性、趣味性。再加上多種價格多樣選擇,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加入‘吃蟹大軍’。”仲伯順講道。
  數(shù)據顯示,25-35歲人群已成為螃蟹消費的主力軍。“直播間一鍵下單,順手給父母、朋友都買點嘗嘗。”“95后”小周參加工作兩年,剛經濟獨立,原本不好這一口,“市面上的螃蟹良莠不齊,想挑到好蟹太難了。”年輕人工作忙嫌麻煩,直播間眼見為實,解決了他們的“痛點”,良好的購物體驗極大刺激了年輕群體的消費需求。

溱湖一帶,開在蟹塘邊上的直播間。
  錢袋子鼓起來,消費需求旺起來,供給怎么跟上?仲伯順解釋,上世紀70年代以前,“溱湖籪蟹”完全依靠生殖洄游,自然生長,漁民用絲網、漁籪捕獲,產量十分有限。但本世紀以來,“溱湖籪蟹”的養(yǎng)殖立足科學發(fā)展,通過調優(yōu)養(yǎng)殖模式,更新產業(yè)發(fā)展理念,真正做到了質優(yōu)量大。
  截至目前,僅泰州姜堰區(qū)水產養(yǎng)殖面積已達10.4萬畝,其中河蟹養(yǎng)殖面積4.8萬畝,年產量5532噸。2020年,“溱湖籪蟹”正式成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2022年,江蘇現(xiàn)代農業(yè)(河蟹)產業(yè)技術體系姜堰推廣示范基地正式建立,通過投放良種、水草栽管、科學投餌、生物調水等技術推廣示范,同時構建“溱湖籪蟹”水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確保河蟹養(yǎng)殖、銷售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質量安全,河蟹的養(yǎng)殖產量和質量雙提升。
  “籪蟹的賞味期一般在10月到12月初,現(xiàn)在市面上,精品蟹和普通蟹的價格相差20多塊錢一斤,所以肯定要把品質都搞好,螃蟹品質養(yǎng)不好,你也賣不出去對不對?”消費升級背景下,王永寬說出了生意長久的根本。
  小螃蟹背后有大文章
  要問“螃蟹江湖”的頭把交椅在哪?江蘇當仁不讓。《中國漁業(yè)統(tǒng)計年鑒》顯示,近五年來,江蘇河蟹養(yǎng)殖產量穩(wěn)定在全國總產量的45%左右,遙遙甩開湖北、安徽、遼寧、江西和山東5省。
  而作為蘇蟹的重要產區(qū),泰州南部長江蟹、中部“溱湖籪蟹”、北部紅膏大閘蟹又三分天下,總體養(yǎng)殖面積和產量多年名列江蘇第一,小小的河蟹養(yǎng)殖已經成為泰州當?shù)剞r戶增收致富的黃金產業(yè)。
  在“中國河蟹養(yǎng)殖第一縣”泰州興化,張少劍一家三代都是養(yǎng)蟹人,爺爺張勝明曾任職于興化水產局,是泰州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1984年,爺爺從崇明島搬回來4箱蟹苗,開始帶領村里的農民養(yǎng)螃蟹,當時村民們連螃蟹要脫殼都不知道,也硬是趟出了一條路。”張少劍常聽爺爺講起當年的故事。小時候他不懂為什么爺爺那么喜歡養(yǎng)蟹,卻很少吃蟹,長大后才明白,每一只螃蟹都是那一代人“辛苦養(yǎng)出來的,不舍得吃”。
  如今,成熟科學的養(yǎng)殖技術已經普及,但螃蟹上市前的關鍵期,張少劍還是要天天守在蟹塘,觀察長勢,增氧投餌。“人人都想在大城市生活,但是說實話,我現(xiàn)在搞河蟹養(yǎng)殖,每畝收益4000元左右,一年下來收入不比在外面上班的少。”

泰州興化人張少劍和爺爺張勝明。
  八、九月份的夏天,張少劍天天要走2萬多步,人曬得黢黑。“今年高溫天氣持續(xù)久,為了保收成,累點不算啥。”接班6年,這些苦對而立之年的他來說早已成了家常便飯。他嘿嘿笑著說,“現(xiàn)在家家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螃蟹賣得好,爺爺也高興!”
  “用籪蟹蟹黃做的蟹黃包,是溱湖早茶里的第一‘主角’。”王永寬說,他計劃著,將來直播間不僅要賣螃蟹,還要開發(fā)蟹黃湯包、蟹黃醬、蟹黃酥等多種多樣的“螃蟹周邊”,甚至設計一些文創(chuàng)產品,讓更多人了解“溱湖籪蟹”的品牌故事。
  “背靠山水,但不坐吃山空,泰州人就像‘溱湖籪蟹’一樣勇敢,奮力攀爬,永遠向上!”仲伯順說,最近,姜堰區(qū)花大力氣在溱湖一帶辟出3000畝自然濕地,專門用于還原傳統(tǒng)放養(yǎng)方式,重點發(fā)展精品有機河蟹品類,助力產業(yè)升級。

一只小小的螃蟹背后是一幅鄉(xiāng)村振興的火熱圖景。
  原來,在泰州這片土地上,一只小小的螃蟹背后是一幅蒸蒸日上的鄉(xiāng)村振興圖景。心系水產的見證人、制籪手藝人、當?shù)匦忿r與三代養(yǎng)蟹人,勤勞肯干的泰州人讓“溱湖籪蟹”的脂肥膏潤,堪比金秋月圓,丹桂飄香。
  曾經,“霜前之兩螯”“微生而帶糟”是讓美食達人蘇東坡垂涎的人間至味。如今,一盤大閘蟹成為逢年過節(jié),國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清蒸、炸炒、鹽焗、酒醉……當人們將歷史與情懷烹調進一只蟹身中,與其說,吃的是疊金交玉的蟹黃蟹膏,不如說,品的是一脈相承的中華文化,嚼的是鄉(xiāng)村振興、越過越香的紅火日子。(高塬)
責任編輯:馮小玨
聲明: 版權作品,未經《環(huán)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列表
文章排行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