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朋友圈”未嘗不是活在當下

2024-09-27 16:51:29來源:南方日報作者:鐘頤

“生日還有一星期,照片已拍好P好”“國慶假期還沒到,朋友圈都已經(jīng)預制好了”……最近,繼“毛坯的人生VS精裝朋友圈”火了之后,“預制朋友圈”成了新的熱搜話題。

“現(xiàn)在朋友圈也預制了?”其實,許多人早就已經(jīng)這么做了——事先精心準備好素材,在某一時刻或情境中發(fā)布,而不僅限于“記錄此刻的美好”。這讓筆者想起,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筆下的“脫域”機制:人們的社會關(guān)系可以從特定場所中解放出來,從而對時空進行重組。

朋友圈正變成“脫域”的縮影:不一定要“實時在場”,也能制造出“在場感”。比如,化一次妝,準備幾套衣服,再來一次特種兵式的拍照打卡,就攢了足夠的庫存。平時再一地雞毛,也不妨礙朋友圈里歲月靜好、光鮮亮麗,甚至“出去玩一次發(fā)好幾年”。對此,有人質(zhì)疑是本末倒置,為了塑造“理想自我”,把分享變成了表演,人為增加了社交負擔。

在一個高度媒介化的時代,適度“凹人設(shè)”無可厚非。無論我們是否愿意承認,朋友圈或多或少存在印象管理,某種程度上,它也能讓社交更“絲滑”,降低溝通成本。本質(zhì)上,“預制”只是一種形式,同樣有其積極意義。畢竟,發(fā)朋友圈是比較個人化的行為,與其糾結(jié)于是不是“真實”,不如關(guān)注夠不夠“真誠”。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有點忙”。錯開時間發(fā)布,有時候并非主動為之。以深度旅游為例,一路行程匆匆,又不愿一發(fā)了之,“預制朋友圈”便可更從容細致地記錄,甚至還能分批次進行,選擇最合適的時機傳播,這又有何不可?更何況,有的人只是把朋友圈當“記事本”,并不在乎有多少點贊。不妨設(shè)想一下,假如徐霞客生活在現(xiàn)代,他或許也很愛寫“小作文”,但未必每一篇都是“有感即發(fā)”。從這個角度看,與其說是“預制”,不如說是“復盤”,是熱愛生活、積極建構(gòu)意義的體現(xiàn)。

“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有些體驗只屬于此刻,但時間線一旦拉長,則其情境可能發(fā)生變化,或是別有一番趣味。只要不是自欺欺人、盲目攀比,能帶來情緒價值,哪怕有那么一點虛榮心,也不應(yīng)過于苛責。曾有一項研究表明,相較于刷朋友圈,發(fā)朋友圈更容易帶來幸福感。這似乎不難理解,就像“預制朋友圈”提供了更主動和靈活的方式,去取悅未來的自己、對抗平乏的庸常。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活在當下”?

曾幾何時,“為什么好多人都消失在朋友圈了”引發(fā)熱議。朋友圈作為現(xiàn)實生活的投射,每個人的打開方式并不一致,期待值也不盡相同。但對積極分享的期許,對真誠交往的呼喚,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終究是殊途同歸。

最后,不妨為這篇文章,配上一個“馬爾克斯式結(jié)尾”:多天以后,被“預制朋友圈”所觸動的你,一定會想起,那個自己認真挑選圖片、精心編輯文案的下午。

責任編輯:邱小宸
關(guān)鍵詞: 預制朋友圈
列表
文章排行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quán)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