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要“咬春”,“咬”的是什么?

“咬春”習俗中,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是蘿卜。明代《酌中志》記載:“立春之時,無貴賤嚼羅卜,曰‘咬春’”,說的便是這件事。在萬物生發(fā)的春季,吃點水汪汪的蘿卜,既能夠消食防病,也含有“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的吉祥寓意。

查看更多
立春要“咬春”,“咬”的是什么?

“咬春”習俗中,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是蘿卜。明代《酌中志》記載:“立春之時,無貴賤嚼羅卜,曰‘咬春’”,說的便是這件事。在萬物生發(fā)的春季,吃點水汪汪的蘿卜,既能夠消食防病,也含有“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的吉祥寓意。

雨水時節(jié),最是一年春好處

古人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意指魚兒感知到水暖上游,水獺捕食,吃兩口就丟到岸上,被古人認為是以魚祭水;雁為知時之鳥,感覺到春天的氣息,即刻北飛;草木破土而出,冒出嫩芽。

驚蟄寧,百物成

諺語說:“驚蟄寧,百物成?!比藗兿M@蟄時的天氣要平和一些,不要過于跌宕和狂躁。從前人們揣測天氣規(guī)律,感覺驚蟄與春分的氣溫是反向的,所謂“暖驚蟄,冷春分。

今日春分,你“豎蛋”了嗎?

“春分到,蛋兒俏”。據(jù)史料記載,“春分立蛋”的傳統(tǒng)起源于4000年前,以慶祝春季來臨,而這一習俗也流傳至今,成為春分時節(jié)的重要游戲。甚至還傳到了國外,引起爭相挑戰(zhàn)。那么,“豎蛋”究竟是怎么操作的呢?

又是一年清明節(jié):氣清景明,天人合一

《淮南子?天文訓》曾記載:“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則清明風至?!弊鳛槎墓?jié)氣之一,清明最初主要為時令的標志,時間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公歷的4月5日前后。清明,風至,萬物生長至此,皆清凈明潔,故得名“清明”。

很多人喜歡的谷雨茶,好在哪里?

“未知東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宋代詩人黃庭堅,就是谷雨茶的推崇者。在他的筆下,清明酒是斷腸酒,谷雨茶卻是最佳茗,兩相對照,喜好顯見。

今日立夏,你上秤了嗎?

據(jù)傳在三國時期,劉備死后,諸葛亮把他兒子阿斗交給趙子龍送往江東,并拜托其后媽、已回娘家的吳國孫夫人撫養(yǎng)。那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著趙子龍的面給阿斗稱了體重,來年立夏又稱一次看增加體重多少,再寫信向諸葛亮匯報,說明自己有在認真照顧,由此形成了傳入民間的風俗。

查看更多
今日立夏,你上秤了嗎?

據(jù)傳在三國時期,劉備死后,諸葛亮把他兒子阿斗交給趙子龍送往江東,并拜托其后媽、已回娘家的吳國孫夫人撫養(yǎng)。那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著趙子龍的面給阿斗稱了體重,來年立夏又稱一次看增加體重多少,再寫信向諸葛亮匯報,說明自己有在認真照顧,由此形成了傳入民間的風俗。

小滿時節(jié),適宜“吃苦”?

食用苦菜,在我國歷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对娊?jīng)·采苓》中言:“采苦采苦,首陽之下。人之為言,茍亦無與?!北闶且栽谑钻柹较虏烧嗖似鹋d,進而發(fā)表議論,可見此時先民已有采食苦菜的習慣。

芒種時節(jié),農(nóng)耕有多忙?

陸游在《時雨》中所寫的“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描述的便是此時田野四處飄蕩著悠揚的菱歌,家家戶戶忙著插秧的繁忙圖景。

古代詩人們的夏至記憶

為了慶祝夏至的到來,古人們可謂是“花樣百出”:祭神祀祖、涼食避暑、食“麥粽”、吃餛飩等等,而詩人們在這一天,自然也少不了寫詩填詞,只為珍藏專屬夏至的“記憶”。

今日小暑,古人消暑竟也有“境界之別”?

為了應對這難耐的“暑氣”,現(xiàn)代人發(fā)明出了風扇、冰箱、空調(diào)三大“神器”。但在沒有“神器”加持的古代,人們又是如何挨過炎炎夏日的呢?

今日大暑|看看古代詩人如何花式吐槽“天真熱”

值得一提的是,與其他詩人相比,“詩仙”李白在“吐槽”天熱時,依然獨樹一幟,盡顯其灑脫不羈的心性?!皯袚u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币皇住断娜丈街小分苯犹岢隽私鉀Q炎熱的好主意——在山林中“裸奔”。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立秋“貼秋膘”,你貼對了嗎?

《京都風俗志》云:“立秋日,人家亦有豐食者,謂之貼秋膘?!惫艜r,尋常百姓的日子過得都比較苦,肚子里沒什么“油水”,加上夏季炎熱,影響食欲,很多人會“苦夏”,如果立秋時稱體重發(fā)現(xiàn)自己輕了,則需要進補,隨著時間的推移,便有了“貼秋膘”的說法。

查看更多
立秋“貼秋膘”,你貼對了嗎?

《京都風俗志》云:“立秋日,人家亦有豐食者,謂之貼秋膘?!惫艜r,尋常百姓的日子過得都比較苦,肚子里沒什么“油水”,加上夏季炎熱,影響食欲,很多人會“苦夏”,如果立秋時稱體重發(fā)現(xiàn)自己輕了,則需要進補,隨著時間的推移,便有了“貼秋膘”的說法。

處暑要“出暑”,小心“秋老虎”

“秋老虎”,顧名思義,就好像老虎一樣蠻橫地延長了高溫天氣。不僅會使天氣燥熱,也會引起人的“秋燥”。

白露到,要多笑一笑?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許多與露有關的知識,例如“秋露繁時,以盤收取,煎如飴,令人延年不饑”。因此,“收清露“成為白露最特別的一種儀式。

秋分至,迎農(nóng)忙

一年秋意濃,十里桂花香。伴隨著桂花盛開,稻田金黃、瓜果飄香的收獲季,也一并來臨。盡管我國地域遼闊、物產(chǎn)豐富,但在大部分區(qū)域,秋收作物仍占據(jù)著一年收成中的最大比重。

寒露秋漸濃,飲茶正當時

隨著氣溫的不斷下降,人們紛紛添衣加裳,抵御寒冷。若此時再來一杯“寒露茶”,那更是能暖到心里。

你知道“霜降吃柿子”這一習俗與誰有關嗎?

有一年的霜降這天,已經(jīng)餓得兩眼發(fā)黑、四肢無力的朱元璋路過一個村莊時,看到了一棵結(jié)滿果實的柿子樹,這可把他高興壞了。喜上心頭的他使出渾身力氣,爬到樹上,來了一頓柿子大餐,久違地填飽了肚子。

關于立冬,古人們都有哪些“儀式感”?

古時,立冬作為“四時八節(jié)”之一,頗受重視。古人們會通過辦活動、吃美食等習俗,迎接這一時節(jié)的到來。這些習俗,也寄托古人對冬天的美好期盼。

查看更多
關于立冬,古人們都有哪些“儀式感”?

古時,立冬作為“四時八節(jié)”之一,頗受重視。古人們會通過辦活動、吃美食等習俗,迎接這一時節(jié)的到來。這些習俗,也寄托古人對冬天的美好期盼。

小雪至,要是在周朝,“醢人”們可有的忙了

在過去,由于種植技術(shù)落后,也沒有冰箱用來儲存食物,萬物凋零的冬季,如何能吃上蔬菜可謂挖空了古人的心思。

大雪時節(jié),學著古人煮茶、進補、玩雪去

其實,“圍爐煮茶”自古便已流行。面對冬日驟降的氣溫,古代文人會輪流宴集賓客,邀請好友飲酒消寒、煮雪烹茶。這一集會,也被稱為“暖寒會”。

冬至要“數(shù)九”,古人的玩法很風雅

冬至過后,各地氣溫仍處于下行階段,越來越冷,不過,這也是遙望春天的時節(jié)。在古代,沒有精準的天氣預報,帶著對春天的期盼,人們發(fā)明出一種民間的計算寒天與春暖花開日期的方法,叫做“數(shù)九”。

今日小寒|小寒時節(jié)聞梅香

在古人看來,小寒節(jié)氣雖十分寒冷,但不遠后的春天的氣息,早已被植根于大地的百花感受到。

大寒已至,春意未遠

“大寒時處三四九,天寒地凍冰上走?!贝蠛嵌墓?jié)氣中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與小寒一樣,也是一個寓意氣溫冷暖變化的節(jié)氣。

立春要“咬春”,“咬”的是什么?

今日立夏,你上秤了嗎?

立秋“貼秋膘”,你貼對了嗎?

關于立冬,古人們都有哪些“儀式感”?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編號:京ICP備20230304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