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7 07:20:00
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
小號
中號
大號
俗語有言,“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時節(jié),天氣逐漸悶熱潮濕,就像在火爐上蒸煮一般。烈日當空,人們尚且能夠躲進樓宇建筑的陰涼處避暑,但濕熱沉悶的空氣卻讓人“無處可逃”。
為了應對這難耐的“暑氣”,現(xiàn)代人發(fā)明出了風扇、冰箱、空調(diào)三大“神器”。但在沒有“神器”加持的古代,人們又是如何挨過炎炎夏日的呢?如果按照游戲等級來分,下述四個“境界”想必可以一窺古人的智慧。
“青銅”境界:藏冰消夏
早在千年前,王公貴族們就用上了藏冰消夏這一妙招?!夺亠L·七月》有云:“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正如詩句中描繪的這般,冬季時,會有專人將采集好的冰塊置于山陰面的藏冰地窖,這樣到了盛夏,就有充足的冰塊供其祛暑散熱,還可用來制作冰鎮(zhèn)食物、冷飲等。
“白銀”境界:園中納涼
清朝時期,各代皇帝常在夏季前往行宮避暑。為后世所熟知的圓明園便是有名的皇家消暑圣地之一。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建筑特點使得園中宮殿能夠利用湖面產(chǎn)生的涼風來降溫,從而能達到“層閣臨池消暑氣”的效果。
“黃金”境界:熟睡逃暑
相較于王公貴胄們消暑方式的輕松愜意,文人雅士面對酷暑,更多的是選擇“熬暑”。南宋詩人陸游的《逃暑小飲熟睡至暮》
就生動展現(xiàn)了消暑的“黃金”境界——熟睡。小飲后熟睡,逃入夢中,就能熬過小暑入伏的酷熱。辛棄疾也有一句詞與之“不謀而合”——“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王者”境界:心靜自然涼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炎炎夏日,唐代白居易則選擇通過靜心來實現(xiàn)身心的清涼。“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獨自一人端坐在院中,眼前沒有多余的事物,窗外自有清風吹來,這或許就是人們常說的“心靜自然涼”。
如今,現(xiàn)代人消暑不必再像古人一樣“拮據(jù)”,我們既可酣眠度夏,也可避于山林,何況室內(nèi)還有空調(diào)、冷飲等足以度夏。不過,在享受清涼的同時,切莫過于貪涼,使脾胃受到傷害,造成身體不適。
?。ū疚木C合自新華網(wǎng)、央視新聞、中國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