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寓情于技,吹奏“東方神韻”

2022-04-29 09:49:49 來源:齊魯晚報 作者:李康寧
大號 中號 小號

李碩(右)在演奏巴松

巴松,這種體積龐大的低音管樂器,并不為大多數(shù)國內的音樂愛好者所知。大部分時候,只流行于西方古典音樂的小圈子內。但在職業(yè)巴松演奏家李碩看來,音樂作為一種世界性的文化載體,是有著內部共通性的。在演奏中,她也力求用巴松展現(xiàn)出充滿東方氣息的音韻之美。

年初,李碩在夏威夷歐維思音樂廳,與一位雙簧管演奏家艾利克斯·林同臺演出。兩人為觀眾奉上了一場精心準備的雙簧演奏音樂會,所呈現(xiàn)的作品均是由亞洲作曲家譜成的。而李碩演繹的巴松獨奏《憶中畫》,深深地引起了在場所有人的共鳴。

曲中深意,如在眼前

《憶中畫》的作者,是中國作曲家歐陽雨馨。在夏威夷的這次演奏,是這首曲子首次亮相。在準備表演之前,李碩和歐陽雨馨就作品進行了多次積極的討論。經過幾番迂回和突進后,兩人達成了一致。歐陽雨馨在譜曲的時候,部分靈感來自中國的水墨畫。她很希望通過這首作品,描繪出中國江南水鄉(xiāng)的景色,展現(xiàn)一種追憶“小橋流水”的美麗心緒。

為了更好地呈現(xiàn)曲子的情緒,李碩也試著讓自己沉下來。她不斷揣摩著中國古典樂器的演繹方式,體會琴箏簫笛那種行云流水的韻調。然后又翻閱了很多水墨畫的資料,試圖從筆墨的濃淡變化中,來對應音色的明暗呈現(xiàn)。最終,她終于找到了合適的演繹方法,而歐陽雨馨在聽過她的嘗試后,表示了高度贊許。于此時,兩位音樂人找到了心靈交融的默契。

演出當天,伴隨著巴松渾厚溫暖的聲音流出,《憶中畫》猶如一張畫卷一樣徐徐展開。隨著音樂節(jié)奏的加快,聽眾進入另外一種飛逸靈動的情境,呈現(xiàn)著對往日歡樂生活的追憶。這種中西合璧的演奏,讓觀眾耳目一新,也讓此曲成為音樂會最大的亮點之一。

沈約曾在詩中這樣描述過“江南簫管地”的高水平音樂——“雕梁再三繞,輕塵四五移”。而在遙遠的大洋中央,李碩用同為管樂的巴松,把心中的江南呈現(xiàn)出來。

音樂是另一種語言

“音樂對于我來說,是另一種語言,不是用文字,而是用不同的聲音色彩、變化和力度等等來傳達最真實的感受。”李碩這樣講述自己對于音樂的認知。

長度超過一米的巴松,可以說得上是管樂器中的“巨人”。巴松與雙簧管同為“雙簧木管樂器”,都是通過兩片綁在一起的蘆葦材質的哨片來發(fā)聲。區(qū)別在于雙簧管音域為高音區(qū),巴松為低音區(qū)。

在交響樂演奏中,巴松是木管樂器組不可缺少的低音聲部。同時它也可以作為獨奏樂器,呈現(xiàn)方式亦莊亦諧,有時候溫柔婉轉,偶爾還會詼諧地插科打諢一下。其在中高音區(qū)的旋律演奏上,有著很大的表現(xiàn)空間,因此可以多方位刻畫出不同的音樂形象。

李碩曾經跟路易斯安那愛樂樂團、亞特蘭大芭蕾舞樂團等職業(yè)樂團合作演出。在2016年作為客座首席,與澳大利亞塔斯梅尼亞交響樂團在中國巡演。近年來,她大部分時間都在國外,一直致力于用巴松這種相對“冷門”的樂器,去演奏中國音樂和東方韻調。

“巴松本就是一件冷門樂器。依托巴松創(chuàng)作的中國作品,為人知曉的就更少了。我很希望通過自己的感知,把更多中國乃至亞洲的作品展現(xiàn)在舞臺上。讓越來越多新作品打動聽眾,讓他們有更多機會來接觸并領略東方音樂的魅力。”

責任編輯:蔡曉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