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之理擔(dān)任編劇的《鼓樓外》目前正在北京衛(wèi)視播出,收視高居前列。王之理曾創(chuàng)作《情滿四合院》《正陽門下》《正陽門下小女人》《傻春》等一批京味大劇,平時很少出現(xiàn)在公眾場合,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表示,自己享受著自得其樂的生活,“我在外頭誰也不認(rèn)識我,多棒。我一去哪兒,小酒一喝,點個小菜,很舒服自在。我經(jīng)常去的餐廳店員都不知道我是誰,他們認(rèn)識我只知道這個人是饞鬼,又來喝酒來了。一個人的名聲要大于成就,這個人肯定就完蛋了,最后一定是很慘的。”
故事:自己摔倒,能自己爬起來就行了
《鼓樓外》故事的地域性強,描述的是住在鼓樓旁邊的人的生活。王之理透露,《鼓樓外》原本要被改名為更容易吸引眼球的名字《想說恨你不容易》,王之理不同意。“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意思,‘鼓樓外’是北京建筑的中軸線,這同時也是一條正道,你走偏了,你就要誤入歧途。”
《鼓樓外》講述的是老木匠易大船的大徒弟于鐘聲、二徒弟尹東義之間的恩怨糾葛。最終,于鐘聲放下仇恨,選擇原諒;尹東義幡然醒悟、迷途知返。
在王之理看來,《鼓樓外》中蘊含著一個道理,有仇不要報。“報來報去報自己,你把人家整倒了,其實你自己也倒了。天上下雨地上滑,自己摔倒,能自己爬起來就行了。”
劇中,于鐘聲一直在看一本《基督山伯爵》,王之理說,于鐘聲的仇恨,不是一般的仇恨,他進(jìn)了監(jiān)獄,女友和尹東義結(jié)婚了。出獄后他開始瘋狂報仇,但最后走入人生低谷:父親死了,自己傾家蕩產(chǎn)欲跳樓,“你跟人死磕到底,但磕著磕著,最后其實是在磕自己,兩敗俱傷。最后于鐘聲懂得了這一點,冤冤相報何時了,不如一笑泯恩仇。”
創(chuàng)作:表面講事,實則講理
上世紀(jì)50年代,王之理出生于老北京四九城的四合院里。自2006年進(jìn)入編劇行業(yè)至今,王之理寫的幾乎都是親身經(jīng)歷,或者有自己生活的痕跡,“我的劇中人物基本上都有原型,有時候是好幾個融合在一起。我寫的都是身邊事、身邊人。”
不管是《正陽門下小女人》里的公私合營,還是《情滿四合院》里的大院規(guī)矩,都是他熟悉的故事,《正陽門下小女人》里的徐慧真,原型就是王之理家邊上小酒館的老板娘;《鼓樓外》的原型就是來自于他的一個朋友,包括劇中于鐘聲在獄中看《基督山伯爵》的細(xì)節(jié),也是來自這個朋友的真實經(jīng)歷。
王之理表示,作為編劇,難就難在故事的合理性和邏輯性以及對這個故事的看法。塑造人物首先要實實在在,他們得像是生活在自己旁邊的人一樣。“我的這些劇本里,有幾百個人物。可以說,每一個人物都活在我眼前,我不用閉眼,我每寫一個人,他就跟站在我面前一樣。只要是在我劇里的角色,我都讓他們有個性,是活著的。”
王之理的作品都是表面講事,實則講理。比如,《傻春》講的是對家庭的犧牲與付出;《正陽門下》告訴人們,“收藏”即“人生”,“鑒物”即“鑒人”,要堂堂正正行正道;《情滿四合院》通過“一個院兒的愛”,講的是感情的復(fù)雜與堅貞;《正陽門下小女人》寫的是,原諒別人就等于包容自己。
京味?。好總€人都有很大的情懷
王之理曾經(jīng)創(chuàng)作過《傻春》《正陽門下》《正陽門下小女人》《情滿四合院》等極具地域特色的京味劇,其中,《情滿四合院》目前已經(jīng)播出了63輪。據(jù)王之理回憶,這部劇首播時,正值“小鮮肉”盛行、宮廷劇風(fēng)靡之時,然而這部劇卻是同期的收視率第一。
王之理說,自己寫的就是老百姓那點事,“我喜歡寫小人物,看似他情懷很小,其實每個人都有很大的情懷?!肚闈M四合院》里,經(jīng)歷十年浩劫,那個大院里每個人都在變,但是何冰演的‘傻柱’沒變,就是因為他有自己思維意識的支撐點,那是骨頭里的東西,顯示出的就是你骨子里頭正不正。”
在王之理看來,好的劇本,臺詞里藏著很多東西,看不懂劇本就拍不出來好劇。好劇本、好導(dǎo)演、好演員,共同組成一支好團隊,進(jìn)行二次創(chuàng)作。
以《情滿四合院》為例,王之理說,郝蕾演繹的秦淮茹非常傳神,作為演員,她把劇本吃得透透的,“臺詞不是背出來的,是感悟出來的,內(nèi)化于心,再表達(dá)出來。”
王之理笑言,在拍攝《鼓樓外》時,海一天也曾經(jīng)開玩笑跟自己說,王老師你能給我寫一個好人嗎?雖然都帶有一定意義的“壞”,但是王之理認(rèn)為,尹東義跟許大茂(《情滿四合院》中海一天飾演的人物)完全不一樣。
“許大茂就是賴兮兮的壞,也只能是背后說你點壞話的小人勁,但是他干不了出大格的事。尹東義開始不是這樣的,開始是很正的一個形象。”
寫了多部京味劇,在王之理看來,北京人的特色也很鮮明,北京人局氣,事得講個理,講究“這個人正不正”,真正的老北京人不會利益至上,只要騙過他一次,你就完了,這就是胡同里的規(guī)矩。在現(xiàn)在這個時代,北京人的特點是包容,能容下別人進(jìn)來。“北京人掙錢有個度,差不多就得,這是老北京話,越是這樣他越能包容別人。”
新京報記者 劉瑋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