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燁的新片《蘭心大劇院》將于10月15日上映。這部講述上海往事,也拍攝于上海的電影,10月12日重回上海舉行首映禮。導演婁燁,制片人、編劇馬英力,主演鞏俐、趙又廷、王傳君、黃湘麗等也重聚在影片中的重要取景地和平飯店,共同回望那段“造夢”的過程。
《蘭心大劇院》講述了1941年,著名演員于堇(鞏俐飾)為了出演她的舊愛譚吶(趙又廷飾)執(zhí)導的話劇《禮拜六小說》回到上海,卻引發(fā)了各方勢力對她動向的密切關注……影片采用雙重敘事,舞臺空間和現(xiàn)實空間交錯上演,戲中戲結構加之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令人著迷。
電影《蘭心大劇院》改編自虹影小說《上海之死》及橫光利一小說《上海》。該片曾入圍第七十六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及第四十四屆多倫多電影節(jié)特別展映單元。
盡管婁燁的電影中從來都不乏演員的實力表現(xiàn),但不可否認,《蘭心大劇院》是婁燁電影中,合作“大腕兒”演員最多的一部。除了鞏俐、趙又廷等中國明星外,為還原那個年代上海租界多語種的真實語境,特別邀請到了小田切讓、帕斯卡·格里高利、湯姆·拉斯齊哈和中島步等多位實力派國際巨星,跨語言同臺飆戲,再現(xiàn)大時代裹挾下一個個真實又復雜的個體。而演員們在談到與這位美學風格和現(xiàn)場作派都獨樹一幟的導演合作的經(jīng)驗時,也是滿滿的成就感。
同時,相比婁燁過往的作品,影片中加入大量諜戰(zhàn)、動作的類型元素,卻又延續(xù)了婁燁手持攝影、無配樂等作者化的表達風格,甚至讓看了好幾次影片的鞏俐感嘆,“甚至會一時恍惚這到底是故事片,還是紀錄片,看的過程中會跟隨攝影機和演員進入到大的時代里去。”
演員自由發(fā)揮,攝影機負責捕捉
每一位和婁燁合作過的演員,都會對他獨特的工作方式印象深刻。他給足演員表演空間,常常不按劇本說死臺詞,攝影機跟隨演員成為記錄的眼睛,又能極為敏銳地捕捉到可能演員自己都不曾意識到的幽微狀態(tài)。“自由”,幾乎是每一位和婁燁合作過的演員會給出的評價。與導演四度合作的“御用”演員張頌文此前也提到,在婁燁電影的拍攝現(xiàn)場,是看不見別的部門的人的,“只有演員在演戲”。
鞏俐飾演的于堇在片中是一位大明星,對于這樣一個人物,婁燁在選角之初就希望,“她一定要是一個真正的大明星,而不是去演一個大明星。”
被王傳君形容為“氣場兩米八”的鞏俐,在影片中也充分釋放了她的氣場和魅力。演員和特工的雙重身份屬性、戲中戲的情節(jié)結構設計,都給足了這位實力派女演員表演的空間,即便是一模一樣臺詞的表演片段在電影不同的段落中出現(xiàn),鞏俐都給出了層次豐富的詮釋。
當天在上海首映禮回答記者提問時,鞏俐介紹了自己扮演的角色,“于堇外部堅強,內(nèi)部柔軟、孤獨,導演創(chuàng)作這個角色給我,我很珍惜。”
談到此次合作,鞏俐坦言,這是非常新的合作模式,“我們的表演,從頭到尾每次都會完整被拍下來,導演在開拍前就告訴我們,整個房間樓道都是演員的地方,攝影機是為演員服務的,你們可以自由發(fā)揮,可以給出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想講話或者不講話都可以,攝影機來抓瞬間,演員也不是為了把臺詞講完,這種表演非常過癮,很多的表演方式,是過去我沒有機會發(fā)揮到的。”
把婁燁形容為“每個演員都想合作的導演”的趙又廷在回想這次合作經(jīng)驗時則自曝,其實他一開始非常不自信。他在電影里演個導演,潛移默化中也偶爾把婁燁代入到自己的表演中。“有那么多創(chuàng)作空間的同時,很過癮也很有挑戰(zhàn),好像在一片沙漠里,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去才是對的。”但隨著拍攝,趙又廷也總結出他的心得,“拍到后來,拋掉要去‘對的方向’這個念頭,接受發(fā)生的就是美好的。領會了這個點,我就如魚得水了。”
后來趙又廷塑造的這個導演,在現(xiàn)場自導自演,還會自己加戲“罵演員”,“我知道自己挺煩人的。”這樣的入戲,甚至讓趙又廷在拍攝期間的每一天,回到房間要花一個小時靜靜,“回去之后會想不起來當天身為趙又廷做過什么。”
婁燁獨特的執(zhí)導方式令《蘭心大劇院》兼具了生活的真實感與戲劇的詩意。對于這樣的創(chuàng)作理念,婁燁說:“每部影片的現(xiàn)場工作就是盡可能讓演員能發(fā)揮狀態(tài),用攝影機去記錄非常難得的瞬間。所以我的工作處在高壓力的狀況,這是非常技術性的工作,必須在現(xiàn)場非??斓淖鞒雠袛?,去抓到那些瞬間。”婁燁認為,“每部影片都有創(chuàng)作者、制作團隊、演員的表達,所有的工作人員帶著當時的生活背景,被攝影機記錄在影像里,現(xiàn)在回看影像也能看到演員當時的狀態(tài)和情緒,電影保留了那一刻的記憶。”
電影的有趣之處在于提供不同的視角
《蘭心大劇院》是一個在結構和形式上都豐富復雜的故事。1940年代初的上海,風云際會,各方勢力交織于此,電影中的人物也各有各自的視角。交流現(xiàn)場演員們還爆料,婁燁曾經(jīng)讓他們每個人去設想一個故事的結局。
趙又廷收到這個功課時非常興奮,“導演邊拍邊在探尋各種可能性。我真的認真想了好幾個結局,有很飛的,有虛的有實的,我覺得現(xiàn)在結局里應該有我的貢獻。”
對于這樣的特殊要求,婁燁解釋,“當時這么說,是希望每個人從人物的角度對結局做個設想,這也是影片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因為它就是一個從各個人物的視角出發(fā),而不是宏觀的視角去看整個事件的電影。現(xiàn)在的結局受了他們非常大的影響。沒有在影片中的素材,也對現(xiàn)在的電影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
對于這次大量運用戲中戲結構整個故事的設計,編劇馬英力談到劇作上的挑戰(zhàn),“這一部在空間、時間上的趣味性,故事上的復雜性,都是我們選擇拍這個項目的理由。它的特別之處在于,在戲里戲外,臺上臺下去結構一個故事,同時還有還原時代,這里的難度越大就越讓人上癮,空間場景盡管不多,但在空間和人物之間找到邏輯關系也是不容易的。”
影片基于歷史,給出了一段浪漫想象,婁燁繼《紫蝴蝶》后再度拍攝年代電影,他認為,“能提供不一樣的視角、不一樣的呈現(xiàn)、不一樣的歷史態(tài)度,這就是電影有意思的地方,我個人認為這些視角越多越豐富越好?,F(xiàn)在不同視角的呈現(xiàn)是越來越少的,我希望大家能接受不一樣視角,得出自己的結論。”
影片的另一個特別之處在與黑白影調的處理,這也是創(chuàng)作者的別有用心。故事發(fā)生的老上海,往往在影視作品中以燈紅酒綠的十里洋場風貌出現(xiàn),而《蘭心大劇院》摒棄了色彩,試圖帶領觀眾進入那個時代人的內(nèi)心狀態(tài)。
“當我們覺得舊時上海灘就是色彩繽紛、華麗、燈紅酒綠,這些印象其實也是從過往的影視作品和招貼畫里被灌輸來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才不想讓大家一想到那個年代就陷入太符號化、固定的刻板印象,想逃脫這種印象,去回到每一個細節(jié)。”馬英力說。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