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去唐朝:詩人和人間世

2022-05-19 10:26:07 來源:今晚報 作者:常華著
大號 中號 小號

在鎮(zhèn)江,杜牧見到一位名喚杜秋的金陵女子。攀談中得知,杜秋在十五歲時,做了浙西觀察使、鹽鐵轉(zhuǎn)運使李锜的侍妾。后來李锜叛亂被誅,杜秋籍沒入宮,受到憲宗寵愛。及至穆宗繼位,命杜秋為皇子李湊的保姆?;首映赡暌院螅鉃檎耐?;后漳王得罪,被削去封地,杜秋也被放還歸鄉(xiāng)。杜牧聽到年老色衰、孤苦無助的杜秋訴說平生遭遇后,“感其窮且老”,便寫下了一首著名《杜秋娘詩》:“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間杜秋者,不勞朱粉施。老濞即山鑄,后庭千雙眉。秋持玉斝醉,與唱《金縷衣》。濞既白首叛,秋亦紅淚滋。吳江落日渡,灞岸綠楊垂。聯(lián)裾見天子,盼眄獨依依……四朝三十載,似夢復疑非。潼關識舊吏,吏發(fā)已如絲。卻喚吳江渡,舟人那得知。歸來四鄰改,茂苑草菲菲……地盡有何物?天外復何之?指何為而捉?足何為而馳?耳何為而聽?目何為而窺?己身不自曉,此外何思惟?因傾一樽酒,題作杜秋詩。愁來獨長詠,聊可以自怡。”

對于這首敘事長詩,杜牧的朋友張祜曾有詩評曰:“年少多情杜牧之,風流仍作杜秋詩??芍皇情L門閉,也得相如第一詞。”事實上,這首頗似白居易《琵琶行》風格的長詩,又何嘗不是杜牧在借杜秋娘之“酒杯”澆自己心中之塊壘?“地盡有何物?天外復何之?指何為而捉?足何為而馳?耳何為而聽?目何為而窺?己身不自曉,此外何思惟?”在這一連串的追問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壓抑在詩人心中的那份焦灼與痛楚。

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在杜牧的宦海軌跡中,看到了這個深受儒家思想浸潤的文人一步步在踐行著自己“平生五色線,愿補舜衣裳”的政治理想。在四十歲到四十六歲,杜牧一直離京外任。彼時,他的身份已不再是幕僚,而是以一方父母官的身份先后出任黃州、池州、睦州刺史。在每一任上,杜牧不僅盡己所能,革除地方弊政,而且還心系廟堂,屢屢上書,直言進諫。作為一個身在外任的官員,杜牧時刻關心著時局。他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對宦官專權和小人亂政深惡痛絕。此間,他創(chuàng)作的諸多文章,如《罪言》《戰(zhàn)論》《阿房宮賦》等政論文賦,已然跳脫了辭藻的華麗,折射出一個散處江湖的臣子對大唐國運的深度關切。

在短短五十歲生命的最后幾年,杜牧終于被遷調(diào)回長安,先后擔任司勛員外郎、考功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等職位,職位在一點點地攀升;按理說正是一展大志的好時機,但京城王公貴族們一派醉生夢死的氛圍,讓這位不善阿諛逢迎的詩人陷入巨大的無力感之中。

責任編輯:蔡曉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