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著“你不行”的嘲諷,拼命打破人生的牢籠。
“有些人說結(jié)尾太俗了,就應(yīng)該拍個想不到的,讓蘇木在擂臺上被打死。我說我拍的不是懸疑、推理,不是為了讓觀眾想不到。蘇木那么艱難,流了那么多汗、那么多血,我一定要讓他贏。”
《八角籠中》正式上映的第二天,正在成都路演的王寶強接受了《環(huán)球人物》記者專訪。經(jīng)歷了18天15城的密集奔波,他露面時帶著難掩的疲憊,一坐進沙發(fā)就下意識地靠住扶手,得到開拍的信號,又立即切換到神采奕奕的狀態(tài)。
他大可不必如此拼命,但拼命才成就了王寶強?!栋私腔\中》取材自恩波格斗的真實事件,也暗合了少年們和王寶強的人生經(jīng)歷。他想告訴每一位觀眾,“要相信自己可以打破命運的八角籠”。
截至發(fā)稿,《八角籠中》票房已超11億元。就像期待著電影中的格斗少年蘇木拿下金腰帶,大家在現(xiàn)實中似乎也有一致的希望:這一次,王寶強一定要贏。
“為父母爭光”
《八角籠中》路演首站,王寶強選在了家鄉(xiāng)邢臺,父親也來了現(xiàn)場??赐觌娪?,父親評價:“拍得好。”
父親是地道的農(nóng)民,對王寶強素來嚴厲,甚少給出贊揚。兒時的王寶強想吃煎餃,父親都會制止,怕他被“慣得沒人樣”。2008年王寶強上了央視春晚,在家鄉(xiāng),這是比拍電影還榮耀的標(biāo)準(zhǔn)的成功,父親也只是說:“還有發(fā)展空間。”
而今,父親對《八角籠中》給出了全然的肯定,王寶強感到一切都值了。
“作為一個兒子,得到父親的認可,這種感覺,哎呀!像我小時候我去少林寺、拍電影,其實都是為了給父母爭光,讓父母覺得這孩子沒有白生。”
·王寶強(前排左三)與父親(中)、姐姐(右三)。
尋求父母的認可,這是最樸素的中國式價值觀,也是王寶強的人生終極命題之一。早在2004年,因《天下無賊》“傻根”一角走紅后,他就說過:“人生最美的事,是讓父母覺得這個兒子沒白養(yǎng)。”
面對同一個問題,有多少人能在近20年后給出幾乎相同的回答?王寶強的恒定令人詫異,但又讓人覺得,“這很王寶強”。
同樣的心態(tài)也被王寶強遷移到觀眾身上。“觀眾如父母,你成功也是因為你的戲值得觀眾買票。”他迫切地希望向觀眾證明,“這個孩子是這塊料”。
2017年,王寶強首次執(zhí)導(dǎo)的電影《大鬧天竺》上映,豆瓣評分跌破4分,金掃帚獎將他評為年度“最令人失望導(dǎo)演”。
讓所有人意外的是,王寶強盛裝出席了頒獎儀式,成為迄今為止唯一到場領(lǐng)獎的藝人。
·王寶強親自領(lǐng)回金掃帚獎。
他至今收藏著那把金掃帚。“從團隊到朋友,沒有一個人支持我去的,他們說你不能逞這個能。說實話,我嘴上說去,真正面對時還是得鼓起很大很大的勇氣。但為了觀眾,我必須逆襲。我要還觀眾一部好電影。”
7月6日,《八角籠中》豆瓣開分7.6,在國產(chǎn)電影中成績不俗,跟王寶強上一部導(dǎo)演作品《大鬧天竺》相比更是進步巨大。
“寶強可以把金掃帚還回來了。”觀眾的這句評價上了熱搜,也讓王寶強感動無比。
籠中的纏斗
八角籠,一種綜合格斗專用的比賽擂臺,因外觀為八邊形而得名。
勾拳、沖膝、肘打、抱身摔、裸絞……選手在籠中拼勁全力纏斗,如同古羅馬角斗士,只有贏家才能離場。
在《八角籠中》,王寶強飾演的向騰輝曾是格斗冠軍,年輕時遭人陷害斷了職業(yè)生涯。
人到中年,他連哄帶騙地找來留守兒童打造“少兒格斗俱樂部”,卻逐漸動了真情,希望通過職業(yè)格斗幫孩子們尋找一條人生的出路。
·電影中的向騰輝帶領(lǐng)孩子們訓(xùn)練。
不難看出片名在現(xiàn)實內(nèi)外的多重隱喻意味——
對孩子們來說,八角籠是格斗的場地,也是困住他們的大山和苦難;
對向騰輝和王寶強來說,八角籠是未竟的夢想,是中年的失落與不甘心。
“說實話,我太不想說我為電影做了哪些功課。用結(jié)果說話吧,大家看過電影之后,一定會知道我這幾年沒閑著。”王寶強說。
“不值一提”的功課之一是增肥。王寶強自小習(xí)武,一直體型精干,當(dāng)上演員后更加克制,幾乎頓頓只吃六成飽。為了讓向騰輝“落魄中年”的外形先立住,他花2年時間增肥30多斤。
·不修邊幅的向騰輝。
戲里,向騰輝帶著一群山里的孩子練格斗,擔(dān)任他們的教練與“干爹”;戲外,王寶強找了一批同樣來自山區(qū)的素人小演員,沒有表演經(jīng)驗沒關(guān)系,最重要的是真實。
“他的淳樸、真摯,他想離開大山、獲得未來發(fā)展機會的迫切心情……你能通過他眼睛里的光和渴望感受到。”
拍電影需要可控的演員表現(xiàn)力,孩子們并不具備。王寶強每天和小演員們泡在一起,有時候干脆采取一種紀錄片式的“笨拙”方法——要拍訓(xùn)練后的累和煩躁,就陪著他們玩,等孩子們真的累了煩了再開拍。
在電影中,俱樂部初代成員蘇木是向騰輝的得意門生。他歷經(jīng)輿論質(zhì)疑、雪藏、腿部骨折等多重磨難,最終走上中量級擂臺,挑戰(zhàn)超越自己半個公斤級的強敵。
·蘇木準(zhǔn)備迎戰(zhàn)強敵。
體重差距的設(shè)定被一些格斗愛好者視為瑕疵,卻是王寶強的有意為之。
他要讓蘇木挑戰(zhàn)看起來不可戰(zhàn)勝的對手,也要讓蘇木取得哪怕略顯套路的勝利:“我就是要一次性打破所有不可能。”
這場位于影片尾聲的關(guān)鍵比賽,王寶強用了10分鐘的黑白畫面來呈現(xiàn),直到蘇木取得勝利才恢復(fù)色彩。
它是王寶強的另一個隱喻:孩子們自出生就面對大山里的貧苦不易,要靠自己的奮斗打出人生的出路、尊嚴和色彩。
“最黑暗的日子”
8歲那年,因為看了電影《少林寺》,農(nóng)民的孩子王寶強做起演員夢,孤身前往少林寺習(xí)武。
不到16歲,他開始北漂當(dāng)群演,無戲可拍時去工地上搬過磚,也做過大廈清潔工。因為個子小又未成年,他一天只能拿“半個人”的25塊錢,大部分都用來洗照片,遞給劇組。
有個副導(dǎo)演曾當(dāng)面把他的照片扔進垃圾桶:“你連普通話都說不好,你這樣子,你這身高,想當(dāng)演員?”
·王寶強在少林寺習(xí)武。
不是沒有自我懷疑的時刻?!睹ぞ贰短煜聼o賊》備受好評,王寶強仍擔(dān)心自己吃不了演員這碗飯——拍《士兵突擊》時,劇本上的字他都認不全,每天字典不離身。
后來,靠著在娛樂圈獨一份的“土”和不認命、不要命的拼,王寶強紅了。他用《暗算》《Hello!樹先生》等作品,證明自己可以勝任“土”之外的多面角色。
一切看起來是苦盡甘來,人生逆襲成功。直到2016年,連續(xù)風(fēng)波讓王寶強的人生急轉(zhuǎn)直下,母親去世、《大鬧天竺》口碑慘敗……他“九死一生”,“最黑暗的日子艱難到無法想象”。
·電影中的向騰輝在母親面前眼含淚光。
如今回首,王寶強總結(jié),人生充滿變數(shù),越過一個坎兒之后又有另一個坎兒。“越到要成功的時候,壓力就會越大,困難就會越大。”
成名前后的的經(jīng)歷和思想,都被他放在了《八角籠中》。電影的故事講到半程,少年蘇木即將沖擊冠軍,卻突然被取消參賽資格。孩子們的往日表演視頻被爆出,向騰輝被描繪成利用孩子牟利的冷血騙子。輿論發(fā)酵,欣欣向榮的俱樂部面臨關(guān)停。
面對鋪天蓋地的網(wǎng)暴,向騰輝選擇了沉默。這是與原型不符的改編之一,它源自王寶強的真實體驗與處世哲學(xué):“你解釋也沒有用,沒有人會相信的,只能自己默默承受。”
·電影中的向騰輝與俱樂部深陷輿論風(fēng)暴。
不久前的一次直播,王寶強說:“從小到大,我真的是問心無愧,我是坦蕩的。別人可以辜負我,但我一定不能辜負別人。”
坦蕩是他的底色,也是他的鎧甲。因為坦蕩,他對自己有了交代,于是能抵御所有來自外界的侮辱與打壓。
“越在絕望的時候,你越要相信自己可以。要‘騙’自己,要做美夢,要看得到那束想象中的光。也許‘騙著騙著’,就變成真的了。”
在《八角籠中》,“騙”貫穿始終:孩子們心甘情愿地“受騙”,才打出了大山,拼出了人生的出路。一“騙”真心,一“騙”成真。
王寶強最喜歡的一場戲,是向騰輝心事重重地坐在車里,思索怎樣把斷了腿的少年蘇木拉出絕境。街道邊忽然有川劇團經(jīng)過,一時間燈火大放,川劇絕活變臉被燈光投影在向騰輝臉上,急速變換。
·電影中的“變臉”場景。
“成年人,尤其是中年男人,生活中都會有很多隱形的面具,只有自己知道。我必須要戴上另外一個面具,換一種方式,才會有重生的機會,也才可能挽救這些孩子。”
重生,說的是向騰輝,大概也是王寶強自己。一如既往的真誠、坦蕩、拼命之外,終究是有些東西變了,不變反而是奇怪的——王寶強畢竟到了不惑之年,在“社會大學(xué)”里摸爬滾打也超過20年了。
采訪全程,他笑得最燦爛、最持久的段落,是談到與劉若英的再次合作。劇組的人都說,王寶強平時是掌控全局的導(dǎo)演,一到劉若英面前就成了孩子。
在“姐姐”面前,他可以短暫變回青澀、單純的“傻根”。堅信“天下無賊”,也是一種快樂。
·2004年(左)和2023年的姐弟合影。
不惑之年
重重摔過跤,才能辨別出鮮花與掌聲下的虛無。
“成名之后,大家都說王寶強你拍喜劇啊,有票房!所有人都在捧你的時候,你一定要平和下來,不要太過于激動,要認清自己。”
那個不服輸?shù)耐鯇殢?,鎧甲上似乎有了一些裂隙。在近來的路演中,他頻頻對媒體和大眾提起:“到了我這個年齡,已經(jīng)輸不起了。”
他對《環(huán)球人物》記者解釋了這句話:“我還是不服輸,但我得告訴自己別輕易倒下,所有的事都要盡心盡力。”
·王寶強接受《環(huán)球人物》記者專訪。
年輕時他就意識到,對于出身貧寒的人來說,世間唯一公平的是時間。在時間的長河里奮斗、再奮斗,總能找到一條出路。
“《八角籠中》成了,是我導(dǎo)演生涯的開始,否則,我做導(dǎo)演的路就斷了,沒人投資,觀眾也不買賬。”
他憋著一股勁兒,要證明王寶強可以成為合格的導(dǎo)演,更要證明王寶強不拍喜劇也能抓住觀眾。一拍就是6年,他推掉了幾乎所有影視、綜藝節(jié)目的邀約,也拒絕了一片火熱的明星帶貨。
·王寶強給孩子們講戲。
專心致志的另一面是捉襟見肘。
《八角籠中》找投資的過程并不順利,有的投資方拍著胸脯要投卻中途消失,有的投資方找各種理由不簽合同,還在圈內(nèi)到處說“別投他”。
所以,在導(dǎo)演、演員、編劇的職務(wù)之外,王寶強不得已成了“制片人”。十幾個部門、五六百號人加在一起,每天光吃飯住宿就是大筆的開銷。但為了拍攝效果,王寶強堅持了很多“燒錢”的決定——
孩子們在表演場所首次亮相,“跟想象中一模一樣”的場地臨時出了問題,那就等;下著雨的沙場達不到理想的光感,那就花錢砸設(shè)備,一排一排地人工打光。
到了后期制作階段,王寶強幾乎彈盡糧絕,是從《士兵突擊》結(jié)緣的好兄弟陳思誠墊的錢。電影的推廣曲,則是“姐姐”劉若英和“姐夫”劉德華友情贊助唱的。
劉若英跟身邊人講:“我弟弟跟我認識這么多年,從來沒開口求我?guī)兔?,這回我一定要幫他。”話傳到王寶強耳中,他哭了。
“我說過我要還觀眾一部好電影。很多人勸我,說出去的話就說出去了唄,你不用較這個真。但是我王寶強的點就在這兒,我過不去。人的一生有幾個6年?這6年,我把自己放在了八角籠中,就看能不能破籠而出。”王寶強對《環(huán)球人物》記者說。
他希望得到觀眾和市場的認可,也想把一直珍視的精神力量傳遞給社會。
如他所言,又有誰不在八角籠中呢?“每一個人身上都有潛在的巨大的能量,在困難、絕望的時候不要灰心,不要放棄,要相信自己可以打破命運的牢籠。”
再過6年、10年又會怎樣?王寶強沒有答案。
“我不敢去想10年后會是什么樣的。但是我敢說一點,我王寶強依然是一個成熟、有魅力、有力量,想給觀眾更多希望和能量的人。這份初心是永遠不會改的。”
總監(jiān)制: 呂 鴻
監(jiān) 制: 張建魁
主 編: 許陳靜
編 審: 蘇 睿
(文章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轉(zhuǎn)載請加微信“HQRW2H”了解細則。歡迎大家投稿和提供新聞線索,可發(fā)至郵箱tougao@hqrw.com.cn。)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