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編夢館長”游偉:一輩子只做一個夢

2021-04-23 10:25:20 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 作者:羊佳
大號 中號 小號
\
游偉在編竹絲

  “不管做什么手藝,主要看你喜不喜歡它。竹編對我來講就像我的小孩。”游偉端坐在竹椅上,懷抱潔白光滑的瓷器,一手拿著鑷子,一手編著竹絲,上千條細如發(fā)絲的竹絲在他手里熟稔地“把玩”,竹絲經(jīng)緯交錯、動靜相間,接頭藏而不露……不多時,懷中的瓷器已穿上了一件細密的“竹編外套”。隨后,他小心翼翼地放下瓷器,起身帶記者走進他正在籌備的竹編文化工作室。
 
\
游偉的工作臺
 
 
  無論起伏 只做“手藝人”
 
  時間撥回46年前,游偉出生于平樂古鎮(zhèn)一個普通家庭,他童年最常見的場景就是編竹編。“以前街坊里家家戶戶都做竹編,我們讀書的時候就開始跟著親戚和鄰居編茶簍子。”20世紀90年代,僅邛崍市就有至少2000人從事竹編工作。
 
  四川是產(chǎn)竹大省,平樂古鎮(zhèn)是四川省邛崍市的下轄鎮(zhèn),距離成都約100公里。山地背陰、雨量充沛的自然條件使這里成為了慈竹的故鄉(xiāng)。慈竹的竹節(jié)長,纖維柔韌,能拉出比頭發(fā)絲還細的竹絲,而且光滑無斑,是瓷胎竹編的絕佳原料。
 
\
游偉使用的竹絲
 
  “瓷胎竹編要求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游偉說,瓷胎竹編以精細見長,從刮青到編織成品總共有20余道工序,道道都是手藝活。起底、翻底、翻頂、鎖扣……上千根纖細如發(fā)的竹絲依胎成形,所有接頭必須做到藏而不露,這對工藝制作者的操作要求極高。
 
  17歲進入邛崍竹編廠后,游偉就被這項精巧的技藝折服。但他最初進廠只是為了糊口。“農(nóng)村有句老話‘天干餓不死手藝人’,我們這批上世紀70年代的人很多都進了竹編廠。”瓷胎竹編供不應(yīng)求,游偉常常工作到晚上10點過才回家。雖然辛苦,但他在那里過得很充實,他還記得那時竹編廠的景象:青磚墁地,到處都是竹絲。出太陽的時候陽光從窗戶照進來,透過根根竹絲打在花瓶上,日斑散綴,光影斑駁。竹編廠關(guān)掉后,游偉還偷偷拿走了師父做的竹絲,“1兩竹絲多少根,仗長多少,我都收集起來了。”

[page]
 
  工作之余,他最愛聽師父講竹編的歷史故事。“瓷胎竹編最早起源于清朝年間,張國正第一個將瓷胎竹編上貢。他還因進貢有功被賜予‘五品軍工’。但是這個榮譽最高是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博物館,得了銀獎!”游偉興奮地告訴記者。
 
  進入20世紀末,平樂鎮(zhèn)的經(jīng)濟社會有了巨大的發(fā)展和變化,瓷胎竹編作為工藝品價格高昂且實用性有限,加之缺乏市場營銷推廣,竹編廠效益逐年下滑,最終難以為繼。和游偉同期進廠的工人,大多放下手上的技藝,去大城市打工。最少的時候鎮(zhèn)上從業(yè)者不足10人。游偉卻不愿放棄,“我也沒有其它特長,這輩子就這一門手藝,我也喜歡它。只要有一碗飯吃餓不死人就行。”慢慢地,游偉找到成都周邊的老師傅給他分一些2塊、3塊的加工活路維持生計。盡管游偉還沒有掙到多少錢,但他始終相信只要你學(xué)會一門手藝,不管在什么年代,總有一天時間會震懾你。
 
\
游偉制作的瓷胎竹編
 
  不驕不躁 用初心回應(yīng)時代
 
  不少人看見游偉從事竹編,都會勸他去干點別的,“開家民宿或者餐館也行啊!”但游偉堅信,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就像種子一樣,只要有泥土、有雨水,任何壓力都阻擋不了它們旺盛的生命力,哪怕只有一點點可能也要拼命鉆出來。
 
  2008年,瓷胎竹編被正式列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3年,平樂古鎮(zhèn)旅游業(yè)蓬勃發(fā)展,各地游客紛至沓來,僅國慶假期就接待游客57.9萬人次。游偉把自家房子隔成了門店。店里每天“人滿為患”,夫婦倆早上7點起床,晚上打包、裝貨,一直工作到12點才能睡覺。“后來家里的貨賣完了,我又去收其它竹編廠的尾貨。有次在邛崍西橋附近一家廠就拿了三萬塊錢的貨。一個月后貨賣完了,我又把這個錢還給他。”
 
  盡管銷售不愁,有一個問題卻一直橫亙在游偉心中。如何傳承?同許多傳統(tǒng)手工藝一樣,在機械化生產(chǎn)的沖擊下,瓷胎竹編繁瑣的工序漸漸被放棄。獨處時,游偉總想起師父對他說過的一句話:我現(xiàn)在不做了,以后就靠你把這個手藝傳承下去。“我還是想有傳承這個手藝的人,如果在我這代丟失掉了,我的良心過不去。”
 
  轉(zhuǎn)折發(fā)生在2016年。“我記得那年李克強總理提出了‘工匠精神’,這一下就把工匠精神傳遞出去了!”一位遠在上海寺廟的年輕僧人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找到游偉,希望學(xué)習瓷胎竹編。“我把材料郵寄送給他,然后通過視頻的方式教學(xué)。我們也從來不保守,有什么東西都教給別人。”
 
  游偉希望傳承的不僅僅是手藝,還有瓷胎竹編的文化。他在盤活周邊竹編廠尾貨的同時還發(fā)掘了不少“寶貝”:薄如蟬翼的竹絲畫簾、竹蔑丹青、竹編屏風等。平樂古鎮(zhèn)旅游業(yè)的興起,也吸引了一批看中游偉收藏品的商人。邛崍一家酒廠的外國老板,多次帶著3個人去游偉的門店,希望高價收購他收藏的一張竹絲畫簾。面對高昂的出價,游偉從未動搖,“我告訴他,終有一天我們邛崍會修一家竹編博物館,我要捐獻。”游偉說,這些東西他從來沒想過賣,整理起來是作為一個時代的證明,希望讓下一代年輕人了解竹編文化。
 
\
游偉收藏的竹編

\
游偉展示收藏的竹絲畫簾
 
  篾尺,刮刀,卷刨……在游偉的工作室,能看到各式各樣的竹編工具。其中有一把刮刀,來自游偉的師父李萬東。日經(jīng)月累,李萬東天天拿在手中揉竹絲用的刀片已經(jīng)凹陷下去了。游偉摸著刀片上的凹槽感慨道:“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工匠就是這樣。”(圖文/羊佳)
 
\
游偉展示李萬東使用過的刀片
責任編輯:龔子程
聲明: 版權(quán)作品,未經(jīng)《環(huán)球人物》書面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