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王亞平在結(jié)束這次太空授課時所說:“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
|作者:崔崔 阿曄
|編輯:阿曄
|編審:蘇蘇
時隔8年,第二次太空授課,王亞平用了同一句開場白:“同學們,你們好!”
“我是太空教師王亞平。今天和我一起授課的,還有我們‘感覺良好’乘組的翟志剛老師和葉光富老師。”隨著王亞平俏皮的自我介紹,神舟十三號乘組的天宮課堂正式開講。
3名航天員在距離地面400公里的中國空間站里,介紹了他們在太空中工作、生活的場景,演示微重力環(huán)境下細胞學實驗、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現(xiàn)象,帶領(lǐng)廣大青少年走入奇妙的太空世界。
這堂課,實在是“高”!
中國空間站首次授課
“在天上我們可以做很多有趣的實驗。比如亞平老師之前做過的實驗,我覺得都很有趣。馬上她要開展第二次太空授課,我比較好奇的是泡騰片實驗,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效果。”
2021年12月7日,在神舟十二號乘組見面會上,航天員湯洪波談到這次天宮授課,言語間充滿著期待。
12月9日下午3點40分,“上課鈴”響了。
這次太空授課是以天地互動的方式進行,在中國科技館設置地面主課堂,在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澳門設置地面分課堂。
課程開始后,王亞平帶大家參觀了她在空間站的“臥室”,貼滿家人合照,超級有愛↓↓
身處太空,失重環(huán)境會導致航天員的血液分布和地面不同,下肢的血液上涌,所以航天員面部看起來會“胖胖的”。那他們怎么鍛煉呢?
王亞平先演示了在太空里怎么用跑步機↓↓
又演示了怎么用自行車鍛煉上肢↓↓
有意思的是,葉光富被網(wǎng)友調(diào)侃是“天宮工具人”。
翟志剛請他當“模特”,展示太空秘密武器“企鵝服”↓↓
王亞平請他化身“人體陀螺”,演示在太空中怎樣轉(zhuǎn)身↓↓
令不少人感慨的是“水膜實驗”。
8年前,在神舟十號太空課堂中,王亞平曾成功制成了一張漂亮的水膜,并把帶有中國結(jié)圖案的塑料片嵌入其中,增加了一些趣味的中國元素。
·水膜里的中國結(jié)。
在今天的課上,王亞平又一次為同學們演示了“水膜實驗”,只是這次,道具換成了她和女兒在地球上準備的花朵折紙。
“看到這朵花,我就想到我的女兒。”王亞平將折好的花朵小心翼翼地放置在水膜上。在太空微重力下,水的表面張力增大,令人驚訝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花朵在晶瑩剔透的水膜上緩慢地“綻放”了。
“希望你們的夢想都能在廣袤的宇宙中綻放!”王亞平寄語孩子們。
“聽課的孩子有的已成為我的同事”
時間回到8年前。
“同學們,你們好!”“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來主講。”話音剛落,身穿藍色工作服的王亞平向天宮一號艙內(nèi)的攝像機鏡頭緩緩飄來。
·2013年,王亞平在太空課堂做實驗。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點,在距離地球300多公里的軌道上,神舟十號乘組開展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授課,王亞平是主講,聶海勝和張曉光協(xié)助。當時,全國有6000萬中小學生在地面課堂收聽觀看。
“我來個懸空打坐吧!”課程剛開始,聶海勝輕盈地在半空中盤起了腿。“那我來一個大力神功吧!”王亞平用手指輕輕一推,聶海勝立即搖晃著向前飄了很遠。兩人配合默契,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
隨后,王亞平向同學們提出一個問題:在地面上,人們一般用天平、臺秤等測量物體受到的重力,從而計算物體的質(zhì)量。那么,失重環(huán)境下該如何測質(zhì)量呢?
天宮一號上配備有質(zhì)量測量儀,看上去像飛船艙壁上的一個箱子。拉開箱子后,聶海勝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亞平輕輕拉開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彈簧的作用下回復原位。裝置上的LED屏上顯示出聶海勝的實測質(zhì)量是74千克。
太空的微重力環(huán)境是物理學的天然實驗室。一節(jié)課的時間里,三人組演示了圓周運動的單擺、不變軸向的陀螺、晶瑩剔透的水膜、紅撲撲的“魔法”水球等實驗。
航天員的風趣講解讓課堂笑聲不斷。“如果詩仙李白在天宮里生活,大概就寫不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為在太空失重環(huán)境,水是不會自己流出來的。”王亞平說。
盡管這堂課只有40分鐘,但航天員們?yōu)榇藴蕚淞撕芫?。他們一邊按計劃開展任務強化訓練和各項常規(guī)訓練,一邊編寫、討論授課腳本。
在短短1個多月的時間里,腳本先后改了不下幾十次,各種場合的試講開展了20余次,地面全系統(tǒng)全流程的1:1演練就進行了5次,每個環(huán)節(jié)每個動作逐字逐句地反復練習,對轉(zhuǎn)播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準備了充分的應急方案。
·張曉光、王亞平、聶海勝在地面演練實驗。
科幻作家劉慈欣說:“這堂課最偉大的地方不在于簡單展示了幾個知識點,而是像一支畫筆一樣,為孩子們描述了一個與地球重力世界不同的太空世界。”這次經(jīng)歷讓王亞平感受到太空授課的意義所在。
她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有很多孩子因此喜歡上了航天,也有的孩子因此報考了航天專業(yè),甚至有的孩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我的同事,這也是讓我非常驕傲和自豪的地方。”
·2013年,學生們聽王亞平在太空講課。
從天宮一號返回后,王亞平多次以“太空教師”身份為全國各地青少年做科普。同時,她也收到了很多孩子的信,孩子們飽蘸童真和充滿生趣的話令她感動。
“而且讓我特別感動的是,當年在太空授課時,那些沒有出生的孩子,現(xiàn)在他們還在翻看著當年太空授課的視頻,還在問我說,王老師什么時候您能再次上太空給我們再講一堂太空授課?”
“其實我覺得這也一直在激勵著我能夠再次飛上太空,所以我想這次空間站任務時間更長,空間更大,一定也會帶著孩子們再次去做一些有關(guān)科普教育的事情。”王亞平說。
人類有史以來的“太空第一課”
“如果你只能選擇一種職業(yè),你是會選擇做一名教師,還是一名航天員?”2018年,曾隨美國“奮進”號飛船上天的芭芭拉·摩根受邀到上海做講座,一名中國學生向她這樣提問。
·美國宇航員芭芭拉·摩根。
“實際上,這兩種職業(yè)都非常棒,而且非常相似,他們都是在探索、學習、發(fā)現(xiàn)并分享。對我來說,唯一的不同就是航天員在太空里做這一切,而教師是和學生們做這一切。我都很喜歡。”摩根回答道。
摩根是太空授課第一人。2007年8月8日,美國“奮進”號載著機組7名宇航員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fā)射升空,飛往國際空間站。在那次飛行任務期間,55歲的摩根肩負航天員和教師的雙重身份,講授了人類有史以來的“太空第一課”。
·“奮進”號機組授課。
這堂課時長是25分鐘。摩根主講,其他航天員是助教。18名4至8年級學生在地面聽講。摩根與他們進行“天地連線”,通過視頻向?qū)W生展示在太空運動、喝水等情景,成為那次任務的最大亮點。
這其實是一場推遲了20多年的授課。
1984年,時任美國總統(tǒng)里根提出“太空授課計劃”。次年,摩根和另外一位女教師克麗斯塔·麥考利夫被選中參與計劃。經(jīng)過培訓,美國宇航局決定由麥考利夫加入“挑戰(zhàn)者”號機組,摩根作為候補。
1986年1月28日,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39B發(fā)射臺,剛升空起飛73秒的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發(fā)生解體爆炸,包括麥考利夫在內(nèi)的機組乘員全部遇難。這是美國歷史上一次重大航天災難。
此后,美國頒布了“普通民眾不得再參與航天飛機任務”的禁令。直到1998年,摩根成為了一名職業(yè)宇航員,2007年終于進入太空。
在太空授課前,她接受采訪時說:“20多年來我的腦海始終縈繞著克麗斯塔和‘挑戰(zhàn)者’號其他機組成員的身影。我希望他們明白,在我們的心中,他們永遠與我們在一起。”
·1986年1月,在升空前不到一個月,麥考利夫(前左)與摩根在訓練中談笑。
2013年,得知王亞平也要在天宮授課,摩根向其致信。
“親愛的王亞平:
在你環(huán)繞地球而行并準備從太空授課之際,我代表全世界的教師和學生向你致以榮耀和愛的問候。我們?yōu)槟泸湴?。我們希望你和你的乘員組同事平安和成功。你在那里一定非常忙碌,但請記得花些時間望向窗外。中國和這個世界美麗迷人。”
后來,王亞平給摩根回了一封信。兩位太空教師來自兩個國家、生于兩個年代,為了共同的夢想,完成了一場心意相通的對話。
“親愛的芭芭拉·摩根女士:
在遙遠的太空收到您的來信,我和我的同事感到很高興,謝謝您對我們的關(guān)心和祝愿,對您為世界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yè)做出的貢獻表示敬佩和敬意。
今天,我們順利完成了太空授課活動,與億萬中國學生一起分享了太空的神奇和美妙,收獲了知識和快樂,希望您和世界各地的教師、學生看到后能夠喜歡。
飛行期間,我經(jīng)常會通過舷窗遙望我們美麗的家園。太空寄托著人類美好的向往,知識是走向太空的階梯。我們愿與您一道為開啟全世界青少年朋友熱愛科學、探索宇宙的夢想共同努力。”
正如王亞平在結(jié)束這次太空授課時所說,“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未來,一定會有更多精彩的太空科學課,幫助孩子們點燃夢想的火種,飛向浩瀚星空!
資料來源:央視新聞、新華社等。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