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面孔
 
本期人物馬寶樂

追男足 迷養(yǎng)生 譯《三體》 “看不夠中國”的葡萄牙女翻譯家

2024-05-23 18:01:54 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環(huán)球人物》雜志
大號 中號 小號

馬寶樂在里斯本大學文學院圖書館接受采訪。(周昱龍/攝)

馬寶樂

泰爾瑪·卡瓦略,出生于葡萄牙,曾在北京體育大學、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和河北外國語學院任教,翻譯出版葡語版小說《三體》和《死》。
 

葡萄牙里斯本大學文學院有一條小徑。馬寶樂騎著自行車,“刷”地掠過卵石路面。藏藍色沖鋒衣,黑牛仔褲,玳瑁邊的眼鏡,清爽的打扮,似乎和當年那個想去看世界的20歲女生一般無二。

20歲那年,馬寶樂考上阿維羅大學生物化學專業(yè),卻休學一年,想追自己真正的夢。10多年后,她帶著對中國滿滿的回憶,返回故鄉(xiāng)繼續(xù)攻讀博士學位,行囊里多了本自己翻譯成葡萄牙文的《三體》。這部譯作3年前出版,在葡萄牙掀起了小小的熱潮。中國科幻文學充滿奇幻想象的文字,和她的中國追夢之旅已完美編織在一起。

和《環(huán)球人物》記者聊中國對自己的影響,馬寶樂用了一個詞——“波浪”。她說,中國如波浪般“緩慢而持續(xù)地產生影響”,漸進地塑造著她。

       想闖世界的她,學了漢語

馬寶樂來中國,純屬運氣。

那一年,家鄉(xiāng)的萊利亞理工學院開設了葡萄牙語(對外)翻譯專業(yè),學生有機會到所學對應語言的國家生活兩年。一直渴望進行環(huán)球旅行的馬寶樂被吸引住了。這一課程原本提供阿拉伯語和漢語兩個選擇,但那一年只開設漢語課程。馬寶樂的中國之旅可以說是一個命運的偶然。2006年左右,中國還沒有因為北京奧運會閃耀世界,同伴們也并不理解她的選擇,只有姐姐等少數(shù)幾個人聽到這一選擇后支持她,令她感到非常溫暖。

初學漢語時,逐個認識漢字是最繁瑣的過程,往往要花上好幾個小時制作學習卡片,這一枯燥的功課卻讓馬寶樂不經意間愛上了書法藝術,她開始著迷于漢字的發(fā)展和演變。每當漫步于中國的書店,她都會停留在關于中國文字、書法和漢字歷史的步道上,度過整個下午。“草書的美感,像自然界的樹木和山脈,它們在我眼前舞動,交織出一幅幅驚心動魄的畫卷。”2024年春節(jié),她還在朋友圈曬出自己手寫的甲骨文、篆書和楷書的“龍”字,表達對中國朋友的新春祝福。

學習一門語言的過程充滿挑戰(zhàn),聽力理解一直是馬寶樂努力攻克的難關。為提升這一技能,她投入大量時間“沉浸式”觀看漢語電視劇和收聽廣播節(jié)目。“我最近在追一部名為《漫長的季節(jié)》的電視劇,很好看,只有不斷練習,我的漢語聽力才不會退步。”她對《環(huán)球人物》記者說。

2014年,正在廈門享受假期的馬寶樂獲悉自己順利通過了HSK(漢語水平等級考試)六級。此時,她已經學習漢語6年,并擔任了葡萄牙語教師的工作。當晚慶祝時,即使是她這位獲得官方認證的高級漢語學習者,也不免有些小失誤,在點菜時不慎將“金槍魚腹”誤點為“金槍魚籽”。她笑言:“學習漢語這件事永無止境!”馬寶樂還引述了北京大學燕京學堂前副院長莫大偉在《為什么漢語這么難》一文中的觀點,“學習漢語是一個長達五年的關于謙卑和低調的課程。”

“我21歲時來到中國,開始學習之旅,24歲得到第一份工作,中國以其包容性接納了我所有的不確定性。”馬寶樂笑言。

在“中國速度”里認識中國

從初學漢語到成為葡萄牙語教師,馬寶樂看遍了北京的莊嚴宏偉和紹興的田園詩意。然而,石家莊對她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作為她的第一份教職和第一批學生所在地,石家莊以友好、謙遜和溫和的民風深植于她的心中。“這里的工業(yè)建筑風格給我的攝影創(chuàng)作提供了無盡的靈感。”馬寶樂這樣回憶道。

河北外國語學院是馬寶樂職教生涯的起點,由于當時學校缺乏能教授葡萄牙語的中國老師,她便擔起了大部分專業(yè)課程的教學重任。三年時間里,她的日程幾乎無一例外地被上課填滿,除周末和節(jié)假日外,每天都在講臺上忙碌。她與學生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成為親密無間的朋友。

馬寶樂的教學風格富有激情和活力,她會設計各種創(chuàng)意練習和小組活動,以激發(fā)學生們學習的熱情,并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安排額外的課后輔導。她在課堂上身體力行,頻繁使用手勢和動作輔助教學,這也被學生們打趣為生動的“溜達式”教學法。

在學生們的帶動下,馬寶樂還成了石家莊永昌足球隊(現(xiàn)滄州雄獅隊)的球迷。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她突破了在中國常見的外籍人士的“社交邊界”。她不只關注球場上的比賽,更細致觀察看臺上的球迷們如何熱情參與其中,并借此機會學習了相關俚語。此后生活過的每座城市,她都會嘗試去看當?shù)厍蜿牭谋荣?,無論是西安駿狼還是紹興柯橋越甲,觀看球賽讓她覺得自己真正融入了當?shù)厝说纳睢?/p>

在中國生活多年,馬寶樂早已養(yǎng)成了一些中國特色的生活習慣,她不再像以前那樣喝冰水,按摩和針灸也是她融入“養(yǎng)生”生活的步驟之一。在飲食方面,她更喜歡中國的習慣——桌上擺幾盤菜大家共同分享,而不是每個人分餐。即便在葡萄牙,她也會保持慶祝重要的中國節(jié)日的習慣,邀請中國朋友到家中聚會、做中國菜。

馬寶樂背著印有漢字的包在浙江紹興游玩。

在馬寶樂看來,科技革新以令人瞠目的速度重塑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而她則見證了一個國家的巨變。她回憶道:“也許前一年,我們還可以對新技術的進展漠不關心,但短短一年后,我已經能夠輕松地在手機上購買火車票了,這簡直像是科幻小說中的情節(jié)。在商場里,二維碼支付成了日常,從最初的陌生到現(xiàn)在的依賴,轉變之迅速令人驚嘆。自2011年學生們介紹我使用微信起,這個應用就變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現(xiàn)在沒有微信,甚至都無法從里斯本啟程回中國。”

“這值得嗎?”

馬寶樂翻譯的葡語版《三體》。

中國迎來了穩(wěn)定發(fā)展的時代,馬寶樂也在成長中汲取了力量?,F(xiàn)在,她已經完成了《三體》的翻譯,并回到里斯本大學繼續(xù)深造,開啟人生的新階段。

為了精準地傳達《三體》中所蘊含的科學知識與哲學深度,馬寶樂投入大量時間學習物理學、天文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基礎科學知識。她細心辨析了現(xiàn)實世界與小說中構建的知識界限,以確保翻譯的準確性,避免任何模糊不清的表述。

同時,馬寶樂還深入學習中國古代史,特別是《三體》提及的周文王、伏羲和墨子等人物。她不滿足于了解這些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還研究現(xiàn)代社會對這些人物成就的理解,這一切都是為了在翻譯中給角色提供一個生動準確的形象。

在處理《三體》中充滿技術性的部分時,馬寶樂采取了一種既清晰又不過分學術化的方式——盡量避免使用注解,以保證讀者擁有流暢的閱讀體驗。馬寶樂認為,并不需要讓讀者完全理解每個科學細節(jié);對于那些渴望深入某個特定概念或主題的讀者,可以利用手機等工具自主探索。“我認為一個好的翻譯者不必把所有的東西都解釋得清清楚楚,從語言到象征意義,從歷史背景到文本互文性。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需求;對于專業(yè)的讀者,翻譯者不應該將自己詳細的解讀強加于普通讀者。也就是說,需要找到一個中庸之道,一個平衡點。”

馬寶樂認為,《三體》不僅是對人類的戰(zhàn)爭傾向和自毀潛質的強烈批評,更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質疑。在她眼中,這部小說借由三體文明和其構建的奇異宇宙,推進了對人類存在的自我反思。角色的絕望與希望,讓讀者不禁反思,面對人類自毀文明的傾向,我們能否找到寬恕自己的理由?馬寶樂相信,雖然《三體》把讀者帶到了宇宙的邊緣,其核心卻是在探索人類自身的意義。

“科幻小說是全球性的文學現(xiàn)象,它跨越語言和文化,觸及共通的人性和普遍議題?!度w》在西方引起巨大反響,展示了中國科幻文學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實際上,中國文學并非缺乏這類優(yōu)秀作品,像劉慈欣和韓松這樣的當代作家,已經貢獻了豐富的成果。然而,許多中國作家的佳作,限于語言的界限,尚未被世界所知。”馬寶樂說。

中國文學在促進跨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視,但在葡萄牙還存在一定接受障礙。由于葡萄牙市場的局限性以及大部分讀者閱讀英文書籍的習慣,導致許多優(yōu)秀當代作家的作品未能在葡萄牙得到廣泛關注。

一個在中國成功的作品被翻譯成英文后,可能并不吸引英美讀者,而一些葡萄牙出版商會發(fā)出疑問:“這值得嗎?”他們參考英美市場后往往也會覺得不值得。而在這種時候,就需要像馬寶樂這樣的翻譯者扮演推介中國作品和作者的角色,他們不僅是語言轉換的橋梁,更是文化的使者。

據(jù)馬寶樂介紹,翻譯家丁南柏等正致力于擴大中國文學在葡萄牙的影響力。得益于他的不懈工作,余華和閻連科等中國作家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正逐漸走進葡萄牙讀者的視野。“完成學業(yè)后,我計劃在重要的翻譯項目中投入更多精力,希望能將中國知名及新興女性作家的聲音引入葡萄牙,為兩國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作出自己的貢獻。”

在馬寶樂看來,文學交流能夠跨越文化界限,連接不同背景的人們,并對抗種族主義、歧視、不平等和沖突等全球性問題。文學交流是一種深入了解并同情“他者”生活和觀點的途徑。“盡管中國和葡萄牙在地域大小、東西方位置、全球影響力、人口規(guī)模上有顯著差異,但兩國人民在對美食的熱愛、家庭價值觀的重視,以及對大自然的欣賞上卻有著共同之處。”馬寶樂說。

翻譯遠不止于語言之間的轉化,更是一種了解和接納“他者”的方式,這是技術所無法實現(xiàn)的。在兩個國家之間搭建起更多的文化溝通橋梁,被馬寶樂視為自己畢生的使命和責任。

責任編輯:李佩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