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國內

護林員李東魁:30年守護 青絲變白發(fā) 綠樹退黃沙

2024-10-15 11:23:27 來源:新華社 作者:崔師豪
大號 中號 小號
原標題:世紀光影 人物故事|青絲變白發(fā) 綠樹退黃沙

遼寧西北,阜新彰武。黃沙松林邊,一位老者在這里已巡護30多年。“雖然已經(jīng)到了可以退休的年紀,但舍不得這片林子,只要身體允許,我就一直干下去。”60歲的護林員李東魁說。

在新華社主辦的“國社之鏡·世紀光影”新聞攝影展上,一張攝于2013年8月3日的照片中,有護林員李東魁的身影。拍攝者是新華社記者燕雁,他回憶,當時李東魁在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阿爾鄉(xiāng)的林海沙丘間巡護,身穿深藍色護林員制服,馬鞍上紅色的毯子讓一人一馬在綠色的松林中格外醒目。“為了讓他融進背景中,我與另一名記者調低了相機曝光,趴在山坡下仰拍,以一些松樹枝作為前景,拍下了這張照片。”燕雁說。

2013年8月3日,護林員李東魁在遼寧阜新彰武縣阿爾鄉(xiāng)的林海沙丘間巡護。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一碗米、半碗沙,五步不認爹和媽。”在20世紀50年代,彰武縣是一個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劣的地方。農田、道路被風沙蠶食,全縣沙化面積一度占總面積的96%。“以前村子周圍全是流動沙丘,糧食畝產(chǎn)不到百斤。村民們外出,遇到風沙漫天時常常迷路。”李東魁說。

1987年,復員退伍的李東魁被分配到章古臺林場阿爾鄉(xiāng)護林點做護林員。艱難的生存環(huán)境,勸退了一批又一批的護林員。但李東魁沒有退縮。“這里是我的家鄉(xiāng),從小我就跟著父親在這片沙地上植樹造林。我有責任保護這片樟子松林不受任何侵犯。”他深知,只有守住這片綠色才能守住家園,守住祖國的綠水青山。

離群索居是護林員的日常。當時的林場不通水電,不通公路。一到冬季,山里下雪更是幾個月不見人影。為確保林地安全,李東魁每天至少用十幾個小時巡山。每天天還沒亮,他就騎上馬,背上軍用水壺和砍柴刀,沿著山路一邊啃干糧一邊巡山,等太陽出來的時候,他已走遍了整個林區(qū)。“現(xiàn)在的條件好了許多,幾年前林場還給我配了一輛拖拉機呢。”李東魁對記者說。

巡護林區(qū)不容易,在沙漠里種樹更是艱難。春天,李東魁頂著風沙,挑著水走上幾公里才能把樹苗種下;夏天,他在沙漠40攝氏度的高溫下為樹苗反復澆水,防止枯死。“每年新栽種的樹苗還沒能扎下根,就被沙塵暴連根拔起。拔起了就再種,不知道補種了多少回。”李東魁說。

“把松樹種活困難很多,要防火災、防蟲害、也要防著牧民放牧。如果不留神,幼苗被牲畜啃食了,這一整年的辛苦都白費了。”李東魁回憶,一開始來林場的時候小樹苗還沒有一人高,如今那片林子郁郁蔥蔥,大松樹足有20米高。在李東魁30多年的守護下,如今8500畝的樟子松林成為阻沙南侵的天然屏障。

青絲變白發(fā),綠樹退黃沙。今日的彰武縣,全縣林地面積達到20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從2.9%提升到31%,全年揚沙天氣從200多天降到了5天,糧食年產(chǎn)量突破22億斤。曾經(jīng)的荒漠沙海,漸成綠野田疇。

在這條與沙搏斗、根植綠色的道路上,李東魁始終前行。令他欣慰的是,自己的女兒李明明在林業(yè)學校畢業(yè)后選擇回到家鄉(xiāng),做了彰武縣阿爾鄉(xiāng)村黨支部書記,組建了“青年護林突擊隊”,接過了父輩手中治沙、用沙、護林的接力棒。“咱們應該把這種治沙精神傳承下去,讓家鄉(xiāng)山更青水更綠,就是給子孫后代造福。”李東魁說。

責任編輯:李璐璐
關鍵詞: 護林員李東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