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國內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他們,書寫“生生不息”的故事

2024-05-22 13:11:46 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
大號 中號 小號
自然生萬物,萬物皆可愛
今天(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今年聯(lián)合國公布的國際主題是“Be part of the Plan”
我國的國家主題是“生物多樣性,你我共參與”
年復一年,總有一群人默默守護生靈物種
使地球充滿絢麗生機
今天來聽聽這些“生生不息”的故事↓↓
  01
  羅杰:拯救珊瑚 守護海洋天堂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羅杰在實驗室記錄珊瑚數(shù)據
  “珊瑚礁就像海洋中的熱帶雨林,雖然它們的面積只占全球海洋面積的3%,但卻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聊起珊瑚,羅杰總有說不完的話。他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博士,從事珊瑚研究15年。
  剛進入研究所深造時,羅杰首選的研究對象是色彩斑斕又能轉換性別的小丑魚。與此同時,這些小家伙賴以生存的珊瑚礁也進入了羅杰的研究視野。
  但昆明是一個不靠海的內陸城市,而小丑魚和珊瑚生存離不開海,海水來源就成了羅杰首先要解決的難題。查閱大量資料后,他很快掌握了人工海水的調配方法,并用5年時間,摸索出一套可以自主控制海水的理化環(huán)境、生物群落類型的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不只能營造出珊瑚喜歡的海洋生態(tài),還可以精確控制變量,開展更多樣的實驗。
  隨著研究的深入,羅杰發(fā)現(xiàn),全球約1/3的珊瑚礁都面臨退化,而對此的科研和保護工作卻相當有限。“有科學家預計,到2030年前后,將有超過70%的珊瑚白化,若不采取措施,珊瑚礁將在2050年左右消失。”他知道,拯救珊瑚迫在眉睫。
  2016年,羅杰來到印度尼西亞開展珊瑚野放行動,幫助恢復珊瑚礁。羅杰在實驗室模擬不同的海洋環(huán)境,詳細了解珊瑚的習性,通過人工篩選后,將它們精準投放(俗稱“種”)到合適的修復海域,以提高成活率。“起初,我們“種”的珊瑚只有大約10%能存活,但經過幾年的反復試驗和總結,目前珊瑚的成活率已經達到80%。”羅杰自豪地說。經過幾年的反復試驗,羅杰和他的團隊已在太平洋海域,“種”活了幾千株珊瑚。
  未來,羅杰希望從遺傳進化的角度,解決珊瑚白化問題。“現(xiàn)在全球的珊瑚繁殖都基于無性,特別在人工環(huán)境下,很難做到有性繁殖,但我想試試。”同時,他也希望能夠通過他的研究保存更多珊瑚,“萬一未來海里某個珊瑚物種消失,我們這里還有種質,就有希望讓它重生。”
  02
  沈志軍:給3000多只“毛孩子”當家長
  “顯眼包”動物、出圈文創(chuàng)、管理“自由”……要說這幾年哪家動物園最火,很多人想到的答案應該會是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以下簡稱“紅山動物園”)。
  自稱“百獸之王”的沈志軍,是這兒的園長,也是3000多只野生動物的“大家長”。2008年,原本學園林專業(yè)的沈志軍被調入紅山動物園,成了當時全國最年輕的動物園園長。
  剛到紅山動物園的第一年,沈志軍還不夠了解動物及動物飼養(yǎng)工作。在每天巡山看動物時,沈志軍發(fā)現(xiàn)它們過著無聊、無奈又無助的“三無”生活。有一匹狼,被關在邊長兩米的籠子里,順時針、逆時針地來回轉圈,和他對視一眼,嚇得趕緊移開。
  沈志軍本能地想做點什么,他想打造一個不一樣的動物園:以服務動物為主,游客是來動物“家里”的客人,將公益性、物種保護、動物福利放在動物園最重要的位置上。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沈志軍帶游客游園
  順著這個“爆改”思路,紅山動物園徹底的改頭換面:2009年起,沈志軍陸續(xù)改造細尾獴館、考拉館、犀鳥館等19個場館,提升動物起居環(huán)境,讓它們從“平房”住進“帶私家花園的別墅”;2011年,取消了園內的動物表演;2014年,取消供游客投喂動物的飼料銷售項目;嘗試各種豐容手段,增加動物幸福感,展現(xiàn)動物自然行為……
  為了讓動物的生活環(huán)境更加豐富,讓它們的行為更加自然、自信和從容,紅山動物園用了很多“小心思”:例如,在澳洲動物展區(qū),紅山森林動物園把周邊一片水杉林圈進來,讓鶴駝在里面自由地散步、覓食、談戀愛。沒想到,生活在紅山動物園十多年的鶴鴕開始繁殖了,工作人員趁機設計了一個假蛋,裝上傳感器,得到了珍貴的孵化數(shù)據,為壯大這一瀕危物種立了大功。像這樣貼合自然的設計巧思在紅山動物園還應用了很多。
  “當看到瀕危野生動物族群不斷壯大會有一種自豪感,再瀕危弱小的種群也有權在這個星球上生存下去。”沈志軍說,除了物種保護外,紅山動物園還是野生動物救助的“前線基地”,每年約有1000只動物被送到這里,有300—400只經過救助恢復健康,成功放歸野外。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紅山動物園的大象在享受“修腳”服務
  作為“毛孩子”的“老父親”沈志軍說,自己的夢想就是在動物園構建動物們理想的家,同時支持和參與野外保護,讓更多野生動物健康地生活在野外棲息地,讓動物園物種保護技術和基因多樣性可以反哺野外。
  03
  胡永紅:搶救瀕危植物 打造物種的“諾亞方舟”
  城市植物園對一座城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有著重要作用。20年來,上海辰山植物園執(zhí)行園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胡永紅和同事們一起,搶救瀕危植物、優(yōu)化城市樹種,在為城市提供更好生活空間的同時,也助力植物園更好守護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胡永紅
  “過去4億年間,每27年才有一種植物滅絕;而現(xiàn)在,每天都有一種植物從地球上消失。”胡永紅說,城市建植物園,除了向公眾普及植物知識,更重要的功能是打造物種的“諾亞方舟”,使在自然界已瀕危的植物能夠恢復元氣,最終重返自然,為繁華都市保留一份屬于泥土的記憶。
  上海辰山植物園打造物種“諾亞方舟”的第一個目標就選擇了華東地區(qū)的極端瀕危植物——在普陀山三大寺之一的慧濟寺旁,一棵孤獨的大樹從上世紀70年代起就成了這個星球上的“獨苗”,由于被大量用作薪柴,且種子萌發(fā)率極低,這種學名叫做“普陀鵝耳櫪”的樺木科植物瀕臨滅絕。
  2006年,辰山植物園的科研人員從普陀山采回了幾十粒普陀鵝耳櫪的種子,聯(lián)合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tài)研究所的專家,開展繁殖生物學科研攻關。胡永紅和同事們把種子泡在水里,對于其中有可能會發(fā)芽的,采用組織培養(yǎng)的方式一遍遍實驗。經過5年鉆研,終于將發(fā)芽率提高至67%,并由此繁殖了近千株小苗。這樣的故事,胡永紅還可以講很多……
  “我們要為城市的未來而思考,而不是簡單為城市種幾棵樹。”對胡永紅來講,植物園是詮釋生命價值的熱土,如何通過植物研究和可持續(xù)利用,讓植物園成為有效改善人居環(huán)境、滿足人們對幸福生活需求的媒介和平臺,是他一直孜孜追求的目標。
  來源:綜合新華每日電訊、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等。
責任編輯:高瑋怡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