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4屆畢業(yè)生去向的塵埃落定,不少高等院校下屬的學院公布了“升學光榮榜”。榜上公開該學院學生姓名及其升學院校,引發(fā)學生、家長的關注。然而,高校設立“考研光榮榜”的做法,也讓人頗有微詞。
考試“放榜”自科舉以來就成為了我國的傳統(tǒng),古代用放榜來公布科舉考試被錄取者的名單。在高考恢復后,不少高中模仿此慣例公布升入名?;蛘吒叻謱W生的姓名與成績。到現(xiàn)在,高等院校也出現(xiàn)了此類行為,公布前往名校讀研的學生。
但應注意的是,大學不同于高中,考研更不同于科舉。大學階段是一個人從學校的“象牙塔”走向社會的過渡階段,大學是為社會培養(yǎng)各行各業(yè)的人才的地方??佳胁⒎鞘呛饬繉W生成功的唯一標準,讀研也不是學生的唯一出路。尤其是在考研日益內卷的現(xiàn)在,將考研成功的學生列上光榮榜,容易給其他學生傳遞一種錯誤的信號,似乎只有考研才是唯一值得追求的道路,從而忽視了多元化發(fā)展的可能性。
同時,還應警惕大學宣傳“升學光榮榜”背后的學歷崇拜與唯成績論。傳播內容背后反映的是傳播者的價值觀,校園媒體更需謹慎。由高等院校下屬學院放出的榜單中,密密麻麻的是學生的姓名與錄取院校。并且錄取院校多是在我國排名靠前的名校,這樣的內容可能加劇學生與家長的學歷崇拜。
高校“升學光榮榜”體現(xiàn)部分院校讀研至上的單一就業(yè)指導思想。大學生畢業(yè)不止升學一條路,可以創(chuàng)業(yè),可以進入職場,可卻不見學院宣傳。為什么學院媒體只宣傳升入名校的學生呢?不可否認的是“升入名校”是最直觀、最容易評判的“成功”,可學校如果平等地對待每一條出路,為何不宣傳更多的畢業(yè)生去向?學校是否在不知不覺中宣傳著優(yōu)績主義的價值觀,又是否在用單一的評價體系衡量每一個鮮活的個體?
從傳播效果來看,學校傳播這樣的內容背后,究竟帶給學生的是榜樣的激勵,還是讀研的壓力?向社會傳達的究竟是積極向上的力量,還是“學歷焦慮”?這樣下去會不會在潛移默化中鼓動著更多學生加入考研的內卷?高校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過分宣揚“考研光榮榜”,對于那些尚未確定未來方向或者考研失利的學生來說,無疑會增加他們的心理壓力,讓他們感到自己不夠優(yōu)秀或者落后于他人。這種焦慮情緒不僅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也可能影響他們對未來的信心和決策。
高校需要明確自身擔負的責任,不應推卸指導學生進入社會的責任。這需要院校樹立多元就業(yè)觀,花更多的精力培養(yǎng)學生進入社會所需要的各項能力,而非單一的學習課本知識的能力。應該尊重每一位學生的選擇,鼓勵他們在各自選擇的道路上努力拼搏,而不是用單一的標準來衡量他們的成就。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高校設“考研光榮榜”之歪風當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