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招生老師”破格錄取網(wǎng)紅“郭有才”?據(jù)記者向北大黨委宣傳部了解,經(jīng)核查,“于一凡”不是該校教職工,更非“招生老師”,北大沒有聯(lián)系過“郭有才”。
一條徹頭徹尾的謠言,又讓涉事高校收獲了一波“著名大學急功近利”“想蹭一把網(wǎng)紅流量”等質疑,著實奇葩又無奈。知名高校的風吹草動,往往牽動社會的敏感神經(jīng)。“自帶光環(huán)”于是“樹大招風”,一眾高校簡直成了被抹黑中傷的常客。尤其是結合熱點新聞添油加醋,在敏感點上大做文章,儼然成了某些人賺取流量的固定套路。什么“電詐頭目被某校錄取”,什么網(wǎng)紅學者被某校開除……情節(jié)離奇、結論狗血,像狗皮膏藥般“清了一茬又長一茬”的謠言,對于學校聲譽是很大傷害,也讓網(wǎng)絡空間烏煙瘴氣。
涉高校謠言何以頻出?很大原因在于,造假成本與責任之間的巨大“剪刀差”。隨著技術手段加持,即便“沒影兒的事”,通過“斷章取義”“偷換概念”,或者“無中生有”“夸大其詞”,便能分分鐘生成有圖有視頻的謠言;加之平臺審核機制往往疏于事前預防,發(fā)布與傳播門檻過低,待到發(fā)現(xiàn)處理時,往往謠言已大肆流布。此后,平臺即使追責,也是賬號禁言或被封,打擊力度相當有限。至于涉事高校,往往是一紙公開聲明澄清,或者干脆置之不理,鮮少對謠言較真追責,客觀上讓某些造假者更加肆無忌憚。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輿論場很少風平浪靜。對于這樣那樣的聲音,諱莫如深大可不必,清者自清也已成為一門需認真研究的功課。某種程度上,在人人都有麥克風、攝像頭和編輯器的年代,像高校這樣的機構,很容易被碰瓷。建立起維權意識,對于影響惡劣的典型事件多多較真追責,方能對造謠者形成震懾。而更重要的,則是平臺守土有責、守土盡責。既提供了發(fā)布與傳播渠道,享受著流量之利,那便理當對“一畝三分地”的清朗干凈負起責任。對于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謠言類別,建立起事前審核機制,以堵住謠言發(fā)布的出口,“治早治小”、防患未然。
社會學家曾提出一個謠言公式:謠言=重要性×模糊性/批判能力。同等條件下,公眾批判能力越強,越能識別假象,則謠言也會失去傳播力。在互聯(lián)網(wǎng)中沖浪沉浮,公眾理當主動提升“網(wǎng)商”,一事當前,不妨追問幾句,這消息可靠嗎?事實完整嗎?分析客觀嗎?告別情緒和觀點先行,杜絕“聽風就是雨”,當網(wǎng)絡空間更加清朗,受益的也會是所有人。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