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曾少年》中,經(jīng)過汶川大地震的生死考驗,秦川(張一山飾)在暗戀發(fā)小兒謝喬(關曉彤飾)多年后終于勇敢表白;王瑩(姜珮瑤飾)和何筱舟(葉筱瑋飾)意外遭遇車禍,楊澄(范丞丞飾)一改過去作風貼心照顧王瑩,但肖千喜(毛曉慧飾)卻在工作和男友間選擇了前者……曾經(jīng)從少年時代一起長大的朋友們,在時代變化與命運輾轉中,終究還是踏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為何“普通”反而能引起觀眾共鳴?
該劇導演王雷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無論是和時代大事件緊密結合的劇情,令80后懷舊十足的場景,還是演員最樸實的表演方式,都是希望讓這部劇盡可能往真實生活里走。沒有電視劇范兒,反而更顯真實和真誠。“劇中普通人的命運、價值觀所體現(xiàn)的,其實還是我們共同走過的那個時代。那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代。就像這個片名,特別是《曾少年》的‘曾’字,是富含哲學意味的——這部劇是拍給正少年的年輕人看的,也是拍給已經(jīng)不年輕但曾經(jīng)少年的人們看的。”
所有人物、情感都有真實原型
力爭沒有電視劇范兒,更顯真實和真誠
不談其原著小說的影響力,《曾少年》仍是一部很多導演都難以拒絕的劇本。
該劇以謝喬、秦川、秦茜、何筱舟等一群在北京胡同里長大的80后為主線,講述了他們從小學、中學一起走過最美好的青春年華,而在步入大學、走入社會后,各自有了新的朋友圈子和不同的人生道路,但彼此的心還是像少年時期一樣。他們努力把握時代機遇,為事業(yè)和情感不斷努力奮斗……
據(jù)悉,原著作者九夜茴花了近十年打磨《曾少年》的小說和劇本,其中每一個人物都有生活原型;其故事底色、事件、情感乃至人物心理活動,也都是真實存在的——這也是王雷認為《曾少年》最好的地方:表象上具有很多戲劇沖突和偶然性,但沒有明顯“人為編造”的痕跡,反而其時代、人物、生活,都是從真實中走出來的。
拍攝時,王雷和導演團隊也想盡辦法,希望所有細節(jié)不脫離生活本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不刻意做戲劇效果;甚至,導演團隊還曾和出品方共同考慮放棄傳統(tǒng)戲劇包裝概念,用紀錄片的方式拍攝。“當時我們面臨最大的問題是,怎么平衡故事的現(xiàn)實和唯美?作為一部青春劇,我們可以拍得很唯美。但太唯美了就失真了。反過來說,我們也可以拍得更殘酷,但又缺失了青春的美好……所以每一場戲,每一個節(jié)奏、反轉,我們都在不斷思考和取舍真實和唯美之間的關系。”
從真實層面來看,《曾少年》展現(xiàn)了不少重大歷史事件,例如“9·11”“抗擊非典”“金融海嘯”“汶川大地震”等。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在影視劇中并不少見。但相較其他作品要么直接敘述事件發(fā)生,要么把事件僅作為遠觀的時代背景,《曾少年》卻讓這些重大歷史事件成為戲劇結構支點,成為人物成長經(jīng)歷中的重要事件。例如,2003年非典時期,謝喬、楊澄等人親歷了封校、口罩難求、喝板藍根等情況。謝喬意外體溫上升讓她誤以為自己也感染了非典,卻令她和秦川的感情得到進一步發(fā)展。例如,2008年謝喬在四川陪同采風遭遇了汶川地震。歷經(jīng)生死考驗后,秦川終于鼓起勇氣和謝喬告白,兩人也在當?shù)刈鳛橹驹刚邊⑴c了災區(qū)救援。
“這個戲我們想直接表現(xiàn),這些重大歷史事件對當時的每一個普通人到底有什么影響?實際上是把時代和人結合起來看了。”王雷說。
同時,《曾少年》也是一部立足北京的故事。為了讓北京味道更真實且濃重,《曾少年》找遍了所有北京籍貫的,或者在北京生活過一段時間的演員。無論是主演張一山、關曉彤、李溪芮、姜珮瑤、徐紹瑛、張藝文,還是劇中飾演秦川爸爸的海一天,飾演謝喬爸爸媽媽的毛樂、趙子琪等演員,都是地道的北京人。“我們只選對的演員,而不是選所謂貴的或者知名度更高的演員?!对倌辍返墓适掳l(fā)生在北京,當演員的人生經(jīng)歷多多少少跟北京有關,劇中的生活他們都不需要去理解,觀眾也一眼就覺得真實、舒服。”王雷表示。
但在強調真實的同時,王雷也希望《曾少年》的攝影和美術風格可以傳遞給觀眾美好的感覺,不要太傷痛。因此,無論是一輝去世,還是秦家和王家先后沒落,劇中都沒有過度鋪陳講述,或渲染悲傷的音樂,“因為我們的生活中會遇到很多不開心的事,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生就是一場遲早會走向死亡的悲劇。但你不能因此一直活在害怕、恐懼甚至悲傷當中。你還是需要盡可能地去笑。所以我們在音樂、美術方面,還是盡量把積極美好和現(xiàn)實殘酷結合在一起,想傳達出那些挫折、反轉,實際上放在整個人生當中什么都不算,讓這部劇不只是一個表面化的故事。”
沒有高光和金手指
秦川謝喬就是那個時代最普通的小人物
《曾少年》的真實同樣源于人物的“普通”。
張一山飾演的秦川是北京土生土長的胡同小爺。在觀眾看來,他為人仗義,做事誠實,尤其在感情方面極為專一,由始至終只喜歡謝喬且愿意為她付出一切。但在王雷看來,秦川也有缺點,比如不愛念書,胸無大志,性格也不夠坦蕩,喜歡一個女孩子那么長時間都沒勇氣表白。包括關曉彤飾演的謝喬,在時代洪流中也并非所謂典型人物,沒有明顯特長,除了學習成績比秦川好一點;大學畢業(yè)后去出版社做了一份穩(wěn)定工作,沒想過踩在什么時代風口,也沒有崇高的奮斗目標。
“但這就是正常的普通人。我們在秦川、謝喬的塑造上,就是往普通老百姓上去走的。”在王雷看來,記錄一個時代,并不一定非要描寫英雄或楷模,反而老百姓的個體命運或許更具時代代表性。
當然,劇中也描寫了楊澄、王瑩這樣相對家境優(yōu)渥,起跑線就成為別人終點線的一類人。在王雷看來,他們同樣是真實存在于那個時代的,他們的故事具有更強烈的現(xiàn)實批判性。因此當觀眾以“渣男”來標簽楊澄,王雷認為這個理解似乎狹窄了,“在這部劇中我們不應當用某一個符號概括一個人或者一群人,而忘記他所處的那個時代。”
但無論是塑造秦川、謝喬還是楊澄、王瑩,王雷對所有演員的要求都是“真實、樸實,不要演”,就像在真實生活一樣。高考考上了,你會有什么反應,那就做什么反應;菜燒煳了、和發(fā)小斗嘴,你生活中會說什么,就說什么;甚至,家里有人去世,你處于不同年齡、不同階層、和逝者不同的關系,生活中的你都應當有不一樣的反應,而不是為了“炫技”去千篇一律的大吼大叫或者稀里嘩啦地哭。
“這部戲在一定程度上對從業(yè)人員是一種顛覆。”王雷坦言,過去大家都習慣一到重場戲,各部門就把“吃奶的勁兒”使出來,但實際上往往做得太滿,會顯得表演痕跡太重。而這次在拍攝《曾少年》所謂重場戲或高潮戲上,王雷希望從拍攝方法到演員表演,都更合適、更克制,怎么真實怎么來,不要讓觀眾感到油膩,“因為生活中我們面對大起大落,瞬間的反應也不會那么快;在時代的作用力之下,每個人也都是很微小和無力的。所以我們也沒必要把普通人的生活拍得多么轟轟烈烈。甚至更多的,我們不希望這是一個戲,而是一段生活記錄,這是最高標準。”
——導演談演員——
張一山:他就是最好的秦川
在這部劇選角的階段,我們就堅信張一山是最好的秦川。
首先他是北京人,和秦川一樣是在北京胡同里長大的。即便同為北京人,但出生在南城、大院兒、城郊還是胡同,(感覺上)還是有區(qū)別的。其次,我們也看到了張一山在其他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優(yōu)秀演技。他是童星出道,有豐富的表演經(jīng)驗,同時這部戲需要他表現(xiàn)的東西也是他身上具備的,但過去沒有在其他項目里表現(xiàn)過的。我們覺得,秦川可以區(qū)別于張一山以往飾演過的其他角色,這也是有價值的部分。
張一山和秦川一樣是在北京胡同里長大的。 圖片來自官方微博
一山特別仗義、爺們兒,很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不會覺得我是明星就應該凌駕于導演之上。在片場,他總會有很多“招兒”。他總說,“我能這么演,我也能這么演,導演你們覺得我應該怎么演?”他還給我們出考題(笑)。我們還挺開心的。那當我們說覺得應該是這樣,他也很爽快:“好勒!那咱們就這么演。”
我印象最深的是汶川地震時秦川和謝喬表白的那一場戲。秦川從北京輾轉到四川,在廢墟中從軍卡里跳下來去找謝喬,跟謝喬真正的表白了一下。秦川從小時候就暗戀謝喬,一直默默的陪伴,直到長大后都沒攤牌。如果加上《曾少年之小時候》的話,這兩個角色相當于陰差陽錯了40多集的戲份。那這場戲是他們的人生轉折,徹底釋放的一次表白。一山表現(xiàn)得特別好,特別男人。
關曉彤:輸出穩(wěn)定,不用讓人操心
這個戲在沒定導演團隊之前,就初步定了曉彤演謝喬。曉彤是九夜茴的書粉。九夜茴所有的小說她都看過,她也很喜歡謝喬這個角色,同時她在北京籍的女演員里也是屈指可數(shù)的。實際上,曉彤的性格跟謝喬也很像,平時不聲張,不愛出挑,很單純。然后她其實也挺“膽小”的。這種“膽小”是害怕給人添麻煩,所以她特別像謝喬。
關曉彤很喜歡謝喬這個角色。 圖片來自官方微博
表演上曉彤真的不需要我們操太多心。她把什么東西都想得很明白,表演也很細膩、很準確。在現(xiàn)場可能我們采取的拍攝方案跟她想象的或者跟她前一天晚上設計的人物不一樣,但她的接受程度和適應能力都很強。換句話說,她心里邊很清楚自己要什么,有很多“武器”去解決各種各樣的臨場問題。按理說,謝喬作為女一號,我們應該照顧她比較多,但實際上我們在曉彤身上操的心真的不多。她很讓人放心,而且每次輸出都特別穩(wěn)定。從演女大學生的青澀到大喜大悲的戲,她都很穩(wěn)定。
范丞丞:一開始不能理解楊澄,但他是很聰明的演員
楊澄是一個非常難演的角色,因為他太現(xiàn)實了,有現(xiàn)實的批判主義在他身上??赡茉谖覀兊纳罾锵駰畛芜@樣的人比比皆是,體現(xiàn)在戲中,他可能真的會被罵。但或許是丞丞酷酷的外形會影響到大家,感覺楊澄這個角色也變得更隨和了一些。
楊澄是一個非常難演的角色。 圖片來自官方微博
生活中的丞丞本人也很簡單,很單純,而且他的年齡相對較小,閱歷的成熟度和楊澄也不太一樣。楊澄雖然也年輕,但他很有城府,很社會。所以一開始丞丞并不太能理解這個角色。在表演過程中,他會不斷和我們探討,覺得這個是不是不對?這樣不太好吧?但當我們提出一些人物概念和創(chuàng)作方向,比如堅持讓他把這個人物演得更成熟一些,可能什么事情都見過,更離譜的事情都見過的感覺。在這個過程中丞丞就會不斷思考,最后從一開始的不理解,到吸收了大家的意見后很努力去感受這個人物。這個過程我們并沒有等待太久,丞丞確實在中間做了很多努力。這一點上來說,他是個特別聰明、有智慧的演員。
——導演回應——
新京報:為什么《曾少年》要分為《曾少年之小時候》和《曾少年》上下兩部?
王雷:九夜茴老師在寫劇本時就分成兩部了,創(chuàng)意特別有意思,而且有獨特性。但在實施過程中確實遇到一定困難。因為市場并不看好《曾少年之小時候》。無論是演員的知名度,包括我們導演團隊的知名度,市場吸引力都不夠。我們完全要靠作品本身的含金量去打動觀眾。但如果把小時候的戲份也放到《曾少年》里,前幾集關曉彤和張一山不出現(xiàn),可能很多不了解故事的觀眾就直接棄劇了。所以最后我們還是決定分兩部拍攝。無論對于九夜茴老師還是我們作為導演,《曾少年之小時候》確實是整個《曾少年》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保證了這個時代的完整性。
新京報:劇中謝喬、秦川,以及王瑩、楊澄這樣的發(fā)小兒感情是真實存在的嗎?你如何看待觀眾討論謝喬和秦川之間一開始就少了朋友的“邊界感”?
王雷:這種發(fā)小兒感情是真實存在的,特別是在北京胡同里長大的孩子。那對于北京女孩來說,很多人的性格就是大大咧咧的,跟發(fā)小兒或者跟哥們兒在一起,在正常接觸的層面上很多時候其實不把自己當女孩。哥們兒要是沒錢了,我就想各種辦法幫你搞。但是她干這個的目的還真不一定是我喜歡你,或者你長得很帥,就是覺得我們是哥們兒、發(fā)小兒,我們一起長大,這都是正常的。
新京報:為什么劇中有許多《家有兒女》的彩蛋?
王雷:首先是好玩,其次也是對兩個時代的某種聯(lián)系對照。但劇里大家一起看電視里播《家有兒女》時,一山提到劉星,曉彤唱主題曲這種都是現(xiàn)加的。
還有一個彩蛋可以和大家透露,最后有一場戲,謝喬去談《曾少年》電影投資的時候說:誰來演《曾少年》主角?然后說關曉彤,關曉彤太高了吧?合適嗎?這些有趣的臺詞都是九夜茴老師劇本里有的。那場戲很好玩。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