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01年,51歲的孔子被任命為中都宰,這是孔子第一次出仕做官。中都是當時魯國西部邊陲重鎮(zhèn),位于今天的濟寧市汶上縣,“宰”為當時的官職。中都宰,就是中都的最高行政長官。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是說孔子一年便將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條,成為天下諸侯國學(xué)習(xí)的榜樣,并因此獲得重用,僅一年便實現(xiàn)“善治”,并打造了傳世樣板,這體現(xiàn)出孔子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治理能力。那么,孔子是如何在短時間內(nèi)取得卓越政績的呢?他主政中都的為政理念和治理措施,對于我們新時代的黨員干部提高基層社會治理能力,鍛造忠誠干凈擔當?shù)恼纹犯窬哂心男┙梃b意義呢?總體概括起來為四個方面: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志于道,是孔子為政的“定盤星”??鬃拥恼伪ж撌且蕴煜聻榧喝危驹跐腊舶???鬃诱f:“朝聞道,夕死可矣。”一句話道出了其堅定的政治信仰。在孔子看來,聞道的意義在于實踐而非空談,故而提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施政主張。治理中都時,孔子推行“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的施政方略,讓老人得到贍養(yǎng),讓幼兒有所依靠,讓不同的勞動力參與不同的社會事務(wù)。老幼婦孺全都顧及,農(nóng)牧工商均有側(cè)重,這便是他有志于“道”而踐行于“道”的彰顯。
據(jù)于德,是孔子為政的“壓艙石”。“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在孔子看來,為政先要正身,自身政治品行夠硬,公眾才能信服,施政才有效力??鬃又髡卸紩r,身居陋巷、粗茶淡飲,率先垂范、身體力行,做人進退有矩,做事公允有度,做官清廉有節(jié),常和百姓同勞作、共冷暖,這才有了離任留靴的德政佳話。
依于仁,是孔子為政的“風(fēng)向標”??鬃诱J為,“民之于仁也,基于水火。”孔子親民、尊民、愛民,在他的眼中,人民對仁政的需要,比對水火的需要還迫切。面對流民失所、食不果腹、百業(yè)凋敝、市場混亂等問題,他創(chuàng)造性提出了庶民、富民、教民三步走的治理方略,庶民就是擴增人口,安定百姓;富民就是循時勞作,發(fā)展生產(chǎn);教民就是興辦講堂,施行教化。三步走指向明確、互為表里,產(chǎn)生了奇妙的“化學(xué)反應(yīng)”。當時中都大街有個販羊戶叫沈猶氏,她在羊草料中摻拌鹽水,以此增重賺取不義之財??鬃恿私庠?,拿證據(jù)、擺事實、講道理,對其進行了懲治和教育。所謂“法必契其綱,繩先理其亂,求治毋太速,防微勿滋蔓”,孔子先定法規(guī)、再治亂源、后立典型、警醒勿犯,在民生“熱點”上施以妙手,既整飭了市場,又聚攏了民心,還彰顯了公平正義。打假促安產(chǎn)生了異乎尋常的政治效果,民眾一傳十十傳百,孔門仁義便在這神奇的口碑中矗立了起來。
游于藝,是孔子為政的“作用力”??鬃犹貏e擅長“打團戰(zhàn)”,他選才任能、因人而用,組建了一個強有力的“領(lǐng)導(dǎo)班子”。子路英勇魁梧、俠肝義膽,便安排他捍衛(wèi)律法、維護治安;冉耕勤勉肯干、踏實有為,便安排他處理政務(wù)、辦理民訴;公西華知人明禮、謙和有度,便安排他對外交流、洽談會商……因能選才、因才用人,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激發(fā)了弟子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積極性,孔門為政的整體實力得以放大,各項工作處理起來便游刃有余。
孔子治理中都的為政實踐,是儒家治國理政思想第一次登上政治舞臺,兩千年來提醒、啟迪著后世為政者,成為當政者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內(nèi)生動力。在新時代的今天,儒家思想依然是我們汲取治國理政智慧的豐厚資源,值得我們不斷去挖掘,使其轉(zhuǎn)化為民族復(fù)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