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漫《灌籃高手》電影版一上映后,就引起了網(wǎng)上的廣泛討論。不少80后、90后將其稱之為“熱血”“青春”,甚至連《灌籃高手》的周邊都被“買爆”。其實,這種現(xiàn)象并不是只會在當下發(fā)生,古人在球場上,也曾揮灑著他們的熱血青春。
章懷太子墓《馬球圖》壁畫(局部)
拋球的打法與籃球十分相似
說起籃球,它并不是一個古老的球類運動,它起源于美國,一直到1895年才傳入中國。據(jù)載,籃球是由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從當?shù)厍嗄暾胰尤胩铱鸬幕顒有杂螒蛑械玫降膯l(fā)。即在一塊場地的兩端設(shè)置兩個竹制桃筐,展開投籃比賽,這便是籃球運動的雛形,后來奈史密斯又將在室外開展的籃球游戲移到了室內(nèi)。
如此聽來,好像籃球跟古代的中國沒有什么關(guān)系?當然不是,因為自唐代起至清代,古人流行著一種叫拋球的運動,玩法與籃球十分相似。拋球是一種以手觸球并把球投擲出去的運動,可拋遠、拋高或是拋向指定目標,一人、雙人或數(shù)人都能玩得起來。
現(xiàn)代人在看《灌籃高手》時,除了為男主角櫻木花道或流川楓感到癡迷以外,女主角赤木晴子在籃球場上的表現(xiàn)也讓人眼前一亮。假如古人在現(xiàn)場,他們肯定會得意地說道:“哎喲,你們還不如先看看我們古代女子在球場上的風姿!”是的,拋球在古代尤受女性的歡迎。
當上巳、清明、寒食等節(jié)日到來的時候,常年養(yǎng)在深閨的女子就不必悶在家里,而是可以走出去,在春色熙和的園林中打一場拋球,揮灑一下屬于她們的青春。對此,古人在詩詞中多有記敘。如韋應(yīng)物《寒食》云:“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彩繩拂花去,輕球度閣來。”柳永在《拋球樂》一詞中也描述了一群“麗質(zhì)盈盈、巧笑嬉嬉”的古代女子“爭簇秋千架,戲彩球羅綬”的歡快情景。
一個球類運動如果沒有點競技性,似乎總是缺了點什么。拋球也是如此,古人同樣會拿它用來打比賽。第一個拋球比賽的故事發(fā)生在唐代,聽起來有點“缺德”。據(jù)《資治通鑒》載,公元710年,皇帝帶著后妃們?nèi)ダ鎴@球場觀看比賽,“命文武三品以上拋球及分朋拔河”,而參加比賽的大臣大多年老體邁。一番比賽后,韋巨源、唐休璟等老臣摔坐在地上,久久不能起身,而不遠處卻傳來了皇帝后妃們的大笑聲。雖然這個比賽的初衷是為了看老臣出丑,有點奇葩,但也能看出其中的拋球比賽具有一定的難度,否則皇帝就不會用這個比賽來戲弄老臣。
除了唐代以外,南宋周密在《乾淳起居注》中也曾提及孝宗與太子觀看拋球比賽。而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也對拋球運動甚是喜愛,他與群臣《元宵聯(lián)句》一詩中還提到了宮中拋球比賽的一個小細節(jié),詩中將元宵比作“歡喜園中果”,稱“拋球設(shè)利呈”??梢姡羰窃诋敃r宮中拋球比賽中勝出者,可以獲得一定的彩頭。
當然,拋球運動不止是宮廷運動,也并非是中原地區(qū)獨有。元代人周達觀在《真臘風土記》中記載真臘國(今柬埔寨)的時序風俗中載:“每一月必有一事,如四月則拋球,九月則壓獵。”
拋球不僅流傳范圍廣,流傳時代也是相當久遠,只是后來更多地發(fā)展為樂舞,否則古人早就把籃球玩出個花來了。
宋代齊云社,凝聚力不輸湘北籃球隊
《灌籃高手》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除了觀眾對籃球本身的喜愛以外,劇中湘北籃球隊為了稱霸全國,隊員們從互相看不慣的同學(xué)變成了并肩球場的戰(zhàn)友,那股凝聚力也讓觀眾為之振奮。其實古代也有球隊,甚至還有類似球類運動的協(xié)會,古人在球場上揮灑熱血青春的同時,隊員們之間也會產(chǎn)生深厚的感情。
這還得從北宋年間最流行的球類運動“蹴鞠”說起。蹴鞠,是指古人以腳蹴、蹋、踢皮球的運動,類似今天的足球運動。蹴鞠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先秦時期就已流行,古人甚至將蹴鞠作為軍事訓(xùn)練,但一直到了北宋年間,蹴鞠才算迎來了它真正的黃金發(fā)展期。
據(jù)史料文獻記載,宋代人熱衷于蹴鞠運動,于是北宋首都汴梁城的蹴鞠愛好者們成立了“齊云社”,又叫“圓社”。“齊云”是會社的正式名稱,意思就是蹴鞠能踢高,上與云齊,同時又表示預(yù)祝蹴鞠的人前途青云直上,高與云齊。而“圓社”是親切的叫法,是自己人的稱呼,因為蹴鞠的球是圓的,那么蹴鞠愛好者之間的相處以及對外處理人際關(guān)系時都要像這個圓球一樣,面面俱到,“因圓情而識之”。不過,加入齊云社也是有門檻的,必須是蹴鞠的佼佼者,所以齊云社在當時可謂是風靡全國。宋代《蹴鞠譜》中說道:“天下稱圓社,人間最美稱”,“不入圓社會,到老不風流”。
齊云社既是協(xié)會,又是球隊,除了負責維護蹴鞠球員的利益外,還擔負著提高競技水平以及舉辦比賽、宣傳推廣的責任。隨著古人對蹴鞠的熱愛不斷升溫,后在全國各地都成立了齊云社分社。每年各地的齊云社都要舉辦大型的蹴鞠比賽,它們會在比賽前發(fā)布球訊,征集球員,并且根據(jù)行情酌情收取報名費。
大概每一個分社都跟《灌籃高手》中的湘北籃球隊一樣,有著稱霸全國賽的夢想。在比賽前,每個球隊的隊員都會努力訓(xùn)練,彼此磨合。在全國各地的齊云分社中,成為南宋都城的杭州齊云社曾稱霸全國賽,十戰(zhàn)九贏。除了擁有西湖邊大片綠地作為主場環(huán)境這個先天優(yōu)勢外,杭州齊云社能稱霸全國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隊員們的凝聚力,絕對不輸湘北籃球隊。
據(jù)載,每場比賽開始前,雙方球員都會互相作揖行禮,在比賽結(jié)束后,他們還要相互告別。這倒不只是比賽時的儀式感,就算是在日常訓(xùn)練結(jié)束后,隊員們也會脫下衣服帽子,并將其擺成一個圓盤狀,表示對隊友以及圓社的友好。即使是端王趙佶,也就是后來成為藝術(shù)家皇帝的宋徽宗,身為齊云社社員期間,也得遵守齊云社的規(guī)則。
有意思的是,當時齊云社不僅有男子蹴鞠隊,還有女子蹴鞠隊,這幾乎是世界上最早的女子球隊。宋代女性在球場上也釋放著本該屬于她們的青春活力,苦練球藝,多次在蹴鞠大賽上展現(xiàn)風采。南宋詩人汪元量曾贊道:“舞佘艷玉錦纏頭,又著紅靴踢繡球。”
在一場比賽中,球員們的球藝固然重要,但球隊的凝聚力卻是比賽場上不可缺少的一道光芒,或者說它是球賽中隱藏著的力量。這個道理,一千多年前在球場上拼搏的古人就明白了。
古代也有全能型選手與天才型選手
雖說一場球賽離不開任何一個球員的努力,但總有幾個球員格外引人注意?!豆嗷@高手》中,啦啦隊口號“流川楓,我愛你”,即使過去很多年,都會讓人記憶猶新,但真正讓人難以忘記的,就有流川楓的酷炫球技。作為一個全能型選手,流川楓無論是進攻防守,還是投射彈跳,表現(xiàn)都非常突出。
事實上,唐代也出過這么一個人才,他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唐玄宗李隆基。他曾經(jīng)在一場比賽中,收獲了無數(shù)崇拜,還給大唐挽回了面子。不過那是一場馬球賽,相較拋球與蹴鞠來說,馬球更為激烈,它是一種騎在馬背上,揮桿打球的運動。
李隆基打比賽那年是景龍三年(公元709年),金城公主即將遠嫁吐蕃,吐蕃為了迎接來自大唐的公主,派遣了龐大的使團去長安迎親。臨行前,這些遣唐使小心翼翼地跟唐中宗提出:“我們在臨走前,可以跟你們打一場馬球比賽么?”唐中宗欣然答應(yīng),心想:“這不是小事么?我們大唐的打馬球技術(shù),分分鐘教你做人!”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尷尬。在比賽當天,唐中宗帶著必勝的心親自到場參觀比賽,結(jié)果在最初的幾個回合里,吐蕃使團隊一次又一次勝出,而唐代宮廷隊一次都沒有贏,唐中宗心想:“這下丟人丟大了!”好在,他對自己的兒子們還有點信心,于是當場下詔,命時為臨淄王的李隆基、嗣虢王李邕、駙馬都尉楊慎交、武崇訓(xùn)四人上場,向有十名隊員的吐蕃隊進行反攻。在經(jīng)過激烈角逐后,唐代宮廷隊反敗為勝,李隆基表現(xiàn)最為突出,被評為了“最佳球員”。假如那時有啦啦隊,大概連唐中宗也得喊:“李隆基,我愛你!”
除了流川楓以外,主力隊員櫻木花道的口頭禪“我是天才”也讓人印象深刻。作為一個天才型選手(自稱),其驚人的身體素質(zhì)以及籃板球能力常讓在場的人為之贊嘆。這一點,唐代的新科進士劉覃倒是跟櫻木花道很像。據(jù)《唐摭言》記載,在乾符四年(877年),新科進士決定不約飯,改約球,于是在月燈閣舉辦“鞠會”,所有的進士都竭盡所能,想在球場上大顯身手,以展現(xiàn)自己的御馬之術(shù),畢竟“文武雙全”聽起來比較高大上。
在這個時候,總會有一些狂妄的軍將來“砸場子”,想讓這幫新科進士們長點“見識”。劉覃考中進士那年,只有十六歲,少年得志,于是他站出來決定跟狂妄的軍將們打場比賽。那些軍將們認為劉覃不過是一介書生,壓根沒把他放在眼里,誰知劉覃居然是個天才型選手。只見劉覃騎在馬背上,“馳驟擊拂,風驅(qū)雷逝”,他的球技非常高超,動作也十分精妙,騎馬奔騰時,如風一樣急速,一桿球打過去,又如雷一樣精準震撼。半場比賽下來,那些軍將們就感覺顏面掃地,自愧不如。當時現(xiàn)場先是一片沉默,大家都被劉覃帥呆了,隨即就一片歡騰。
這個故事傳出去后,民間打馬球的氣氛就更加熱烈了,畢竟誰還沒有一個天才球星夢!看來無論是現(xiàn)代人,還是古人,只要球打得夠好夠帥,就會收獲無數(shù)球迷。
駿馬、球杖、玉馬鞍……古人也愛買球類周邊
至于《灌籃高手》的周邊被“買爆”這件事,古代也曾發(fā)生過,甚至球類運動的爆火拉動了地方經(jīng)濟。如唐代因打馬球而流行起了“風回電擊”的駿馬、做工要求苛刻的專用球杖、玉馬鞍等裝備也隨之流行了起來。
章懷太子墓中的那幅《馬球圖》壁畫里,一打馬球者手里拿的偃月形球杖就是當時流行的球杖之一,而打馬球者穿的黑色靴子同樣也是當時的“爆款”,不過這都是早年的流行元素。據(jù)載到了唐代后期,有的球杖從做工到裝飾都到了幾乎嚴苛的地步。
至宋代,手工業(yè)和商業(yè)如此發(fā)達,在做球類運動周邊這件事上,怎么可能低調(diào)?宋代流行蹴鞠運動,于是制球手工業(yè)開始興盛起來。據(jù)《蹴鞠圖譜》載,當時制球已不是一個專業(yè)制球皮匠能搞定的了,而是形成了成熟的產(chǎn)業(yè)鏈,比如單是球的品牌就有二十四種,而《蹴鞠譜》中收錄得更多,多達四十一種……宋代這些球類運動品牌流傳久遠,許多都開成了百年老品牌,一直到元代仍在使用。關(guān)漢卿曾經(jīng)在《女校尉》中提到:“錦纏腕、葉底桃、鴛鴦扣、入腳面帶黃河逆流。斗白打賽官場,三場兒盡有。”其中“葉底桃”就是宋代的球類運動品牌。
球類運動品牌一旦多起來,就會形成商業(yè)競爭,同時又加速了商品的發(fā)展,比如制鞠工藝就在不斷提升。鞠從開始填充毛發(fā)的實心球升級為了充氣的空心球,而鞠表面的片數(shù)越來越多,球體也就越來越接近圓形。隨著鞠表面片數(shù)的增加,球體不斷變圓,鞠的騰躍性也越來越強。這怎么能不讓古代的球迷們?yōu)橹偪瘢?/p>
到了南宋時期,球迷們除了買買買以外,還享受起了場面感服務(wù)。當時臨安城的很多酒樓茶坊都以蹴鞠主體作為經(jīng)營特色,如客人進來喝酒飲茶,只要消費就可以免費觀看蹴鞠,或是點名貴的酒茶就可以在最好的位置觀看比賽,此舉招徠了不少客人。
自古以來,我們國家的球類運動就非常豐富與發(fā)達。當我們在觀看球類相關(guān)電影的時候,不妨去多了解這些球類運動的起源以及它們背后的歷史文化根源,順著歷史的足跡去尋找古人曾經(jīng)在球場上揮灑過的熱血與青春。
(文并供圖/金陵小岱)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