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改土歸流”(1723年)之前的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來任麗江府通判的孔子66世孫孔興詢“見麗山水清奇,人才秀美,請立學(xué)造士”,為世襲土知府木氏阻撓。但他“持之益力”并捐出自己的俸祿,歷經(jīng)3年建成學(xué)宮。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冬月,吏部議復(fù):“云南巡撫佟毓秀等疏言:‘滇省廣南、麗江二府百姓久歸版圖,人民日繁,尚未設(shè)學(xué)。請均設(shè)教授、訓(xùn)導(dǎo)各一員,每府額取童生十五名。其滇省土人有愿考者,準(zhǔn)以民籍應(yīng)試。’應(yīng)如所請。”從之。(《清實錄》卷四文教·科舉)是年,清廷議準(zhǔn)設(shè)麗江府學(xué),正式開設(shè)儒學(xué),麗江最早的志書乾隆《麗江府志略》記載并評價了這一歷史業(yè)績:“麗初無學(xué)也,自孔公興詢來判是邦,實使肇造,闕功巨焉。”自此以迄清末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下諭“停科舉,興學(xué)校”,麗江亦“遵上諭改書院為學(xué)堂”,經(jīng)歷了我國自隋代開始、長達1300余年科舉史上最后的200年。
在這200年的科舉歷程中,麗江士子“爭自濯磨,出類拔萃者臚有其人……”先后考取文進士7人(其中選入翰林院者2人)、武進士1人,合計進士8人;舉人61人,武舉人14人,合計舉人75人;鄉(xiāng)試副榜12人,歲貢、恩貢、拔貢、優(yōu)貢156人,連同副貢(即鄉(xiāng)試副榜)合計“五貢”168人;諸多秀才則難以記數(shù)。
一、麗江8名進士一覽
7名文進士為:
龔渤。清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科,第三甲第50名,賜同進士出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龔渤(1712年—1759年)字遂可,白族,大理府趙州(今鳳儀)人。此前,龔渤先于雍正十年(1732年)20歲時,以麗江府武生員身份入省鄉(xiāng)試,中是年壬子科舉人,列全省第14名)。成為進士并入翰林后,歷任檢討(從七品)、侍講學(xué)士(從四品),曾客居蜀、燕、粵等地,為著名的白族詩人,著有《衣云樓詩文集》《使蜀吟》《使晉記程》《塞上吟》《游燕草》《留粵草》《梅花百詠》《四書扼要》等詩文集,而均失傳,僅見選入《滇南詩略》的9首詩,或?qū)懢埃蚴銘?,如,寫他回歸故里后的《疏圃》:
荒田分半畝,隨意種山蔬。
春韭連畦密,秋瓜搭架疏。
時防來有客,得佐食無魚。
何必栽花好,鋤園樂自如。
龔渤還鄉(xiāng)后,過的是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雖已回歸民間,而多年為官的積蓄可保障其家庭生計,他以種菜調(diào)適身心,把酒賦詩,自得其樂。
王春藻。清道光九年(1829年)己丑科,第三甲第39名,賜同進士出身。王春藻(生卒年不詳)號碧泉,麗江古城納西族,才名特著。他先于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己卯科鄉(xiāng)試取為副榜,兩年后的道光元年(1821年)辛巳恩科考取舉人,再8年之后考取道光己丑科進士,為第三甲第39名。旋以即用知縣,分省湖南,補授永定知縣,后任澧、晃等知州。史志記載中稱其:“所至培養(yǎng)士子,體恤鄉(xiāng)愚,嚴(yán)懲暴類,而愛才尤篤,每公余提倡文社,士民咸以青天頌之。”這是說,他凡到任之處都很注重教育,盡心培養(yǎng)當(dāng)?shù)貙W(xué)子,尤其愛才,誨教不倦。又于公余閑暇,提倡并組建詩文社,引導(dǎo)促進了一方文風(fēng)。在地方的治理中,他能體恤鄉(xiāng)民,嚴(yán)懲地痞、暴徒之類的惡行而不畏避,有“鐵面”之稱,因此“士民咸以青天頌之。”
王春藻卒于任上,其更多的生平事跡、詩文作品已無存。著名的麗江詩僧妙明與王春藻友善,到過王春藻做官的地方。當(dāng)聞其死耗,哀而題《挽王碧泉明府》詩:
樹幟龍門步再三,無私鐵面是奇男。
文章報國稱燕北,政事宜民記楚南。
福德山林曾痛飲,瀟灑風(fēng)月共清談。
古來未有回頭水,萬里魂銷意不甘。
詩中“龍門”指科舉試場的正門,“步再三”盛贊王春藻相繼中副榜、舉人、進士三連捷。“無私鐵面”稱道其秉公執(zhí)法。如此文才與德行,豈非奇男!頷聯(lián)前句,譽王春藻赴京城會試、殿試文章錦繡;后句道其在湖南為官從政利民。再于頸聯(lián)深情自述:王春藻曾福德于我這山僧,在彼鄉(xiāng)接待我時,一同暢飲,共論詩騷。尾聯(lián)乃藉流水不復(fù)的意象,痛惜王春藻逝身于外地、終未得還鄉(xiāng)。
李樾。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癸巳補行壬辰正科,第三甲第16名,賜同進士出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李樾(約1790年—1850年)字春芳,號果亭,麗江古城納西族,其人頗有才華,尤工書法,先于嘉慶二十四年(1821年)考取己卯科舉人。成為進士后,由翰林院外放山東定陶任知縣,政績“循良”,卒于任上,所有著作散失?,F(xiàn)僅見載于《納西族詩選》的《庚寅四月二十三日慈云庵古柏有鶴棲止,和竹廬老人原韻》七律二首:
千歲胎禽品格稀,沖天逸翮傲齊威。
壽星跨去留仙跡,古柏棲來挹瑞輝。
韻事傳疑談鑿鑿,禪心入幻想非非。
三株舊繞瓊林樹,偶向黃山佳處飛。
樓笛緱笙悵久違,仙才自古嘆知稀。
騎從閬苑曾高會,謫下云車帶旭輝。
證佛妙參禪外偈,對人羞弄舞時衣。
珊珊終是蓬萊骨,莫向塵寰低處飛。
李枟。清咸豐二年(1852年)壬子恩科,第三甲第28名,賜同進士出身。李枟(約1799年—1855年)字秀岐,號西屏,麗江古城納西族,工詩、善畫,有才名。先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取甲辰恩科舉人。成為進士后,曾留京任職,其后分發(fā)至廣東為學(xué)官,卒于任上,著作亦散失?!都{西族詩選》載其《題妙明〈云游吟草〉》七律一首:
走遍名山赤腳回,一庵高臥白云隈。
盈頭剩有峨眉雪,落足曾驚華首雷。
詩思每如秋菊淡,禪宗悟澈碧桃開。
今且鶴拓人天眾,齊待師尊飛錫來。
楊福豫。清咸豐三年(1853)癸丑科,第三甲第80名,賜同進士出身。楊福豫(生卒年不詳)號棋海,麗江納西族,先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取甲辰恩科舉人。成為進士后,歷任浙江各地知縣。
楊邦衛(wèi)。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第三甲第167名,賜同進士出身。楊邦衛(wèi)(生卒年不詳)字即藩,麗江白沙三元村納西族,先于同治九年(1870年)考取庚午科帶補戊午正科、己未恩科舉人,名列清代“亂世十八年”之后在麗江轟動一時的“八舉之科”。次年成為進士后,歷任四川長寧等縣知縣。
和庚吉。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第三甲第148名,賜同進士出身。和庚吉(1864年—1950年)字星白,號松樵,晚號退仙,麗江古城納西族。17歲補弟子員,光緒十五年(1889年)考取己丑恩科舉人。此科鄉(xiāng)試,繼19年前的“八舉之科”,又傳為麗江“同科四舉”之佳話——尤使人驚奇的是:此4人的字或號中,分別帶有松、竹、梅、蘭之字,組成為充滿喜慶、特具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4種名花木之連稱,是巧合,卻也神秘?。ㄆ渲械?ldquo;松”即和庚吉,其字松樵;“竹”為王成章,其號竹淇;“梅”為李懷忠,其字梅卿;“蘭”為周暐,其號蘭坪)。
和庚吉中進士后留京任兵部主事,授中憲大夫。3年后請改外用,歷任四川樂至、石柱、秀山、溫江、遂寧等廳、縣,1904年他剛滿40歲時,即以“父母在堂,迫需奉養(yǎng)”為名辭官回鄉(xiāng)。民國初,云南軍政府都督蔡鍔將軍召他赴任永昌(保山)知府,川邊鎮(zhèn)守使殷承瓛邀其襄政,鄉(xiāng)邑舉為眾議員,均不就,但與鄉(xiāng)賢和積賢等協(xié)力知府創(chuàng)辦麗江府中學(xué)堂,繼任麗江府中學(xué)堂監(jiān)督(校長)。1913年選為縣參議長。晚年辭去一切公職,居家編著《退園韻語》詩文集。
和庚吉一生生活儉樸,潔身自好,不飲酒,不抽煙,對鴉片煙毒深惡痛絕。在四川任上強力禁煙,回鄉(xiāng)后也將染上大煙癮的長子鎖禁強行戒煙,以至長子因煙癮太重而亡。至今人們傳誦當(dāng)年“和進士”者,一即“為了戒煙,治死了自己兒子”。二是1929年夏,滇軍軍長張汝驥、胡若愚與龍云軍閥混戰(zhàn),張部潰走滇西,從鶴慶直奔梓里江橋,龍云部盧漢率軍追擊,電令鶴、麗兩縣速將梓里橋炸毀以堵截。鶴慶縣長、商會會長、民團大隊長為避免兩軍在鶴慶交戰(zhàn),未予執(zhí)行,被盧漢將其3人槍斃于縣衙前。麗江縣長接電急召商議,邑紳盡皆認為梓里橋乃麗江民食輸進要道,一旦毀去修復(fù)無期,且張不能東渡勢必西轉(zhuǎn),麗江難免兵燹,力主不毀。拖延間張部得以過橋退踞永勝,乃被盧漢里應(yīng)外合擊破江防,追至川境活捉了張汝驥押回槍決。此前,盧漢從鶴慶電召麗江縣長并耆紳與會,和庚吉、王竹淇、周冠南、方貞元等赫然名列電文,諸公皆以為此去必死,乃攜帶入殮衣物悲壯前往,慷慨陳辭,竟得安然歸來,梓里橋終究免卻殃危。這一保境安民的凜然義舉,一直在云南傳為佳話。三是1936年紅軍長征過麗江,國民黨省府電令地方阻擊,和庚吉力陳“共產(chǎn)黨有政治綱領(lǐng)和目的,不會隨便殺人放火”,主張不應(yīng)阻擊,使紅軍順利通過麗江。當(dāng)時,賀龍的指揮部就設(shè)在和庚吉家。四是1949年麗江解放之際,這位前清進士以耋耄高齡,滿懷喜悅為撰寫青松牌坊上的對聯(lián),歡迎解放。其聯(lián)曰:
創(chuàng)前古未有的新中華,英雄時勢;
擴養(yǎng)生大同于遙遠邑,衽席蒼黎。
1名武進士為楊師慎。清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科會元(會試第一名),殿試欽點為二甲二等第一,賜進士出身,“候推守御”(正五品武職)。這一“候”便候了多年,其后雖授任為江南都司(正四品武職)、贈昭武將軍,因年事已高,終未赴任。楊師慎(1705年—1770年)字景升,號魯堂,鶴慶府鶴慶縣云鶴鎮(zhèn)人,系筆者的七世嫡祖(詳見《麗江日報》2007年8月4日周末版、古城區(qū)史志辦《古城春秋》第四期《麗江科舉史上唯一的武進士——楊師慎》一文)。此前,楊師慎先于雍正七年(1729年)24歲時以麗江府武生員身份入省鄉(xiāng)試,中是年己酉科武舉人,列全省第37名。7年之后31歲時,以麗江府武舉人身份赴京師會試和殿試,考取為二甲武進士。
二、相關(guān)鏈接
1.曾高桓不是麗江進士,其為“冒籍”
據(jù)《麗江地區(qū)教育志》等記載,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麗江府寶山州曾高桓考取進士。有其人中進士是實,系三甲第202名。而當(dāng)時的寶山州即今玉龍縣大具、寶山、鳴音、奉科等鄉(xiāng)鎮(zhèn),皆為古麼些人聚居之境,了無漢學(xué),絕無可能有具有舉人資格者赴京會試中進士,此曾姓者定是州官子弟可知。這正是科舉考試中歷朝禁而不止的“冒籍”。其中式名下所記籍貫,也不是麗江府而是“寶山州”,進一步說明其人絕對是州官子弟,只有這種可能。正因為如此,從麗江官府到文史界,從不認可明末之際麗江士子有考中進士者,乾隆、光緒兩府志均不載其人,即為明證。今《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志》《麗江地區(qū)志》亦不載。據(jù)民國《新纂云南通志·明文進士表》并《云南古代舉士》(黨樂群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之載,其人乃名曾高捷;其名下所記籍貫,乃是賓川。
2.龔渤與楊師慎則非“冒籍”
龔渤與楊師慎,一文一武,同為清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科進士(按科舉制:3年一科的會試以丑、辰、未、戍之年為正科,文武科皆同,只是時間上文春武秋,司職由禮部管文、兵部管武;經(jīng)過會試、殿試,一般在農(nóng)歷三月由禮部“以會試中額請”,九月由兵部“以武會試中額請”,由皇上欽定錄取名額)。
此2人本非麗江籍:龔渤為大理府趙州人,楊師慎為鶴慶府鶴慶縣人,而2人并非冒籍(本無須冒籍,只需就地應(yīng)考),而是由于這一時期的“政策允許”——《清實錄·圣祖實錄》有載:“康熙四十三年二月丙子(1704年3月11日),禮部議復(fù):“提督貴州學(xué)政張豫章疏言:‘貴州考試,人才甚少,請照滇省之例,許同省隔府之人往試……’俱應(yīng)如所請。”從之??梢?,還在清初康熙朝時期,基于邊疆省份各府、縣之間文化教育發(fā)展的不平衡,特在地處邊疆的云南施行了許可該省士子往相鄰之府報名應(yīng)試的政策。而在廣大內(nèi)地,仍然延續(xù)了對于冒籍應(yīng)試的嚴(yán)格控制。如雍正皇帝于六年二月壬寅(1728年3月31日)諭禮部:“考試冒籍之弊,向來習(xí)以為常,理當(dāng)清查禁約……為學(xué)臣者尤宜加意禁飭,毋使不肖士子冒其籍貫,阻土民讀書上進之路”(《清實錄·世宗實錄》)。一方面是禁止考試冒籍,一方面則是特許少數(shù)邊疆省份的士子可以往相鄰之府報名應(yīng)試,這反映了科舉制度中考籍管理的嚴(yán)格性與特殊處理情況。
因此,身為大理府趙州籍的龔渤、鶴慶府鶴慶縣籍的楊師慎就在延續(xù)著康熙朝這一政策的雍正至乾隆時期,不約而同先后來到麗江府報名參加了鄉(xiāng)試、會試。此際,麗江開設(shè)府學(xué)方20余年,尚處于文、武科舉的初創(chuàng)階段,也便順應(yīng)上述政策,接納了來自相鄰之府的龔渤、楊師慎等考員。在民國《新纂云南通志》的“清文舉人表”“清武舉人表”“清文進士表”“清武進士表”中,龔渤名下,其籍貫均載為“趙州”,如實歸屬大理府;而楊師慎名下,其籍貫均載為“麗江”,大約此際麗江府更缺乏武科考員,經(jīng)兩府間協(xié)調(diào),將楊師慎計為麗江籍了。
楊師慎本籍的鶴慶,自古迄今共4部志書:第一部志書《康熙鶴慶府志》自然不可能將其后乾隆朝考取進士的楊師慎載入。第二部志書《光緒鶴慶州志》已留意到這種本土人士到相鄰之府應(yīng)考的情況,已將楊師慎列入本州進士——“武進士明代有彭嘉胤、邱良弼二人,清代有楊思慎、周天貴二人”。州志此載完全正確,僅姓名之師字誤為思字。而由于楊師慎先后載入了乾隆、光緒兩部麗江府志,民國《新纂云南通志·清武進士表》同樣于其名之下記為“麗江”,鶴慶第三部志書《民國鶴慶縣志》在編纂之時雖作了考察卻未深入,便依據(jù)省通志所載,將其籍貫認定為麗江了:“……讓朝有楊思慎一人。查《通志》鄉(xiāng)、會榜均作麗江人……若邱良弼、楊思慎,現(xiàn)考鶴慶二姓著籍,未聞有認其先世有武進士某者,其為舊志之誤可知,茲故并削去。”這就表明,民國鶴慶縣志確是經(jīng)過查訪了的,而邱良弼乃劍川人(劍川縣原屬鶴慶州),在鶴慶縣范圍當(dāng)然查訪不到;楊師慎的本家后裔就在鶴慶城內(nèi),本應(yīng)查訪到卻失之粗疏了,還有另一位鶴慶縣籍的清代武進士周天貴也被民國鶴慶縣志漏記了。所以,不是“舊志(州志)之誤”,乃是民國縣志之誤。民國鶴慶縣志這一削去,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志叢書·鶴慶縣志》即鶴慶第四部志書的“明清進士簡表”中,也就相沿沒有了楊師慎和周天貴之名。楊師慎也就如乾隆、光緒兩部麗江府志,并民國《新纂云南通志》、《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志叢書·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志》之載,“得其所哉”,成為麗江200年科舉史上唯一的武進士了。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