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自古就被當(dāng)作愛情之花?!对娊?jīng)》里有一首小詩《鄭風(fēng)·溱洧》,說的是青年男女的戀愛故事:“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一對相互心儀的青年男女,手里拿著芬芳的蘭草,男子珍重地贈送了一支芍藥給女子。
芍藥品種不同,有白、粉、紅、紫、黃、綠、黑等多種顏色,花瓣繁復(fù),可達(dá)數(shù)百枚。唐代詩人柳宗元贊曰:“欹紅醉濃露,窈窕留馀春”,唐代詩人白居易也贊其:“疑香薰罨畫,似淚著胭脂”。因其花容綽約、花色明艷,被稱為“花中丞相”,地位僅在“花王”牡丹之下。牡丹和芍藥長得很相似,而牡丹為木本植物,芍藥為草本植物,因此牡丹被稱為“木芍藥”,芍藥被稱為“草牡丹”。
芍藥開在暮春時節(jié),因此又叫“殿春花”,宋代詞人趙長卿有“芍藥開殘春已盡”之句。進(jìn)入5月,春天快要結(jié)束了,芍藥的花期也快要過去了,芍藥開殘春將盡,不免令人心生惆悵。芍藥香氣并不濃郁,只有淡淡的草木清氣,但讓人聞了心里非常舒服。更迷人的是,芍藥花苞上還會生成晶瑩的水滴狀花蜜,像是露水一般,甜蜜馥郁。在芍藥的盛花期,這些花蜜是可以直接吃的。
古人喜食芍藥花。芍藥花可養(yǎng)血柔肝、散郁祛瘀,使人容顏紅潤。漢代便將芍藥花制醬食用。西漢枚乘《七發(fā)》中有“熊蹯之臑,勺藥之醬”的吟詠,即糯香的燜熊掌,蘸著鮮香的芍藥醬?!稘h書·司馬相如傳》:“勺藥之和具而后御之。”顏師古注曰:“勺藥,藥草名,其根主和五臟,又辟毒氣,故合之以蘭桂五味以助諸食,因呼五味之和為勺藥耳。”
芍藥可做成芍藥花煎。清代《廣群芳譜》中記載:“春采芽或花瓣,以面煎之,味脆美,可以久留。制食之毒,莫良于芍藥,故獨得藥之名……”春天將芍藥的花蕾和花瓣采摘下來,以面粉裹了,用油煎炸,則滋味脆美,齒頰留香。芍藥也可做成芍藥花餅。清代德齡在《御香縹緲錄》中說,慈禧太后為了養(yǎng)顏益壽,特將芍藥的花瓣與雞蛋、面粉混合后用油炸成薄餅食用。此外,芍藥花還可以制作芍藥花粥、芍藥花羹、芍藥花酒、芍藥鯉魚湯等美味膳食。
芍藥以根入藥,味苦性平,無毒。芍藥根多用在女科,因此素有“女科之花”的美譽(yù)。李時珍曰:“昔人言洛陽牡丹、揚州芍藥甲天下。今藥中所用,亦多取揚州者。”《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將芍藥列為中品,記載其功效為“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癥瘕,止痛,利小便,益氣”。芍藥分為白芍、赤芍兩種,二者作用不盡相同,清代《本草正義》載:“《本經(jīng)》芍藥,雖未分別赤白,二者各有所主。然尋繹其主治諸病,一為補(bǔ)血養(yǎng)肝脾真陰,而收攝脾氣之散亂,肝氣之恣橫,則白芍也;一為逐血導(dǎo)瘀,破積泄降,則赤芍也。”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