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當歷史名人遇上端午:蘇軾秀恩愛 杜甫被賜衣

2022-06-02 07:39:40 來源:封面新聞 作者:周琴
大號 中號 小號
原標題: 當四川歷史名人遇上端午:蘇軾秀恩愛 杜甫被賜衣

端午節(jié),為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據(jù)《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jié)”。此外端午節(jié)還稱“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龍舟節(jié)、浴蘭節(jié)”等。

端午節(jié)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jié),這一天,人們要食粽、拴五色絲線、佩香囊、蘭湯沐浴等。在蘇軾、杜甫、李調(diào)元等四川歷史名人的作品中,也多次提到端午,為研究端午民俗提供形象而珍貴的資料。如蘇軾在《浣溪沙·端午》中寫下“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足以看出當時端午浴蘭祭祀的人山人海。

蘇軾借端午秀恩愛

明朝端午浴芳蘭

宋哲宗紹圣二年(1095年)端午,蘇軾被貶至惠州已是第二個年頭了,在端午節(jié)這個團聚的日子里,想到自己的侍妾朝云,于是作此詞《浣溪沙·端午》送給她。詞的上片,預(yù)示端午節(jié)日,將開展浴蘭活動,氣氛十分濃郁。“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微微小汗?jié)裢噶吮躺募毥?,明日端午?jié)用芳蘭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胭脂香粉隨水布滿了晴天的河面。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五彩花線輕輕地纏在紅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掛在耳下的黑色發(fā)髻上。蘇軾著重描寫纏線、掛符活動,且用對偶句式,為的是與佳人天長地久,白頭偕老,秀了一把好恩愛。

關(guān)于端午的詞,蘇軾寫過不少。公元1090年(元祐五年),蘇軾到杭州擔任知州,在此期間他愛游山玩水。端午節(jié)時他與友人游覽了杭州名勝十三樓,在《南歌子·游賞》這首詞作中,他寫下了端午節(jié)時的各種賞心樂事。

“菰黍連昌歜,瓊彝倒玉舟。誰家水調(diào)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云留。”菰黍指粽子。菰,本指茭白,此指裹棕的菰葉。菰米軟糕菖蒲菜,玉壺向玉杯傾倒著美酒。不知誰家唱起水調(diào)歌頭,歌聲繞著青山飛去。晚云又將它挽留。

杜甫寫下端午賜衣習(xí)俗

李調(diào)元談端午食粽

公元757年的端午節(jié),受唐肅宗“恩榮”,45歲的杜甫再登仕途,官拜左拾遺。杜甫在《端午日賜衣》中寫道,“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fēng)軟,香羅疊雪輕。”詩中杜甫難掩激動,端午所賜的官服,香羅衣是細葛紡成,柔軟的風(fēng)一吹就飄起,潔白的顏色宛如新雪。“意內(nèi)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宮衣的長短均合心意,終身一世承載皇上的盛情。杜甫仕途坎坷,始終郁郁不得志,對于這個機會自然分外感恩。但很快,杜甫因營救房琯,觸怒唐肅宗,被貶到華洲。但“帝自是不甚省錄”,從此之后,肅宗對杜甫不再重用。

關(guān)于端午的詩詞,杜甫還在《惜別行送向卿進奉端午御衣之上都》中有涉及。詩中寫道:“裁縫云霧成御衣,拜跪題封賀端午。”詩里也提及了端午賜衣習(xí)俗,可見唐代宮廷對于端午慶賀的重視。

端午食粽,由來已久,但因處于不同地區(qū),口味也有差別。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唐代粽子用米已“白瑩如玉”,粽的形狀出現(xiàn)錐形、菱形。明、清時期出現(xiàn)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xiàn)豆沙、松子仁、棗子、胡桃,紅豆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清代蜀中三才子”、四川歷史名人李調(diào)元在《南越筆記》中,也曾提到過端午的粽子。書中寫道,“端午為粽,以冬葉裹者曰灰粽、肉粽,置蘇木條其中為紅心。以竹葉裹者曰竹筒粽,三角者曰角子粽,水浸數(shù)月,剝而煎食,甚香。”過去嶺南之人,端午吃的粽子多為肉粽。不過考慮到端午正值盛暑時節(jié),人們對肥膩的肉粽很難產(chǎn)生興趣,近代端午應(yīng)節(jié)的粽子,多改為添加了堿水或硼砂的涼粽,口味清涼。

責(zé)任編輯:李佩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