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聽文物講故事|這枚“比心”金釵,是孫策和大喬的愛情信物?

2022-05-21 08:32:27 來源:新華社 作者:翟翔 朱筱
大號 中號 小號

一枚精美的鳥首金釵上,兩只鳥兒短喙相銜,張開的羽翼下,翎羽環(huán)繞。最為別致的是,這對鳥兒頭頸彎曲,組成了心的形狀。

這枚陳列在蘇州博物館西館的“比心”金釵長25厘米、重25.5克,2017年出土于江蘇蘇州虎丘路的大型東吳家族墓。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賀云翱認為,它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為精致的東吳金器,代表著東漢到三國時期金器的精湛制作水平。

鳥首金釵曾經(jīng)為誰擁有?又是為誰佩戴?曾見證過怎樣的故事呢?專家認為,它可能與孫策和大喬有關。

成對的鳥兒組成現(xiàn)代人感知里的愛心,或許是偶合。這處家族墓中還出土了比翼鳥、交頸鳥、童子等造型的金質(zhì)串飾以及指環(huán),均隱喻著浪漫與深情,千年后溫柔依舊,驚艷著今日的時光。

公元194年,時年19歲的孫策投靠袁術。對這位智勇雙全、行事果敢的后生,平素驕橫刻薄的袁術賞識有加,發(fā)出“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的感嘆。

史料記載,孫策“美姿顏,好笑語”,性情闊達、知人善任。周瑜與孫策同年,兩人一見如故,情如兄弟。公元195年,孫策在江東開創(chuàng)基業(yè),周瑜起兵響應,幫孫策擴展勢力。

建安四年,兩人在皖縣遇到“橋公兩女”(《三國志》中作“橋”),孫策迎娶大喬,周瑜迎娶小喬。

惜墨如金的史料關于二喬的記述僅有只言片語,《三國志》說她們“皆國色也”,《江表傳》則記載她們姿色“流離”。

史料中的朦朧美激發(fā)后世演繹出諸多英雄美人的動人傳說,蘇東坡就曾不無羨慕地寫道:“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蘇州虎丘路東吳家族墓中出土的金質(zhì)比翼鳥、交頸鳥、虎造型串飾與指環(huán)。新華社記者翟翔 攝

然而,這段自成佳話的姻緣并不長久,孫策次年便遇刺去世。孫策安葬何處,大喬在孫策身后生活如何,史料再無敘說。

杭州、鎮(zhèn)江、蘇州等地均有孫策墓的傳聞。何處為真,古代文獻中均有蹤影,但蘇州的記載更為可靠。

據(jù)南朝《昭明文選》記載,西晉時,吳縣長官謝詢曾給晉廷上表,表示孫策墓園已被采薪者毀壞,請求差遣五人守護,獲得批準。吳縣是東吳早期經(jīng)略四方的治所,正是今日的蘇州。

1800余年的歷史長河中,西晉的保護也不過須臾。

數(shù)百年后,在唐代詩人羅隱、宋代詩人范成大的作品中,地處蘇州的孫策墓成了乏人問津的荒丘,有牧童在其上吹笛。

此后,孫策墓的具體所在已消失在人們視野中。

2016年,蘇州虎丘路某小區(qū)基建施工時,發(fā)現(xiàn)小區(qū)一座高達11米的土墩下藏有古墓葬。2016年7月至2018年4月,蘇州市考古研究所經(jīng)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9座不同時期的古墓,其中4座同屬東吳一個家族。

主持發(fā)掘工作的蘇州市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張鐵軍介紹,5號墓中有數(shù)十塊“吳侯”及一枚“建興二年”字樣的銘文磚,根據(jù)這一時間點及史書中曾獲“吳侯”爵位者的經(jīng)歷,推斷5號墓墓主為孫策之子孫紹。再據(jù)這一信息,家族墓中規(guī)模最大、地位最為尊貴的1號墓墓主可能就是孫策。

張鐵軍說,考古現(xiàn)場采集到的南宋時期墓志稱土墩為“吳天之墩”,為確定1號墓墓主身份進一步提供了參考。

具有東吳早期風格的1號墓,墓道殘長9米,墓室長14.2米、殘高4.2米,面積約60平方米。墓室有前、后室及兩個耳室,曾被多次盜擾。

“從1號墓的形制及出土物品看,已達到當時的帝王標準。”賀云翱認為。

緊鄰1號墓的2號墓被推測為妾室安葬之處,遺骨僅剩一枚牙齒,經(jīng)鑒定,年齡不超過25歲。1、2號墓墓磚尺寸相同,砌筑方式接近,部分出土器物式樣完全一樣。

這不由讓人想起清人薛福成筆記中的記載,孫策遽然去世后,大喬傷心哭泣數(shù)月后亦離開人世。薛福成筆記是源于嚴謹考證,還是出自浪漫想象,尚難確認。但是兩座墓修筑、墓主下葬時間接近的考古證據(jù),確實給了今人想象的空間。

2號墓共出土了83件(組)文物,有硯滴、香熏、熨斗等青銅日用品,有青瓷耳杯、銀質(zhì)餐具、銀質(zhì)鎏金銅鏡架和鎏金五銖錢,以及做工精美的金質(zhì)指環(huán)、手鐲、簪子和琥珀串飾,更有造型生動的龍首金釵以及這枚“比心”鳥首金釵。

東漢時期,光滑素面的圓形指環(huán)開始在中原地區(qū)流行,東漢末年,指環(huán)逐漸成為男女寄情之物,但金質(zhì)指環(huán)極為珍稀。

銅鏡架由蹲獸架頂、3條架足、4條金鏈組成,架頂與架足之間有鉚釘,收放自如;足身為竹節(jié)造型并飾以龍首和云紋,龍鱗金光閃閃。

“漢魏時代的鏡架本就很少見,這件達到王室級別、裝飾極盡華麗的鏡架在全國可能屬于唯一。”經(jīng)歷了鏡架修復全程的江蘇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長林留根認為。

銀質(zhì)鎏金銅鏡架歷經(jīng)千年時光打磨,龍鱗仍金光閃閃。新華社記者翟翔 攝

25歲的年華,過于短暫。墓中物品的精致做工與美好蘊意,似乎在訴說著這位年輕尚美的女子,得生活眷顧,被戀人寵愛。

曾親手將鳥首金釵等金飾從碎磚與黃土中取出的張鐵軍說,這些很可能與孫策和大喬有關。他感慨道:“它們反映了墓主在三國前夕的紛爭戰(zhàn)火中,對美好感情較為理想的期待。”

1800余年的光陰流淌而過,他和她的許多往事已被歲月悄然掩藏。而釵頭相依的雙鳥卻仍熠熠生輝,紀念著他們之間的溫柔繾綣,讓這份浪漫歷盡千古,永恒不朽。

記者:翟翔、朱筱

責任編輯:馮小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