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為帶孩子們到野外觀察昆蟲習性
若問:“當體育老師遇見蝴蝶,會發(fā)生什么?”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出來這之間會有什么聯(lián)系。但四川成都青白江區(qū)福洪中學體育老師郭為,將這二者有機地聯(lián)系了起來。他用教師生涯中15年的周末和寒暑假換來一座昆蟲科普館,向?qū)W生傳遞了保護生態(tài)的重要性。在跟著老師于山川田野找蝴蝶的過程中,學生們的體能逐漸增強,也愛上了體育。
郭為,1983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青白江區(qū)福洪中學教師,區(qū)委黨校兼職教師,青白江區(qū)第十九屆人大代表。
男生也會愛蝴蝶
小時候的郭為,有著男孩子天生的調(diào)皮,喜歡在山間田野瘋跑,爬樹掏洞啥的比誰都玩得溜。郭為對捉蟲子玩,學蟲鳴鳥啾,看螞蟻搬家等更是津津有味,總之大自然的一切都讓他著迷,尤其是看到翩翩飛舞的蝴蝶時,小郭為立馬變了個人,像突然進入圖書館的孩子,安靜了下來。小郭為躡手躡腳地走上去,奇怪的是,別的小伙伴總是很難捉到,而他一撲一個準。蝴蝶像是知道這個小家伙不會傷害自己似的,就那么被他捏著翅膀,與一雙亮晶晶的眼睛凝視,誰也不知道那小腦瓜子里想的是什么。
郭為雖調(diào)皮,但學習上不讓人操心,尤其在體育課上,他更是老師的寵兒。不出老師所料,大學畢業(yè)的郭為在2007年考研進入了四川師范大學體育學院。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一位老師收集了一些蝴蝶標本,心里一動趕緊追上去問:“老師好,請問您收集這些是用來做什么?”
“哦,我是給學生做科普教育用的。怎么,你也喜歡蝴蝶呀?”老師好奇地問。
“對對。”郭為喜不自禁,像尋到知音一般,邊走邊跟老師聊了起來。
那次與蝴蝶的間接相遇,讓郭為從小的夢想如破繭而出的蝴蝶,開始飛翔。他萌生了要收集一整套中國蝴蝶標本的想法,好讓更多的孩子認識蝴蝶,認識到人與自然是一個共同體,認識到保護大自然,即是保護我們自己。
標本采集幾近癡迷
夢想一旦發(fā)芽,就像春天的竹筍,一發(fā)不可收拾。
為了采集標本,郭為利用課余時間、周末以及節(jié)假日,幾乎走遍了川西高原乃至貴州、云南等地,從海拔幾百米的丘陵到五千米的雪線,每天要走二十多公里山路。采集的時候為了減輕負擔,背上的行囊里除了必要的物品,食品也盡可能地簡單,渴了就捧山里的溪水或者高山融化的雪水喝,餓了就咬一口饅頭。
有人不解,曾問他這樣做值得不?郭為笑笑說:“不去做才不值得呢!”
是的,對于郭為來說,那些美麗的蝴蝶標本就像他對教育的熱愛一樣,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山深處危險重重,郭為經(jīng)常遇到毒蛇、毒蟲,但是對蝴蝶標本采集的熱愛,已經(jīng)融進了郭為的血液。他在追逐美的路上,近乎忘我。
2018年7月20日,郭為在巴郎山埡口海拔4400米的位置累得直喘粗氣,正準備從包里取點水潤潤嗓子,他眼角的余光里,看到頭頂有東西飛過,那是一只蝴蝶。郭為對于蝴蝶,具備一種特殊的辨識本領,一只蝴蝶從他眼前飛過,他能馬上說出它的品種,甚至性別。
郭為只瞄了一眼,即驚喜地叫了起來。那不是一只普通的蝴蝶,那是一只他尋覓已久的高山絹蝶!絹蝶是國產(chǎn)蝶類科目中最為珍稀的蝶類科,以高貴冷艷、美麗婀娜而聞名,具有國家保護的經(jīng)濟研究和收藏價值。在國外頗受攝影師和昆蟲愛好者的青睞。之所以喚作“高山絹蝶”,因為它們是地球上棲息海拔最高的一類蝴蝶,平時很難在田野和森林看到。
郭為看呆了,忘了他自己身處松動的陡峭山坡,像幼兒撲蝶一樣不顧一切。沒想到自己出現(xiàn)了高原反應,他開始呼吸困難,頭像要炸裂般劇烈地疼起來,甚至產(chǎn)生了一種瀕臨死亡的幻覺。他牢牢攀住巨石旁的一棵大樹,這才避免了掉下山崖。
十多年下來,郭為走過的路程有4萬多公里,足足可以繞地球赤道一周。功夫不負有心人,他采到的標本中,蝴蝶1100多種,天牛1300余種,還有竹節(jié)蟲、金龜子、楸甲等等總共1萬余種,制作的20余萬件標本可以鋪滿3個標準足球場。但郭為采集標本不同于濫捕濫殺,他遵循四個原則:不采保護品種,不采失去欣賞價值的殘破個體,不采已經(jīng)采到過的標本,不采懷寶寶的準媽媽。
他是個難得的全才
曾差點掉下山崖的經(jīng)歷,至今他都不敢跟母親吐露絲毫。郭為說那次脫險也與自己對女兒的承諾有關。
為了照顧昆蟲和采集標本,郭為周末很少回家,女兒經(jīng)常幾周都見不到爸爸,每次他愛人回家,孩子都會追上去問:“爸爸好久回來?”郭為最內(nèi)疚的是有一次,他看到孩子在做作業(yè)的時候用“多么”造句,她寫的是:“我多么想念爸爸!”
感同身受,郭為也想念山東老家的父親,但只有每年春節(jié)才有空回家探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2015年郭為父親去世......料理完父親的后事回到成都,見到女兒后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寶貝,爸爸已經(jīng)沒有爸爸了,爸爸向你保證,有空爸爸一定先陪你。出去采集的時候我一定注意安全,不會讓你也失去爸爸!”
為了安慰孩子,郭為在做標本之外,也將一些蝴蝶翅膀做成蝶翅畫,送給女兒,告訴她這些美麗的小生靈的故事。
郭為的蝶翅畫亮相青白江區(qū)“脈連絲路·傳承非遺”非遺作品展
蝶翅畫屬于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在郭為的蝶翅畫中,其中一幅名為《紫氣東來》的作品選用100余種蝴蝶、近8000片翅膀,用時4個多月將山河美景與人文構(gòu)思相融合,別具韻味。2021年,這幅作品在青白江區(qū)舉辦的“脈連絲路·傳承非遺”非遺作品展中榮獲一等獎。
有人說,工作和愛好有時就像魚和熊掌不可兼顧,但對郭為來說這毫無沖突,他是個難得的全才。說他能言善跳,能寫會畫,上得臺面做得文創(chuàng),那是一點不夸張。
除了蝶翅畫,從2020年6月到2021年11月,他獲得了四川省教師風采大賽優(yōu)秀獎、成都市教育科研規(guī)劃專項課題一等獎、青白江區(qū)羽毛球賽的團體冠軍、“微黨課”《追蝶人》教育專場一等獎、區(qū)首屆文創(chuàng)大賽二等獎、區(qū)名嘴基層宣講一等獎等殊榮。
蝴蝶蛻變的精神傳播
郭為的工作與業(yè)余興趣看似扯不上一點關系,可他偏偏將它們糅合得如同魚兒入了水。作為一名福洪中學的體育老師以及藝體教研組長,他很清楚教育的本源,就在于熱愛!他熱愛教育,也熱愛自然。他要將這種利人悅己的愛與夢想傳遞給他的學生。
郭為通過對青白江地區(qū)多年的觀察發(fā)現(xiàn),最近兩年有很多山區(qū)的昆蟲物種向青白江的平原地區(qū)遷徙,這充分證明青白江的生態(tài)越來越好,物種越來越多樣化。郭為的喜悅和干勁更是與日俱增。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了解昆蟲的習性,滿足他們?nèi)ヌ剿魃c自然的好奇心,郭為利用周末時間,自費帶一些學生在附近的山里觀察昆蟲的生活習性,現(xiàn)場教授昆蟲文化,以及如何更好的保護這些奇妙的生靈。蝴蝶蛻變的精神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們的內(nèi)心世界:“蝴蝶需要承受撕心裂肺的痛苦,才能脫胎換骨,從毛毛蟲變成美麗的蝴蝶。人類亦如此。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個組織,甚至一個民族,如果不經(jīng)歷艱苦卓絕的奮斗,是不可能成就夢想的。”
郭為養(yǎng)了近200個品種的昆蟲,有的時候教育是一種無言的行動,比如讓孩子們參與養(yǎng)護,讓他們自己去體悟,讓教育回歸生命與自然,自然生命被延展,社會生命被拓寬,精神生命被提升,成長如同地下的種子,就在我們?nèi)庋劭床灰姷牡胤秸那陌l(fā)生著。
郭為的業(yè)余愛好并沒影響他的教學質(zhì)量。相反,因為小孩有著喜愛昆蟲的天性,在跟郭為去野外觀察昆蟲生活習性時,不知不覺中就走了很遠,不僅體質(zhì)得到了鍛煉,還愛上了運動,加上郭為上體育課和他業(yè)余時間做蝶翅畫一樣盡心盡力,從2011到2021的十年間,福洪中學校初三體考成績穩(wěn)居全區(qū)第一,“當然,這也少不了同事們的共同努力。”郭為說道。
昆蟲科普館驚艷呈現(xiàn)
湖南衡山縣的一所小學里,有個體育老師叫唐歡,今年7月自費萬元在學校搭建游泳池并免費教授孩子們游泳課,就是為了讓孩子們掌握游泳技能和防溺水知識。
郭為也是有著這樣格局和視野的好老師。2020年,郭為做的昆蟲標本超過4000種,他的家里已經(jīng)擺放不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郭為找到學校領導,提議將這些標本存放在學校,定期在校內(nèi)展出,供學生參觀學習,增長知識。學校非常支持,騰出一間100平米的教室,買來擺放展品的玻璃柜,郭為再花去一個月的假期和課余時間,把所有標本貼上標簽,擺進展示柜。
一座昆蟲科普館就這樣驚艷呈現(xiàn),為全校和整個青白江區(qū)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免費的昆蟲科普教育基地。
郭為在昆蟲科普館內(nèi),為參觀人員講解相關知識
2020年以來,福洪中學以昆蟲科普館為載體,共開展了49次科普志愿服務活動,接待校內(nèi)校外參觀人數(shù)上千人。每次活動中,郭為又成為科普館的一位義務講解員。
郭為對未來還有個夢想:弘揚昆蟲文化,保護蝶翅畫非遺項目。在福洪中學昆蟲科普館的基礎上,建設探究式昆蟲體驗博物館,打破傳統(tǒng)的單一陳列式博物館的模式,建立全國收藏中國天牛和中國蝴蝶最豐富的博物館,成為四川省重要的自然科普基地、社會實踐基地、新式蝶翅畫研究與非遺項目傳承基地。聯(lián)合其他的博物館,出版屬于我們中國自己的介紹全部中國天牛、蝴蝶、金龜、螳螂等圖鑒著作(《中國天牛圖鑒》是由日本學者和美國學者出版的)。與川師大教育與科學學院博士團隊合作,將昆蟲中的自然科普知識形成體系,深挖教育實踐功能,結(jié)合中小學生自然科普教育,制作設計專屬系列課程。
郭為說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他做到了不忘初心、迎難而上,并會一直踐行下去。正是因為有教育局和學校的各級領導對科普教育的重視與支持,有家人理解包容,他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其實,他就是一只蝴蝶,一只高山絹蝶,落入大地翩翩飛舞在孩子們中間。(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