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大衛(wèi)早已是華語影史上的傳奇。
他出身于演藝世家,4歲起就在片場當小演員,二十出頭時從“性命相搏”(張徹語)的武師(武打演員替身)做起,很快成為一代武俠電影大師張徹鐘愛的弟子、香港第一位亞太影展最佳男主角獎得主、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紅遍了全球華人社會的電影明星。
以武俠片出名的姜大衛(wèi),做過演員、當過導演,在很多人眼里他就是華語影史上的傳奇?!堆輪T請就位》節(jié)目組供圖
但以出演武俠片成名的姜大衛(wèi),卻在事業(yè)巔峰期轉(zhuǎn)行做了導演,將視角對準社會底層。其執(zhí)導的電影算不上賣座,卻頗具現(xiàn)實意義,也能成就演員。蕭芳芳首次獲得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的電影《不是冤家不聚頭》、劉青云的電影處女作《聽不到的說話》均出自其手。對于因移民加拿大而中斷了導演生涯,他是有遺憾的,15年后想繼續(xù)做導演才發(fā)現(xiàn)想法和手法已經(jīng)跟年輕一代脫節(jié)。“我是有點兒后悔的,當然也沒有后悔藥了。”
他決定不再做導演,專注做演員,演主角、配角都一絲不茍。他身上并沒有“傳奇明星”的神秘感和距離感,無論是電影,還是TVB電視劇,影迷只要耐心守候,準能等到他的出現(xiàn)。他視“演員”為不設退休時間的終生職業(yè),能夠坦然接受位次的變化。“除非不做這行,否則這是必經(jīng)之路,沒有誰可以永遠做男一號。有很多的因素,年紀也是其中之一。”
古龍書里寫過:“縱然到江湖去趕上了春,也不必留住它。因為這就是人生,有些事留也留不住。你一定要先學會忍受它的無情,才會懂得享受它的溫柔。”回過頭去看,這倒很合適用來形容他心目中的男主角姜大衛(wèi)。時代的潮水來了又去,他已經(jīng)看透了漲落。
關鍵詞·退休
有太多新東西要學,怎能退休?
今年年初在埋堆堆APP上直播的TVB“萬千星輝頒獎典禮”上,姜大衛(wèi)從哥哥秦沛手上接過了“萬千星輝演藝大獎”(終身成就獎)。他說,自己從影70年來拍過電影、拍過電視劇,演過各種各樣的角色,也做過導演,但現(xiàn)在時代變化很快,他發(fā)現(xiàn)還有很多新東西需要學習。“之前有人問我什么時候退休。我說,我還沒學會所有東西,怎么能退休?演員沒有‘退休’二字。大腦和身體還沒告訴我?guī)讜r需要退休,所以我現(xiàn)在不會退休。”
他甚至沒有讓自己休息太久,今年春節(jié)前后拍了兩部電影。業(yè)內(nèi)都知道他是武師出身,演動作戲從來不用替身。即便現(xiàn)在七十多歲,劇組有替身演員,但電影里的動作戲除了需要摔和翻的,他都親自完成。“這也是我這么多年積累的經(jīng)驗吧,知道什么動作能做,什么不能做。當然,拍動作戲前我會好好熱身,平時也會保持運動。”
聊起最近拍的兩部作品,讓他感覺到電影的拍攝手法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變化。即便和一兩年前相比,這種變化也很明顯,拍戲氛圍也不一樣了。比如攝影師助手不用站在攝影機后面盯著了,而是在較遠的地方遙控對焦,燈光師也可以在遠處遙控操作。“我那天拍完動作戲,他們都說:‘不錯、很好,不信你來看看!’原來他們邊拍邊完成了整場戲的粗剪。這些對我來說都蠻新奇的,我相信下部電影和電視劇還會有改變。你說,我是不是還有很多新東西要學習?”
因為疫情,姜大衛(wèi)已經(jīng)有兩年沒來內(nèi)地了,上一次還是2020年到浙江象山拍攝微電影。再往前一年,他在北京懷柔拍攝程小東執(zhí)導的電影《誅仙》(飾道玄)時,也感受到了內(nèi)地影視制作跟香港的不同。在香港演古裝戲他通常是自己粘胡子,二三十分鐘搞定。但出演道玄時,他的胡子和眉毛是化妝師一根一根粘上去的,每天化妝需要兩個小時,做完感覺很不一樣。他希望有機會回內(nèi)地拍戲,了解新的變化。“不過得有人請我呀,也要看時間、角色等各方面的因素。”
關鍵詞·演員
沒人能永遠做男一號,包括我
姜大衛(wèi)成名很早,23歲時(1970年)他就憑借主演張徹執(zhí)導的影片《報仇》斬獲第十六屆亞太影展最佳男主角,成為香港歷史上第一位獲此榮譽的演員。
年輕時,他外形瘦削、相貌清秀,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憂郁的氣質(zhì),是當時影壇別具一格的美男子。亦舒曾這樣描寫姜大衛(wèi):“他獨有美麗的沉默,用一只卡蒂埃打火機點總督牌香煙,非常出世的樣子。”當年他有多紅呢?爾冬升接受陳魯豫采訪時說,姜大衛(wèi)比他和另一位哥哥秦沛的成就要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加、英、荷、澳、韓、泰……全世界的華人社會里他都“很紅很紅”。
傳奇大明星通常自帶神秘感和距離感,但姜大衛(wèi)沒有。近三十年來他出演過數(shù)十部影視劇,偶爾演男一號,多數(shù)時間都甘當配角。從萬眾矚目的男主角到影視劇里的“資深綠葉”,這樣的落差并沒有給他帶來心理上的困惑,只因從影多年看到過太多類似的情形,輪到自己經(jīng)歷時已經(jīng)能夠坦然接受。“當年路上碰到粉絲,都找別人(別的當紅明星)拍照,過了段時間,很多人來找我拍照,不找他拍照。給人的感覺是我的戲很多人喜歡看,他的戲沒有人看。到后來我的戲沒人看,其他人的戲有人看……”
這樣的事情看得多了,他也慢慢明白,除非不做演員這一行,否則人氣由盛轉(zhuǎn)衰就是必經(jīng)之路。“沒有誰可以永遠做男一號,沒有人可以永遠站在巔峰的位置。有很多的因素,甚至于年紀也是因素之一。”身為演員能做的,唯有繼續(xù)用心去演戲,保持作品的水準。就算演配角、就算只有一場戲,心里也要當自己是男一號去演。“這樣就可以平衡自己的心態(tài)了。”
關鍵詞·師父
張徹導演是我?guī)煾?,一輩子都?/p>
姜大衛(wèi)演員生涯的開端和高光時刻,都和武俠電影大師張徹密切相關。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張徹的創(chuàng)作高峰,他執(zhí)導的《獨臂刀》《報仇》《刺馬》等影片大受歡迎,所開創(chuàng)的陽剛風格和暴力美學影響至今。徐克曾公開表示自己受張徹影響很深,“至今看任何一部武俠電影,都有《獨臂刀》的影子。”張徹一手發(fā)掘培養(yǎng)了多位電影明星和導演人才,包括姜大衛(wèi)、狄龍、王羽、李修賢,以及導演吳宇森。其中,姜大衛(wèi)是張徹最鐘愛的男主角之一,他兩度獲得亞太影展表演獎的《報仇》《叛逆》,都是張徹執(zhí)導的。
雖然4歲就開始演戲,成年后姜大衛(wèi)卻是作為武師(武打演員替身)入行的。是張徹勸說他離開當時收入更高的武師行當,簽約邵氏做了演員,甚至連合約都是張徹幫他跟公司談的。“張徹是我?guī)煾嘎?,一輩子都是。我們這種‘古裝人’一定要聽師父的。那時他問我:‘做演員怎么樣?要做演員我?guī)湍阏劇?rsquo;所有的事情都是他去幫我談的,等于現(xiàn)在的經(jīng)紀人一樣。”張徹平時也對弟子很好,拍完戲常常領著一班弟子去吃飯。“都是他請,他是導演,錢多嘛,我們做演員的錢少。他就把我們當兒子一樣。”
與姜大衛(wèi)相識的經(jīng)過,張徹在雜志(《香港影畫》)上寫過。他拍《金燕子》時注意到給演員井淼擔任動作戲替身的青年,別人告訴他那是女演員紅薇的兒子。一問叫“姜大衛(wèi)”,他就明白這是嚴化(原名姜克琪)的遺孤。張徹寫的第一個劇本就是由嚴化和顧蘭君擔任男女主角的。“當時我心一動,有些惻然之感。本來武師目前是很吃香、收入很多的行業(yè),但總有點兒‘性命相搏’之感。故人之子,在這樣年紀就以此維生,心里多少有點兒不舒服。”
因此拍攝《死角》(1969年)時,張徹找到姜大衛(wèi)簽約做演員,從配角演起。幾部戲后,《游俠兒》找他演了主角,大獲成功。大家逐漸發(fā)現(xiàn),演員才是最適合展現(xiàn)姜大衛(wèi)才華的職業(yè)——“身手矯健、打斗出色,表演自然生動,學開車、學騎馬,不僅一學就會,而且一會就好……每個角色都演出了不同的味道。他的型也別具一格,與國片中別的‘小生’不同。”
關鍵詞·武俠
論表演,最中意的還是武俠片
《傾國傾城》(1975年)是姜大衛(wèi)入行后,第一次離開張徹去拍別的導演(李翰祥)執(zhí)導的作品。其實他家里跟李翰祥導演很熟,早年促成李翰祥加盟邵氏電影公司的正是爾冬升的父親爾光。七八歲時,姜大衛(wèi)就跟媽媽(紅薇)、哥哥(秦沛)、妹妹(嚴慧)一起出演過李翰祥執(zhí)導的《馬路小天使》(1955年)。
20年后,李翰祥找他演電影《傾國傾城》,他第一件事就是先征得張徹的同意。“大的公司都有不同的山頭嘛。如果張徹導演不讓我們?nèi)?,我們絕對不會去拍。但他不是這樣的人,反而會給我們各種機會和各方面的支持。他說:‘你們應該出去試試看’。”
多年后,他與TVB結(jié)緣也和張徹間接有關。上世紀90年代初,姜大衛(wèi)全家移民去了加拿大,但張徹叫他幫忙拍電視劇版《刺馬》(1992年),他義不容辭飛了回來。拍完《刺馬》,TVB制片人潘嘉德邀他出演電視劇《射雕英雄傳之九陰真經(jīng)》(1993年),這也是他與TVB正式合作的開始。
該劇的導演李仁港是電影美術出身,拍攝時采用了很多電影技法,再加上劇本對原著改動很大,最后呈現(xiàn)出來的風格與當時的武俠劇大不相同。姜大衛(wèi)飾演的黃藥師若干年后仍令很多內(nèi)地劇迷為之傾倒——“看這部戲之前,覺得黃藥師怎么能是這個樣子?看過之后,又覺得,黃藥師怎能是別的樣子!”
談及該劇的成功,姜大衛(wèi)將之歸功于導演。“我只是了解了劇本里‘東邪’的性格,用平常心去演,并沒有說要怎樣特別的設計。李仁港導演的拍法跟其他人不一樣,這部戲拍得不錯是他的功勞。”
這次合作后,他推薦李仁港擔任了電影《94獨臂刀之情》的導演,那是李仁港的電影處女作。身為張徹、姜大衛(wèi)的影迷,能以《94獨臂刀之情》開啟電影導演事業(yè),李仁港是幸運的。10年前的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上,李仁港還回憶起曾到張徹家中陪他一起看《94獨臂刀之情》,張徹寫了“成功不必自我”送給他,讓他銘記至今。
至今演了近200部影視作品,姜大衛(wèi)個人最中意的還是武俠片。“我?guī)熜滞跤鹩幸徊俊督鹧嘧印?,我很喜歡。我自己的戲也有幾部到現(xiàn)在都還蠻喜歡的,比如《新獨臂刀》《保鏢》《報仇》,《刺馬》那個戲也很好。”從影70年,古裝戲和時裝戲他都演過不少,之所以更喜歡演古裝武俠片,也是因為有文化情結(jié)在。“這是我們中國文化里的東西,其他人拍不出來的。”
關鍵詞·導演
偏愛現(xiàn)實題材,后悔中斷導演生涯
1973年憑借電影《叛逆》在亞太影展再度獲獎后,姜大衛(wèi)開始當起了電影導演。一個還不到30歲正當紅的電影明星,當時為什么想要做導演?他笑著說:“哎,每個自以為好的演員都希望做導演嘛,都覺得自己有好多想法,要通過做導演來表達。我也不例外。”跟著張徹導演拍了這么多年的電影,他自認是懂得如何做好導演的,也有一些要表達的想法。“于是張徹導演幫我們跟公司談,公司同意讓我們試試。結(jié)果做了導演后,失敗的比成功的多。”
他執(zhí)導的第一部電影是狄龍、王鐘、李司棋、秦沛主演的電影《吸毒者》(1974年),導演生涯中斷前的最后一部電影是張曼玉、張學友主演的電影《黑雪》(1991年)。一頭一尾兩部戲,主角都是“吸毒者”。近20年里,他陸續(xù)執(zhí)導電影十余部,多數(shù)是現(xiàn)實題材,他常常把鏡頭對準香港底層社會的邊緣人群。無論取材還是風格,他導演的電影都跟張徹完全不同,和電影市場的流行也不一樣。彼時的華語電影市場,流行的仍是武俠片、動作片,成龍、洪金寶都是票房的寵兒。
姜大衛(wèi)說,他做導演就是想嘗試拍攝不一樣的電影。首先想拍跟張徹導演不一樣的,因為拍武俠片永遠拍不過師父。其次,他小的時候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不好,家里雖然是做演員的,也窮過,在屋子里翻半天也翻不出幾塊錢的苦日子也過過。他家附近就生活著很多社會底層的人,吸毒的、賭錢的,什么都有。“說得偉大些,我想把這些拍出來給觀眾看,希望大家能夠從中看到社會問題所在。但觀眾接不接受就不一定了。”
有意思的是,導演姜大衛(wèi)對現(xiàn)實世界的關注,在他之前的演藝生涯里也能尋到“伏筆”。早在成為張徹電影男主角之前,十多歲的姜大衛(wèi)第一次擔綱男一號,演的就是一部現(xiàn)實題材的黑白片——岳楓導演的《街童》(1960年)。這部由姜大衛(wèi)、羅慧珠(嚴慧)、胡蝶領銜主演的電影,講述了流浪街頭的孤兒兄妹(大明、小紅)失散又重聚的故事。該片也是胡蝶加盟邵氏電影公司拍攝的第一部影片,她與賀賓在片中飾演收養(yǎng)小紅的中年夫婦。
雖然姜大衛(wèi)較少執(zhí)導古裝題材作品,但由他執(zhí)導的古裝片《貓頭鷹》和《獨臂雙雄》都各有特別之處?!敦堫^鷹》(1981年)集齊了他家三兄弟,姜大衛(wèi)自導自演,秦沛擔任制片兼主演,爾冬升寫劇本署名“爾小寶”。該片惡搞了眾多武俠片和外國電影,后來被稱作香港影史上無厘頭的鼻祖。影片的創(chuàng)作緣起是三兄弟和曾志偉一起聊到要拍什么戲,因為都是拍武俠片出身的,就決定拿武俠片來開玩笑。
“大家構(gòu)思出了這個《貓頭鷹》,把很多外國電影、武俠電影,古龍的、金庸的,都拿來改,開個大玩笑,拍了個無厘頭的東西出來。不過票房不好,可能那時候觀眾還沒接受吧。”以現(xiàn)在的視角來看,《貓頭鷹》的表現(xiàn)手法超前,當時的觀眾不接受也在情理之中,但像古龍這樣的創(chuàng)作者是能理解的,他并不介意自己的小說被惡搞。姜大衛(wèi)說:“我記得我跟他(古龍)說過。有段時間我們走得很近,每天在一起喝酒。”
古龍曾說過,他作品里的男主角得由姜大衛(wèi)、狄龍來演,但實際上姜大衛(wèi)演古龍筆下男主角的機會并不多?!丢毐垭p雄》(1977年)算是其中之一。“這部片子是我和王羽做的,古龍是編劇。我和王羽是師兄弟,都演過‘獨臂刀’。這部戲我們兩個都是導演,我拍我的那段,王羽拍他的那段,大家戲在一起的時候,他是師兄,他做導演。”
雖然姜大衛(wèi)執(zhí)導的電影未必賣座,但頗能成就演員。蕭芳芳憑借電影《不是冤家不聚頭》首次獲得了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聽不到的說話》(1986年)是劉青云第一次出演電影主角,幾年后他就大放異彩,提名金像獎最佳男主角。聊起當年是如何找到還不算有名的劉青云來主演,姜大衛(wèi)稱:“當時在電視上看到這個年輕人(劉青云),雖然不漂亮,但戲和氣質(zhì)都很不錯。我想拍不一樣的東西嘛,就想著找他來試試。結(jié)果我看對了,他后來真的非常成功。但那也不是我的關系,是他自己努力。”
《黑雪》(1991年)之后姜大衛(wèi)就沒有執(zhí)導過電影了。他告訴新京報記者,并非因為票房不好才不做導演,而是當時女兒要到加拿大上大學,全家移民去了溫哥華,他手頭的兩個項目只能推掉??傻诙晁捅粠煾笍垙亟谢貋砼碾娨晞?。為了兼顧工作與家庭,做了15年“空中飛人”,直到2007年舉家返港。“這15年里,我一拍完戲就飛過去,根本沒時間做導演。等后來再想做導演時,發(fā)現(xiàn)我的手法、想法都跟現(xiàn)在的年輕一代脫節(jié)了。”
如果這些年全家都在香港,他相信各方面的發(fā)展都會不一樣。“我是有點兒后悔(移民)的,當然也沒有后悔藥了。”雖然不再做導演,但這些年他出演的影視作品不少,能近距離觀察并感受到這個行業(yè)觀念和技術的變化。“我的感覺是,現(xiàn)在拍戲我可以提建議,但不能拿主意。提建議是憑借我的經(jīng)驗,但接不接受最終需要導演從各方面考慮后決定。”如果想再從事電影幕后創(chuàng)作,他認為自己和年輕導演合作擔任監(jiān)制,是更可行的方式。
關鍵詞·家族
做個開明父親,不想給晚輩壓力
姜大衛(wèi)1947年出生于上海,從小隨家族南遷香港,在此落地生根。他的父親嚴化是上世紀40年代活躍于上海的電影演員;母親紅薇是祖籍北京的滿族人,在很多香港電影里演過配角、擔任過國語配音,因此他們兄弟姐妹都能說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同父同母的哥哥秦沛比他大兩歲,同母異父的弟弟爾冬升比他小十歲,三兄弟都成了華語影壇響當當?shù)娜宋铩?/p>
1966年,還不滿20歲的姜大衛(wèi)經(jīng)秦沛介紹,參與20世紀福斯影業(yè)出品的電影《圣保羅炮艇》的拍攝,由此入行武師。兩年后他在片場被導演張徹發(fā)掘轉(zhuǎn)做演員,開啟了輝煌的演藝生涯。秦沛早年間曾跟媒體聊起姜大衛(wèi),形容弟弟什么事情都不求人,一切自己料理。“從小不肯跟人解釋誤會,即使跟父母、跟老師,他也一直是‘你怎么想就怎么想,我仍然是我’。”
爾冬升曾在專欄里專門寫過姜大衛(wèi)的“酷”。姜大衛(wèi)帶著小時候的爾冬升去片場玩,全程只說了四句話,有兩句還是語氣詞。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哥哥的影迷。許鞍華1992年拍過一檔電視節(jié)目《數(shù)風流人物》,其中一期的主角是爾冬升。他跟許鞍華說起從小每逢有哥哥的新片上映,都排隊買票去看午夜場。有一晚看片結(jié)束后,邵氏電影公司的方逸華女士注意到他,就通過姜大衛(wèi)邀請他出演電影。很快他就憑借其主演的電影《三少爺?shù)膭Α芬慌e成名。
三兄弟都是做演員出身,演藝事業(yè)的軌跡卻各不相同。秦沛一直都在做演員;姜大衛(wèi)做過一段時間的電影導演,中年以后回歸演員本職;爾冬升一開始就更喜歡做編劇和導演,1996年客串演完姜大衛(wèi)監(jiān)制的《情人的眼淚》后徹底告別演員生涯,專注于幕后導演工作。
姜大衛(wèi)和爾冬升作為電影導演都對現(xiàn)實題材感興趣,兩人分別執(zhí)導的《聽不到的說話》和《癲佬正傳》在同一年(1986年)上映,都聚焦了社會底層的邊緣群體。對于兩兄弟是不是商量好的?姜大衛(wèi)說:“沒有沒有,大概是不約而同吧,都對這方面有一定的關注,所以都拍了這一類的電影。”
雖然都在華語影壇,但三兄弟齊聚的機會很少,甚至在電視上“同框”也極其罕見。2020年底《演員請就位》的收官之夜,姜大衛(wèi)和秦沛趕去給節(jié)目里擔任導師的弟弟爾冬升捧場,三人聯(lián)袂走上舞臺,風姿卓絕,令影迷們驚喜不已。
“別說你們難看到,我自己也很難得看到,哈哈。”姜大衛(wèi)透露,當時他正好去寧波工作,已在上海結(jié)束隔離,趕上節(jié)目錄制。“我們平時各自有工作忙,很多時候就算都在內(nèi)地,去的地方也不一樣,不見得能碰上。但每年我們總會聚幾趟,尤其過年過節(jié)。大部分時候都在我家,或者在爾冬升家。”
目前他們家族有二三十人都是影視從業(yè)者,其中包括姜大衛(wèi)的女兒姜依蘭及女婿曹永廉、兒子姜卓文,以及秦沛的女兒姜麗文等。年初的“萬千星輝頒獎典禮”上,姜麗文也憑借電視劇《愛回家之開心速遞》獲得了“飛躍進步女藝員”獎,她在獲獎感言里提到,自己已是姜家的第三代演員。
的確,姜大衛(wèi)三兄弟的父母都是知名電影人,從小就在片場演李翰祥、岳楓導演的戲,與胡蝶、林黛、樂蒂等大明星合作。但姜大衛(wèi)坦言,他們當年完全沒有感受到來自父輩的壓力。“我們出來做演員的時候太小,不懂什么叫壓力,做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習慣了。”
但他也能理解,作為“姜大衛(wèi)的兒子”“秦沛的女兒”所承受的壓力,尤其兒子姜卓文現(xiàn)在也進入了演藝圈。“我常常跟兒子說,不要有壓力。進這一行你其實可以看到,失敗的永遠要比成功的多。所以一定要有這個心理準備。做好自己,不要做‘姜大衛(wèi)第二’。別人除非不知道你是誰的兒子,不然一定會對比,說你做得雖然不錯,可還不如你爸爸、媽媽那么好。但你自己不要這么想。”
姜大衛(wèi)和兒子姜卓文。受訪者供圖
姜大衛(wèi)的太太李琳琳在姜卓文小的時候就問過他喜不喜歡做演員,他當時表示不喜歡。姜卓文大學讀的是平面設計專業(yè),畢業(yè)后覺得很彷徨。剛好有朋友問他有沒有興趣演戲,他一試之下做起了演員。在姜大衛(wèi)看來,有什么愛好、選擇做什么職業(yè)是子女的自由。“他也喜歡唱歌、跳舞、練拳……我不反對他做任何事,只要是好的,我們都會支持。”他也自認是個開明的父親,“也可以認為是我不會教(小孩)。”
兩父子曾一起接受過訪談、上過節(jié)目,互動輕松,甚至可以聊怎么追女孩。溝通相處方式不像中國傳統(tǒng)的父子,更像是忘年交。“我們家有事都是大家一起商量。因為我的想法是老一輩的了,年輕一輩有他們自己的想法。我們只能說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可以給年輕人建議,但他們也不見得一定要接受,對不對?”姜大衛(wèi)傳授給兒子的經(jīng)驗是:認定了喜歡什么就做什么,要全心全意去做。
新京報資深記者 楊蓮潔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