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說:“語言構成了我們的世界,而不僅僅是記錄或標記它。意義始終是通過人類心靈而被歸諸于對象或觀念的,并由語言來構造和表達。”從某種層面上來說,語言不僅是符號學,也是一門社會心理學。最近,一條名為《論當今的通話膨脹》的刷屏視頻,又為語言對應上了經(jīng)濟學的概念。
視頻以“哈”為例,解析通話膨脹。微信群里,有人發(fā)了好笑的事兒,如果不回復“笑不活了哈哈哈哈哈”而只是“哈哈”二字,定會被人懷疑敷衍、不真誠。要表達贊美更不容易,夸人只說“棒”,肯定沒效果,要帶四個“啊”配“絕了”結尾才行;想說“好喝”,就要在一句話里用上比喻、通感、擬聲等修辭——“暴風式吸入跺jiojio”。
現(xiàn)實中100%的情緒,在網(wǎng)絡上得用200%的語言表達,否則就成了“沒有感情的打字機器”——語言就此貶值。
從社會心理看,碎片化帶來了情緒化,情緒化助長了通話膨脹。每天身處高密度情緒轟炸下的現(xiàn)代人,情感閾值如此之高,又怎能在兩個“哈”字里感到快樂?就像沒有高濃度情感的視頻留不住看客,沒有“洛可可式”結構的文字也難以讓人共情。
從個人心理看,通話膨脹是滿足群體歸屬感的捷徑。網(wǎng)絡交流聽不見音調(diào),看不見表情,社恐們總擔心詞不達意,誰也不想變成“句點王”。此時,那些復雜的句式就成了社交貨幣,極致化的表達能讓人迅速捕捉情感,無厘頭的句式活躍了交流氛圍,而個人心理的趨同性也讓這些句子擁有了傳播力,最終成為現(xiàn)象。
這兩個原因不僅能解釋通話膨脹,也能解釋緊縮——一度流行的YYDS(永遠的神)、DDDD(懂得都懂)等縮寫熱潮也是如此??梢哉f,網(wǎng)絡的語言表達如今被分成兩步:第一步是極端化,不論極復雜還是極簡單;第二步是同質(zhì)化,每個人終將成為“梗內(nèi)之人”。
這兩步恰恰反映了現(xiàn)代人的“無語”。因為情感淡漠,所以難以感受平淡雋永的美好;因為懶于思考,所以更懶得組織縝密的文字;因為害怕孤獨,所以選擇自我模糊成為熱梗中的一員。
網(wǎng)絡語言并不可怕,很多時候它都是可愛的,但網(wǎng)絡語言的反噬不得不警惕。今天,正確的言語比不上荒誕的表達,嚴謹?shù)倪壿嬟A不過夸張的聲量,通話膨脹中我們看到的是相當一部分現(xiàn)代人的思維匱乏與惰性,也感到了互聯(lián)網(wǎng)上日益嚴重的社交內(nèi)耗和焦慮。
細細想來,本來是為加深情緒而誕生的通話膨脹,才是最敷衍的情緒快餐——在一條有趣的朋友圈下回復“笑不活了”,已經(jīng)成了這個時代的基本操作。只是,未來還會有新的“笑不活了”“YYDS”誕生,還會有新的熱梗泛濫。周而復始里,我們真正失卻的是文字的多樣性和審美觀。
其實,打破這種輪回很簡單,別再為了回復而回復、隨手打出八個“哈”了。而是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到底想說什么?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