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攻克雜交水稻難關50周年。在我國水稻研究領域,華南農業(yè)大學“一脈師承三院士”是一段佳話。
1955年,被譽為“中國稻作科學之父”的丁穎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3年,丁穎的秘書兼科研助理盧永根,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7年,盧永根的學生劉耀光,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而這段佳話,緣起愛國。
1938年抗戰(zhàn)時期,在中山大學農學院執(zhí)教的丁穎冒著生命危險,把500多個品系的甘薯苗和400多個水稻品種處理好,乘上最后一班船撤退。
在前往云南途中,他親自安排在廣東省羅定市種下甘薯苗,在信宜市種下水稻品種。作為“中國稻作科學之父” ,丁穎曾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株“千粒穗”水稻類型,后來任華南農學院首任院長,一直對學生悉心指導。
他的學生也出色地繼承了他的衣缽,盧永根便是其中之一。他帶領研究團隊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他與學生小心保護丁穎收集的7000多份稻種資源,并將其命名“丁氏稻種資源”,以此紀念丁穎院士。
2017年,盧永根夫婦捐出兩人畢生積蓄880余萬元,設立教育基金。他拋棄了常人眼中的功名利祿,選擇了潛心科研的“荊棘之路”。
1981年,劉耀光畢業(yè)于當時的華南農學院,在盧永根的感召下回國,回到華南農大潛心科研。長期從事植物育性發(fā)育的分子遺傳和基因工程研究,在許多方面取得了創(chuàng)新性研究成果。
“真誠的科學工作者就是真誠的勞動者”這是丁穎院士的座右銘,也是三代院士的真實寫照。他們?yōu)樗狙芯苛粝铝藷o數(shù)寶貴財富。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