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此前被媒體曝光的“教育專家”趙菊英賬號“家訪中國”被封。消息一出,“全體鼓掌”。
這個結(jié)果不算意外。上個月初,其家訪視頻已引發(fā)巨大爭議:讓女孩將自己的玩具漫畫書都扔進垃圾箱,要求男孩親手砸碎自己心愛的手辦,還在對方的房間里安裝監(jiān)控、聲稱會隨時檢查……其簡單粗暴蠻橫,即便是一個成年人也會感到生理不適,更何況是涉世未深的孩子們。
不可理喻的是,一些家長不僅袖手旁觀,還奉為圭臬。不禁要問:這都2024了,如此讓人窒息的“霸凌式教育”,為何仍被追捧?
只要“唯分數(shù)論”尚有市場,就難免有人“病急亂投醫(yī)”。當成功的定義被窄化為“考上好學校”,“一切為學習讓路”就變得天經(jīng)地義。趙菊英正是深諳此道,她對外宣稱培養(yǎng)過天才孩子,有“33年資深家庭教育”經(jīng)驗,“在全國各地巡回演講超過1000場”。精心經(jīng)營和包裝人設(shè),疊加教育焦慮,于是“愿者上鉤”,著了“流量生意”的道。
諷刺的是,擁有不少“信徒”的趙菊英,只是一個“野生專家”。別看名頭吹得震天響,卻沒幾個能經(jīng)得起實錘。比如,她自稱是美國正面管教協(xié)會認證家庭學校雙講師,但美國正面管教協(xié)會認證官網(wǎng)上目前查無此人;她在書作自述中多次稱“不會英語”,卻考取了多門英語國家的證書。倒是有教育局工作人員證實,趙菊英是一個退休老師。自身不正,何以育人?后知后覺的家長們,不知會作何感想。
所有反常識的教育,都是“毀”人不倦。正如有專家指出,教育是引導而不是強迫。不可否認,某些時候,適當?shù)膽徒涞拇_是必要的,但必須注意邊界、講究方法、正視個體差異。最起碼的一點,是尊重對方的人格;不能光顧著批評,也要學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閃光點,啟發(fā)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傊?,多一些平等溝通的耐心,少一些居高臨下的說教。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里說:“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凈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教育觀一旦走偏,哪怕倒了一個“趙菊英”,也難保“李菊英”“張菊英”不會“前赴后繼”;就像“霸凌式教育”并非孤立存在,諸如“精英式教育”“拔苗助長式教育”,同樣可能以相似的面孔,成為下一條新聞里的主角。
趙菊英從“網(wǎng)紅”走向“涼涼”,也暴露了家庭教育市場的魚龍混雜。相關(guān)職能部門在加強監(jiān)管、及時跟進、夯實平臺責任的同時,也不妨堅持公益屬性,多渠道增加服務供給,紓解大家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