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稿件

“均勢”操盤手

2023-05-18 14:09:00 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環(huán)球人物》雜志 作者:田亮 隋坤
大號 中號 小號
“均勢”操盤手
1975年4月,時任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在華盛頓出席參議院會議。
  “我是在希特勒圖謀在巴伐利亞首府慕尼黑發(fā)動啤酒館政變6個月以前,出生在德國巴伐利亞州的費爾特鎮(zhèn)的。當我9歲的時候,希特勒上了臺。費爾特是紐倫堡的近鄰,二者在地理上和心理上都有聯(lián)系,就像布魯克林同紐約那樣。紐倫堡當時是舉世聞名的,因為它得到納粹的大力支持,那里經(jīng)常舉行大規(guī)模的納粹黨集會,它所通過的種族歧視法律也是臭名昭著的。直到我移居美國之前,我的家庭和我自己忍受著變本加厲的排斥和歧視。我的父親失去了他畢生從事的一項教育工作,我父母的朋友們的孩子躲著他們,不愿意同他們見面。我被迫去一所種族隔離的學校上學。每一次到大街上走路都會成為一種冒險行為,因為與我同年齡的德國人可以任意毆打猶太兒童,而不受警察的任何干涉。
  在這一段時期里,美國對我來說簡直具有奇妙的特征。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它是一個美麗的夢,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方,寬容忍讓是那里的天然本色,個人自由是沒有任何疑問的。即使后來我了解到美國也有許許多多的問題,我還是永遠不能忘記,在那殘酷可恥的年代里,對于受迫害的犧牲者,對于我的家庭和我自己,美國曾經(jīng)是多么大的鼓舞。我永遠記得我第一次走在紐約大街上時的一陣激動。我看到一群孩子,就馬上走到馬路的另一邊,以避免挨打,然后我想起來我是在什么地方。”
  基辛格的自傳,書如其名,聚焦于“白宮歲月”,不太談論個人身世。這兩段話,是用來說明他是如何“懷著一種特殊的感情來對待美國意味的一切”,是如何從接受白宮任命的那天起就下決心“美國不能受到屈辱,不能被搞垮”,不能“放棄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必須為一個新的時代制定一個新的外交政策”。
  得克薩斯大學教授、傳記作者杰里米·蘇瑞對基辛格這種心態(tài)有個犀利的評價:“基辛格是‘美國世紀’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自二戰(zhàn)伊始到2001年9月11日的那場恐怖襲擊為止……這就是‘美國世紀’。這也是亨利·基辛格的世紀。他的職業(yè)生涯軌跡恰好與這個非同尋常的時代相吻合。”
  “他在思想深度和哲理洞察力上無人能及”
  1923年,基辛格出生時,世界已經(jīng)陷入經(jīng)濟大蕭條。德國在一戰(zhàn)戰(zhàn)敗國的泥沼中掙扎,通貨膨脹、民生凋敝。納粹得勢,煽動仇恨情緒,把猶太人塑造成了替罪羊?;粮裰辽儆?3名親人被納粹送進了毒氣室。
  1938年11月7日,猶太人赫舍爾·格林斯潘闖進德國駐巴黎大使館,朝著使館秘書恩斯特·馮·拉特的腹部連開3槍。此前,格林斯潘被納粹的反猶政策逼入絕境,但拉特拒絕伸出援手。兩天后,拉特因傷勢過重死亡。
  消息傳進納粹黨魁希特勒的耳朵里,他感到興奮:“也許拉特的死,是推進反猶運動的絕好機會。”
  當晚,德國各地的希特勒少年沖鋒隊、青年團與蓋世太保瘋狂劫掠猶太人的住宅、商店與教堂。數(shù)百名猶太人喪生,大約3萬名猶太男子被關進了集中營。
  這個血腥的夜晚后來被稱為“水晶之夜”,它標志著納粹開始有組織地屠殺猶太人。一名生活在德國費爾特鎮(zhèn)的猶太教師決定逃離。他叫路易斯·基辛格,他的兒子叫海因茨·基辛格。
“均勢”操盤手
1938年11月11日,德國柏林一家猶太人開的商店被摧毀。
  1938年底,基辛格一家輾轉抵達美國。從此,海因茨這個德語名字隱去了,取而代之的是英文名亨利·基辛格。15歲的他,理想是成為一名會計。
  5年后,基辛格加入了美軍,并且拿到美國國籍。在軍營里,他結識了被他奉為“人生導師”的弗里茲·克雷默??死啄且晃徊粷M納粹統(tǒng)治、主動前往美國的德國人,比基辛格大15歲。他有著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留學經(jīng)歷,對歐洲思想、文化、歷史都有很深的造詣。對二十出頭、正處于迷茫期的基辛格來說,克雷默的出現(xiàn)填補了“思想導師”的角色,他跟著克雷默開始接觸斯賓格勒、康德、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思想。數(shù)學的樂趣遠去了,他陶醉在歷史和哲學的甘甜中。
  1944年,列兵亨利·基辛格隨隊開赴歐洲戰(zhàn)場。憑借會德語的優(yōu)勢,他當上了翻譯,后來調入反諜報部隊,抓捕了一些蓋世太保和納粹分子,參與了解放集中營。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教授托馬斯·施瓦茨在基辛格傳記中寫道:“基辛格回憶,當看到形如枯槁的集中營受害者時,自己本能地希望給他們喂食物,卻發(fā)現(xiàn)很多受害者已經(jīng)難以消化固體食物。這些慘狀讓許多猶太裔美軍士兵更加憎恨德國人,連他父親也在信中鼓勵他對德國人‘嚴厲一點’。但基辛格展現(xiàn)出了寬容的一面。他對此的解釋是,‘我不想讓德國人認為猶太人回來復仇了’。在給父親的回信中,他寫道,‘我們對德國人的消極態(tài)度總有一天要結束,我們必須在這里創(chuàng)造一些積極的事物’。他對納粹、民粹、暴政始終保持警惕,這也讓他后來在國際關系中注重追求穩(wěn)定與平衡。”
“均勢”操盤手
1944年11月,美軍士兵在德國戰(zhàn)場行進。
  戰(zhàn)爭結束后,美國政府陸續(xù)頒布多項利于社會安定的法案,其中包括讓退伍的美國軍人擁有免費讀大學的機會。1947年,基辛格進入哈佛大學深造。
  就在基辛格入學的這年,杜魯門主義出臺,冷戰(zhàn)開始。哈佛大學政治系教授威廉·艾略特意識到,國際政治的復雜程度將會陡然升高。他需要一名聰明、堅韌的人來擔任助理。
  恰好此時,基辛格敲開了艾略特辦公室的大門??吹絹碓L者是一名本科生,艾略特有點不耐煩。他給基辛格寫了一張書單,列了25本書:“回去把它們仔細讀一遍,并寫一份讀書報告。”
  這不是項輕松的任務。這份書單艾略特也曾列給其他來拜訪的學生,認真讀完的少之又少。但3個月后,基辛格完成了任務。艾略特看到基辛格的讀書報告后,非常吃驚,意識到眼前正是一個合適的助理人選。后來,艾略特又推薦基辛格免試進入研究生階段。在推薦信中,艾略特寫道:“這是我過去十多年來所有學生中最優(yōu)秀的一個,他在思想深度和哲理洞察力上無人能及。”
  在艾略特的支持下,基辛格接觸到哈佛大學的多個外交項目,開始扮演大人物背后的影子顧問角色。
  1952年,基辛格成為哈佛大學國際關系研究班執(zhí)行主任。這個研究班專門邀請各國年輕領袖來美國交流,讓他們認同美國文化與價值觀?;粮駞⑴c了研究班的組建和運行,此后的十多年里,一批批世界各國的年輕領袖通過基辛格來到研究班學習交流,多個學員成長為各自國家的實權人物。這些人共同編織了一張覆蓋全球的政治關系網(wǎng)絡,網(wǎng)絡的中心正是基辛格。
  憑借這張網(wǎng)絡,即便在冷戰(zhàn)的壁壘下,基辛格也可以聯(lián)系到許多國家的重要領導人。他的個人聲望急速攀升。美國高層官員也需要通過他了解海外事務。
“均勢”操盤手
1959年的基辛格。
  白宮朝基辛格伸出了試探性的橄欖枝。1961年,民主黨人肯尼迪入主白宮,邀請基辛格做自己的顧問。但基辛格自認,這時的工作是相當外圍的,也是很不順暢的,他很快就不給肯尼迪干了。
  1968年,基辛格幫助共和黨人、洛克菲勒家族的二公子納爾遜·洛克菲勒競選美國總統(tǒng)。盡管洛克菲勒輸?shù)袅它h內初選,但基辛格的外交才華以及多年來積攢下的外交人脈,被最終贏得大選的共和黨新總統(tǒng)尼克松看在了眼里。尼克松決定,讓基辛格出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
  為談判桌的形狀吵了3個月
  基辛格一走進白宮,就對美國政治機器、各路同僚甚至總統(tǒng)進行了辛辣又幽默的吐槽:“獲得美國總統(tǒng)候選人提名的本事,未必與治國之才有多相干。”“要費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控制國務院這部電報機器。”“總統(tǒng)出訪的先遣人員埋頭苦干,他們忙的主要是升官發(fā)財。”“當國防部長一大清早來個電話,對報紙上的某個消息表示不滿時,他多半就是提供這個消息的來源。”
  基辛格也深諳白宮權力的法則。“一個總統(tǒng)助理的影響幾乎完全要靠總統(tǒng)對他的信任,而不是行政安排。”從1970年底開始,由于尼克松煩透了各部門的拖延甚至反對,基辛格的作用極大增強了,決策越來越多在兩人的私人談話中做出。施瓦茨告訴《環(huán)球人物》記者,這其中的竅門是,基辛格不是在美國出生的,無法參選總統(tǒng),因此對尼克松沒有政治威脅,他們更像一對搭檔,而不是對手。
  此時首先要解決的策略問題就是越南問題。1961年,冷戰(zhàn)達到新的高潮,柏林墻開建,美國與古巴斷交,肯尼迪派特種部隊進入越南,蘇聯(lián)也向越南提供軍事援助。“到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國總統(tǒng)時,尼克松政府要員都覺得越南戰(zhàn)爭打不下去了。起先是想打代理人戰(zhàn)爭,后來打不了就自己出兵,越出越多,最多到50多萬人,而且打了好幾年了,怎么可能持續(xù)?美國的反越戰(zhàn)活動風起云涌。”中國社科院美國所原副所長陶文釗告訴《環(huán)球人物》記者。
  打不下去怎么辦?1969年上任之初,基辛格就以名校教授的氣派拿出了解決越南問題的5種可能方案:第一,全力爭取軍事勝利,猛烈轟炸和封鎖北越港口以摧毀北越,并警告蘇聯(lián)和中國不許干涉;第二,把美國的軍事行動大部分限制在南越;第三,把美軍逐步撤出南越,同時逐步加強南越政權,讓南越軍隊撐起局面;第四,美軍加速撤退,大力依靠南越當局擴軍;第五,立即停止美軍在越南作戰(zhàn),這就相當于答應北越的基本要求,迅速與其達成交易。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首先否決了第一和第五兩個極端方案;第二個方案等同于繼續(xù)在越南陷下去,也不行。國防部長萊爾德支持第四個方案,即加快撤軍,同時裝備和訓練南越人,讓他們自己去打仗,即“越南化”。國務卿羅杰斯覺得搞“越南化”太浪費時間,通過談判迅速脫困才是正道?;粮竦囊庖娕c羅杰斯大體一致,他對南越的軍事能力和政治上的穩(wěn)定性沒有信心,覺得外交途徑才是唯一可行的出路。
  外交正是基辛格的老本行。他認為可以說服蘇聯(lián)領導人幫助結束戰(zhàn)爭,因為他得到消息,蘇聯(lián)領導人希望戰(zhàn)爭和平解決。他還察覺到北越對談判也抱有積極態(tài)度。因此,他很有把握,對曾經(jīng)的哈佛大學同事說:“放心吧,用不了幾個月我們就可以擺脫出來了。”對一些反戰(zhàn)人士說:“給我們6個月的時間,如果我們屆時沒有結束戰(zhàn)爭,你們把白宮的鐵欄桿砸爛好了。”
  實踐證明,基辛格還是草率了點。他與北越代表在巴黎的和談從1969年開始,卻遲遲不見成果。一個例子可以說明談判的難度:僅對談判桌的形狀應該是四邊形還是圓形,就進行了長達3個月的爭吵。不過,雙方都想早點結束戰(zhàn)爭,不管吵得多兇,總能回到談判桌。在斷斷續(xù)續(xù)的談判中,雙方逐字逐句商定協(xié)議文本,付出了很大精力。
  基辛格的外交方案不只有一張談判桌。“沒有平衡,就沒有和平;沒有節(jié)制,就沒有公正。”這是他終身信奉的均勢理論。而平衡和節(jié)制的力量,在越南戰(zhàn)場之外——美國必須先跟中國、蘇聯(lián)達成和解。
  1972年2月,在基辛格的鋪墊下,尼克松成功訪華,開啟中美關系破冰之旅。3個月后,同樣是在基辛格先行做好訪問的鋪墊下,尼克松訪問了蘇聯(lián)。美蘇關系實現(xiàn)緩和,越南問題就更好談了。
  1972年10月9日,雙方談了16個小時,第二天又談了16個小時。經(jīng)過兩次密集會談,很多分歧得到解決。第三天,雙方繼續(xù)談,并就一些具體問題討價還價。第四天,談判暫告一段落,基辛格飛回華盛頓,向尼克松匯報。尼克松很高興,為基辛格叫來了牛排和葡萄酒??赡显筋I導人對一些內容很不滿意,談判又僵住了。
  就這樣,基辛格和對方反反復復談了近4年,直到1973年1月23日,經(jīng)過數(shù)十次談判之后,雙方簽署了《關于在越南結束戰(zhàn)爭、恢復和平的協(xié)定》。兩年后,戰(zhàn)火徹底熄滅。
“均勢”操盤手
1973年1月23日,基辛格(左三)在巴黎簽署《關于在越南結束戰(zhàn)爭、恢復和平的協(xié)定》。
  越南戰(zhàn)爭是美蘇冷戰(zhàn)中為數(shù)不多的一次“熱戰(zhàn)”。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金燦榮告訴《環(huán)球人物》記者,這是美國冷戰(zhàn)期間一次很大的戰(zhàn)略敗筆,基辛格在幫助美國撤出越南的戰(zhàn)略決策和外交執(zhí)行中都起了比較關鍵的作用。
“均勢”操盤手
1975年4月,最后一批美國人從越南西貢撤離,當?shù)厝伺郎厦绹笫桂^圍墻,接近撤離直升機。
  “國務卿”變成“世務卿”
  1973年10月6日,基辛格兼任國務卿之職才兩周,埃及和敘利亞同時向以色列發(fā)起進攻,分別攻擊6年前被以色列占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爆發(fā)。戰(zhàn)爭初期,埃及和敘利亞軍隊重創(chuàng)以軍,粉碎了以色列“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
“均勢”操盤手
1973年9月22日,基辛格(左二)在美國白宮宣誓就任國務卿。
  沙特阿拉伯等石油國家為支持阿拉伯兄弟,以石油為武器加入斗爭,提價、減產,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fā)。石油價格由每桶3美元上升到1973年底的每桶11.6美元。
  接著,產油國又對一味支持以色列的美國實行全面石油禁運,導致其國內生產總值出現(xiàn)萎縮,美元的地位也受到極大沖擊。石油危機又進一步引發(fā)了戰(zhàn)后西方世界的經(jīng)濟危機。
  此前的3次中東戰(zhàn)爭,均以以色列取勝告終。美國決策者們一度認為,只要在中東保持以色列的軍事優(yōu)勢,就能遏制支持阿拉伯國家的蘇聯(lián)在中東擴張,保持中東穩(wěn)定。這種判斷顯然失靈了。
  基辛格意識到,如果不迅速調整美國的中東政策,“阿拉伯國家就會被趕回到蘇聯(lián)人的懷抱,石油就會喪失掉,全世界都會反對我們,在聯(lián)合國將沒有一個國家投票贊成我們”。
“均勢”操盤手
1973年石油危機期間,美國波士頓一名司機把車推到加油站。
  石油很重要,而獲得石油穩(wěn)定的方式就是保持中東的均勢?;粮窀嬖V美國的猶太同胞:“美國對以色列的生存感興趣,但對騎在世界石油供應管上的1.3億阿拉伯人也同樣感興趣。”
  尼克松和基辛格重新制定了中東政策:美國將推進阿以沖突和平解決,放棄全面偏袒以色列的立場,促使以色列在領土上作出讓步,發(fā)展與阿拉伯國家關系,從而使美國在中東起支配作用。
  任務很明確,基辛格一方面要撮合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達成協(xié)議;一方面又要勸說沙特阿拉伯及其他石油國解除對美石油禁運。他打算各個擊破。
  1971年5月,埃及與蘇聯(lián)簽訂《友好合作條約》,蘇聯(lián)向埃及提供進攻性武器,有效期15年??墒怯捎诿捞K和解的達成,蘇聯(lián)放棄了向埃及提供新式武器。這讓埃及總統(tǒng)薩達特非常生氣,下令驅逐了蘇聯(lián)軍事專家和顧問,并接管蘇聯(lián)在埃及的軍事裝備和設施?;粮瘾@得了埃及這個突破口。
  薩達特也希望基辛格借助猶太裔的身份,說服以色列放棄其侵占的阿拉伯領土。1973年10月29日,埃及高級特使法赫米飛抵華盛頓。當時有美國政界人士問,埃及和蘇聯(lián)關系密切,法赫米為什么要來這里?基辛格回答道:“因為他雖然可以從蘇聯(lián)那里得到武器,但只有從我們這里才能得到領土。”
  11月5日,基辛格飛離華盛頓,開始了第一次中東穿梭之行。飛機上,他還主動找隨行記者聊天,狀態(tài)輕松。此行的一個重要目的地就是埃及,他和薩達特進行了3個多小時的討論,談得很愉快,順便把恢復兩國外交關系的事談妥了。
  12月中旬,基辛格再訪中東諸國,這次重點是說服以色列。他向以色列政要闡述了美國的政策,強調以色列現(xiàn)在被孤立,處境日益脆弱,能否應對面前的挑戰(zhàn)要打上問號。他說:“這是求得和平的絕妙機會,哪怕付出從阿拉伯領土上撤退的代價,也不要放棄這個機會。占領領土并不能確保安全。”戰(zhàn)爭的消耗和石油危機帶來的經(jīng)濟困境,讓以色列人讓步了,接受了基辛格的說法。
“均勢”操盤手
1973年11月,以色列總理戈爾達·梅爾(左一)訪美,與尼克松、基辛格交談。
  埃以兩個主要當事國都被基辛格說服了。1974年1月,基辛格第三次穿梭中東,促成埃以達成在蘇伊士運河脫離接觸的協(xié)議。
  2月,基辛格又開展第四次穿梭,著手解決敘以之間的脫離接觸問題。在埃及開羅停留時,基辛格和薩達特舉行記者招待會,有記者問:“總統(tǒng)先生,關于脫離接觸問題,你將對敘利亞總統(tǒng)提些什么建議呢?”薩達特把手臂搭在基辛格的身上說:“要信賴我的朋友亨利。這就是我要告訴他的話。”
  5月,在基辛格第五次穿梭時,敘以達成在戈蘭高地脫離接觸的協(xié)議。
  隨著一次次穿梭外交的開展,美國在阿拉伯國家的影響力迅速擴大,石油禁運也得以解除。
  在基辛格的斡旋下,這次和解成了中東現(xiàn)代史、阿以沖突和美以特殊關系的重大轉折點,美蘇在中東的實力對比發(fā)生顯著變化。有些美國人說,基辛格已然不是“國務卿”,而是“世務卿”了。
“均勢”操盤手
1973年12月13日,基辛格和埃及總統(tǒng)薩達特(前排右)愉快地交談。
  “露骨的威脅”
  冷戰(zhàn)期間,美蘇力量處在此消彼長的變化中,一旦有外力幫助一方,這臺微妙的天平就會傾斜。
  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后,蘇聯(lián)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坐不住了。他感到,應該盡快行動,緩和與美國關系,否則就被中國占了先機。
  打前站的任務又落到基辛格頭上。“幾個月來,蘇聯(lián)人一直敦促我秘密去訪問,唯一的理由大概就是我曾秘密訪問北京,而他們有權得到同等待遇。”基辛格回憶道。
  對于這份差使,基辛格很樂意接受。尼克松剛剛當選時,基辛格就向他闡述了與蘇聯(lián)“緩和”的主張,以期在一個美國、歐洲、蘇聯(lián)、中國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相互制衡的世界中,約束蘇聯(lián)行為。
  “20世紀50年代,中蘇關系很好,美國就很被動。60年代,中國和美國、蘇聯(lián)同時都不好,美蘇之間也不好。基辛格就要推動一個新的戰(zhàn)略調整,中美和解、美蘇緩和,同時維持中蘇對立,這樣一來美國的位置就最好了。”金燦榮對《環(huán)球人物》記者分析道。
  當?shù)貢r間1972年4月20日晚上8點左右,基辛格乘專機抵達莫斯科。這個時間是有講究的?;粮竦倪壿嬍?,由于抵達時間太晚,可以不再舉行嚴肅的會談,保證他在參加重要會談前能有一整夜的休息時間。待抵達莫斯科后,一個快得嚇人的車隊幾乎是以100英里的時速把基辛格一行送到賓館。第二天上午,不用基辛格動身,勃列日涅夫親自來拜會基辛格。
  基辛格感到,勃列日涅夫似乎有點緊張,把手表轉來轉去,這可能是因為他初次同美國高級官員打交道。勃列日涅夫給基辛格講了一個故事作為開場白:從前有一個旅行者想從一個村莊去另一個村莊,但不知道距離有多遠,就問路旁一名樵夫,到達目的地需要多久。樵夫說,不知道。旅行者無奈,只好繼續(xù)沿路前行??僧斔吡藥撞胶?,樵夫大聲喊道:“你大約需要走15分鐘。”
  “你為什么剛才不告訴我呢?”旅行者問道。
  “因為我當時不知道你一步有多大。”樵夫說。
  基辛格明白了,勃列日涅夫講這個故事,意思是說在談判中要跨大步?;粮裾f:“我們同樣希望兩國關系能取得重大進展,但這取決于雙方的努力。”勃列日涅夫急切盼望即將到來的美蘇峰會成功舉辦,說道:“我們一定會達成幾個協(xié)議的,我很有信心。”
  顯然,基辛格在這次對話中占了上風,順勢把越南牌打了出來?;粮裾f:“北越的攻勢威脅到了即將舉行的最高級會談,因此防止北越的勝利同樣符合蘇聯(lián)的利益。如果我們吃了敗仗,我對尼克松總統(tǒng)還能到莫斯科來表示懷疑。即使到時候戰(zhàn)爭還未分出勝負,美國人民也知道是蘇聯(lián)的武器才使北越得以發(fā)動攻勢,總統(tǒng)的活動余地可就有限了。”
  在基辛格印象中,對于這“比較露骨的威脅”,勃列日涅夫沒有爭辯,避開了這個話題,可見他是多么想開成這次最高級會談。
  5月22日,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的專機抵達莫斯科?;粮駥δ峥怂膳d奮地說:“這應該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次外交成就。”
  “二戰(zhàn)后美國最有影響的戰(zhàn)略家之一”
  早在1957年,年僅34歲的哈佛大學講師基辛格就出版了人生第一本書《核武器與對外政策》,敏銳地寫道,憑借戰(zhàn)略核力量對敵人大規(guī)模報復的戰(zhàn)略,由于對方也擁有核報復能力而行不通了,必須以有限戰(zhàn)爭作為全面核戰(zhàn)爭之外的選擇。這本書一經(jīng)出版,迅速成為暢銷書。1972年這次訪蘇,正是他把理念付諸實踐的絕佳時機。
“均勢”操盤手
基辛格的著作《核武器與對外政策》《大外交》。
  到莫斯科后,雙方領導人就兩國關心的一些問題進行談判。有一次,尼克松和基辛格回到住處,已到半夜1點,尼克松可以休息了,基辛格還要繼續(xù)工作,甚至大半夜趕到蘇聯(lián)外交部就限制戰(zhàn)略核武器的一些細節(jié)與蘇方人員繼續(xù)會談。
  1972年5月26日,經(jīng)過拉鋸式談判,兩國領導人簽署了《反彈道導彈條約》和《凍結進攻性核武器臨時協(xié)定》?!斗磸椀缹棗l約》被視為全球戰(zhàn)略穩(wěn)定的基石,其核心是通過禁止雙方發(fā)展全國性的反導系統(tǒng)來確保對對方的核威懾平衡,以此避免核戰(zhàn)爭,全球數(shù)十個裁軍及核不擴散的國際條約與這一條約掛鉤,在冷戰(zhàn)期間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直到2001年,美國總統(tǒng)小布什宣布退出該條約。
“均勢”操盤手
1972年5月26日,蘇聯(lián)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前排右)同尼克松在莫斯科簽署《反彈道導彈條約》。
“均勢”操盤手
1972年5月29日,尼克松與基辛格走在莫斯科街頭。
  金燦榮和陶文釗在接受《環(huán)球人物》采訪時都認為,基辛格一生中發(fā)揮作用最大的是在冷戰(zhàn)時期,一是促使美國和中國和解,二是緩和美蘇關系,這有利于世界的穩(wěn)定、和平與發(fā)展。
  他就像一位操盤手一樣,影響著世界局勢的走向。“基辛格是二戰(zhàn)后美國最有影響的戰(zhàn)略家之一。”金燦榮告訴《環(huán)球人物》記者:“他的博士論文寫的是奧匈帝國的首相梅特涅。拿破侖帝國崩潰后,梅特涅牽頭搞了維也納體系,在歐洲大陸各國建立起一種均勢狀態(tài),讓奧匈帝國這個已然衰敗的帝國多活了大約100年。它本來應該在拿破侖時代就完了,卻能延續(xù)至一戰(zhàn)結束。所以基辛格在博士論文中很佩服梅特涅。他后來的政治生涯,就是一以貫之地推行這種均勢外交。”
  1995年,基辛格出版了《大外交》一書,把他對大國外交的理解和他的政治智慧留給了世人,它的中譯本長達800余頁。最后一章寫道:“國際體制能持續(xù)最久而未發(fā)生重大戰(zhàn)爭者,當推維也納和會后所建立的國際秩序。它結合了法統(tǒng)與均勢、共同價值和均勢外交……美國政策同時要與北京睦誼,又要與北京認為對中國安全有潛在威脅的國家交好,華府與北京之間就必須定期、謹慎地對話。”
責任編輯:蔡曉慧
聲明: 版權作品,未經(jīng)《環(huán)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