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振奮同志的《近處看名家》出版了。書中寫了她與名家們交往的精彩故事,是一本真正屬于她自己的書。對于此書我早有盼望,這會兒落實了,我真高興。
她所寫的這些名人,有些是我熟悉的,因此讀來自然更有一種“文如其人”的親切感。她的文章也曾得到不少名家的贊許,其中《天下無賊》的作者、著名作家趙本夫的評價頗有代表性:“確實寫得好!你可繼續(xù)做下去。用你的視角去重新認識和發(fā)現作家作品。文壇也是江湖,抱團取暖互相起哄吹捧,也是久了。你用一股清泉流過文壇,殊為珍貴。”
寫名家能得到名家本人的認可,是一種成功,而能得到讀者的認可,則是更大的成功。此書收錄的文章有不少選自她最近在報刊上開設的“看名家”專欄,有的已被《作家文摘》《報刊文摘》以及新華網、環(huán)球人物網等媒體轉載,有好幾篇在“今日頭條”上發(fā)表后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反響。有的文章刊載后短短幾個星期便收到了上千條讀者點評,其中很多意見頗為中肯,我深有同感。試舉其中的幾例:
“文章寫得既生動又不失嚴謹,毫無夸飾更為難得。”
“資深編輯的文筆如此優(yōu)美!”
“高水平的編輯與高水平的作家,情感交融,評論得體,了不起!”
“人物訪談,能和人物心意相通,難得。”
細心的讀者不難從這些文章中發(fā)現,鐘振奮在寫作中對于與名家們交往時的一些細節(jié)有著獨到的觀察與把握。她就是通過這樣生動真切的描繪,把一個個名家?guī)У搅俗x者面前。
由此我回想起了2005年在探討出版我的第一部書稿《向世界說明中國》時,在我的辦公室與鐘振奮第一次見面時的情形。認真細致、功底深厚、有條不紊是我對她的最初印象。我記得就是在那一年她評上了編審職稱。人所共知,新聞出版署評選正高職稱一向嚴格,而她剛到41歲就獲得了這么高的肯定,她突出的業(yè)務能力由此可見一斑。
有人說“編輯是作者的保姆”,從某種程度上說的確如此。一本圖書從作者交付稿件到印刷出版的整個過程,往往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有的甚至需要幾年。耐力十足的責任編輯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這一過程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來形容是比較合適的?!断蚴澜缯f明中國》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書是根據我在上海浦東新區(qū)和國務院新聞辦工作時的大量演講和對話記錄素材選編而成的。作為責任編輯,鐘振奮在從眾多的原始記錄選編時有著多重考慮:既要具有時代特征,又要保持口語的簡潔與流暢,匹配多數讀者興趣,還要避免內容相近的原始篇章,同時還得讓讀者有親臨現場的感覺;更進一步,還要跨文化地理解對話雙方的文化背景,兼顧各國政要、企業(yè)家、新聞記者甚至宗教領袖等不同身份的對話者的語言特色;而她幫助擬定的近60篇文章的題目更是畫龍點睛,讓讀者一看就被吸引住。
此書付梓前一位老出版人擔心內容不夠通俗,認為百位數的印刷冊數為妥;而對書稿的內容已有深入、全面了解的鐘振奮則明確地說:“此書會有廣泛的讀者,尤其是對于經常參與對外交流活動的人士來說很有參考價值,同時也會對新聞從業(yè)人員有所助益,在發(fā)行方面完全可能取得突破性的成績。”這獲得了當時張海鷗總編的支持。果不其然,此書出版后社會反響不錯,首印的5000冊很快便供不應求,在多次加印的情況下也便引出了《向世界說明中國》“續(xù)編”的編輯出版。這兩本書先后重印了十多次,甚至于今年9月又重印了一次。編輯這類“雜項”文稿的匯集,做不好就會像食之無味的“拼盤”,而做好了則如經過了好裁縫的精心剪裁,令書稿內容熠熠生輝,即使衣錦夜行也能廣走四方廣受待見。
我與美國著名神學家路易·帕羅的對談實錄《江邊對話》的出版過程,更體現了鐘振奮以倒計時方式打硬仗的能力。她以一人之力兼任了中英兩個文版的責任編輯。因為計劃在當年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推出這本書,留給她的只有短短兩個月的時間。為了讓此書在形式上與內容相得益彰,她一邊編輯文稿、推敲文字,一邊到各大網站浩瀚的圖片庫里精心挑選合適的圖片用作插圖,其工作任務之艱巨可想而知。但她早已習慣了承擔此類急、難、重的活。新世界出版社的前總編周奎杰曾說:鐘振奮是我最信任的好編輯。她確實從不辜負這樣的信任,交給她的出版任務,總是能優(yōu)質而又高效地完成,可以說是“不須揚鞭自奮蹄”。到了此書印制前的關鍵階段,她更是分秒必爭,早上6點就往單位跑,晚上都是12點過了才休息。當她把剛從印刷機上下來、還散發(fā)著油墨香的樣書遞到我們兩位作者手里時,才真正算是松了一口氣。此書出版后在世界范圍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各大出版社采用的都是鐘振奮編定的版式和內容(包括所有的插圖)。據一位專門研究海外館藏的專家統(tǒng)計,此書被一百三十多個國家的圖書館收藏,其中英文版已被收入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
我常跟一些作者講,如果你的書能讓鐘振奮來當責任編輯,你就有福了,你會得到很多的幫助。從寫作時內容、篇幅及結構的調整,乃至書名和大小標題的擬定、圖片的選擇、版面的處理等等,她都會有周到妥帖的安排。對于作者認真負責,對于稿件精益求精,是她始終秉持的一種工作態(tài)度。名家們之所以愿意把其他的出版社都想爭取的書稿優(yōu)先交給她,當然也是出于對她的編輯能力的信任。
有一次我到外文局開會時,曾經順道在她的辦公室做了短暫的停留。我很想了解一個編輯日常的工作狀態(tài),便試著坐在她平常工作的椅子上做了一番觀察。除了書柜中陳列的她所編輯的上百本“他人嫁衣”外,她的桌子上堆積的一沓沓書稿就像一座座小山,只留出中間很小的一個空間。我擔心她會“迷失”在稿件的密林中。她笑笑說,不會啊,上面都有標記呢。我一看,果然如此。有好幾份是一套叢書的作者們寄回來的修訂稿以及待核對的校稿清樣,有一些則是她正在潤色的初稿。這可以說是“雜而有章”了??吹剿谝徊坎繒迳纤粝碌膶ξ淖值?ldquo;打磨”印記,我也更深切地體會到了“好的編輯是不署名的作者”的真實含義。
大多數讀者在購買圖書時首先注意的是作者和出版社,很少留心誰是此書的責任編輯。其實責任編輯對于一本書從初稿(有時候甚至是“粗”稿)到編輯成型以及怎樣以最好的品相呈現有著重大的貢獻。他們還會把如何與各類作者(包括名家大師)打交道的成熟經驗和心得在不知不覺間傳遞給你,讓你受益匪淺。也許鐘振奮還應該從編輯業(yè)務的角度,寫一本“編輯實踐”,把她30余年豐富的編輯經驗分享給大家,這對于剛走出校門、踏入出版行業(yè)的年輕人來說一定會大有裨益。
我期待著她的綻放,祝她更上層樓!
(作者趙啟正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本文系《近處看名家》一書序言)
《近處看名家》,鐘振奮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