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嫦娥六號,過去這一周,相信很多人都在關(guān)注我。但我沒想到的是,我發(fā)布的第一條月背“挖土”的狀態(tài),就有40多萬人點贊。很多人關(guān)心我的地址怎么改成月球的,可是我真的是在月球啊,距離地球38萬公里呢!
5月3日 海南文昌
故事還得從一個月前說起,發(fā)射那天,暴風(fēng)雨說來就來,很多觀眾也是撐傘觀看。但這點風(fēng)雨難不住我,發(fā)射入軌非常順利,不過就是為了挖點土,要走的路實在太長了點,足足飛了30天。在飛行過程中,我一分為二,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在太空等待,著陸器與上升器組合體準(zhǔn)備降落。
5月3日17時27分 海南文昌
降落在月球背面,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兒,此前就有好幾個國家的探測器著陸失敗。月球背面就是月球背對地球的那一面,這里是通信盲區(qū),我只能通過“鵲橋二號”中繼星與地球聯(lián)系;月球上也沒有大氣層,從15000米的高空降落,沒法通過降落傘減速,只能靠發(fā)動機反推力減速。高度逐漸降低,我攜帶的像這樣的各類敏感器也開始工作,避開大小障礙物,精準(zhǔn)識別降落點。
6月2日6時23分 “著上組合體”成功著陸
三二一!四條著陸“腿”穩(wěn)穩(wěn)落地。怎么樣?是不是比體操運動員的落地動作還穩(wěn)。
帶大家欣賞一下月球背面的風(fēng)光吧。大家看看我拍照的技術(shù)怎么樣?這是我拍的月背大圖,拿走不謝!
我著陸的地點在月背的南極-艾特肯盆地,這里是月球表面最大、最深,而且最古老的盆地。在此之前,人類進行過十幾次月面采樣返回,都是在月球正面,其中也包括我的前輩嫦娥五號。而我,是第一個能夠在月背挖土的探測器,挖取的還將是最古老的月壤,科研價值極大。這不僅是挖土,簡直就是“挖寶”啊。話不多說,趕緊干活!
首先是在一個固定點位“鉆取”,用一個長長的鉆頭伸入月面,采集有一定深度的月壤樣品,并保持好一層層的順序。隨后是在多個點位“表取”,這就得靠我的挖土神器——3.7米長的機械臂了,它末端的采樣器既能一鏟一鏟地挖取月表土壤,也能抓取大尺寸的巖石,功能非常強大。
你也許會問我,我在月背工作靠什么供電?這段時間,太陽正好直射月球背面,所以我剛好可以靠太陽翼帆板發(fā)電。
言歸正傳,“表取”的過程還是很順利的,但當(dāng)容器要裝滿的時候,一個意外出現(xiàn)了。不過是驚喜,不是驚嚇。采樣器巧合地挖出了一個神奇的漢字。你感覺如何?我看“中”!
對了,還有一個驚喜要展示給大家。這可不是一般的國旗,而是將地球上的玄武巖粉碎、融化又拉成細絲,然后紡線、織布制作而成。之所以使用玄武巖,是因為月面上的玄武巖含量豐富。未來中國要建月球基地時,可以把玄武巖當(dāng)作材料。
樣品采集完了,國旗也展示了,來一張自拍吧!你一定好奇是誰給我拍的照片吧?告訴你吧,不是外星人,是我?guī)淼乃饺藬z影師、一個小型機器人,它在自主移動后能幫我拍下照片。
6月4日7時38分,上升器攜帶月球樣品自月球背面起飛
短短兩天時間,我的上升器部分就要跟月球告別了,雖然戀戀不舍,但是它還有更重要的任務(wù),它要攜帶著人類第一份月球背面樣品返回地球。當(dāng)然,要返回地球,還要先找到在月球上方等待的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飛著也是飛著,再發(fā)條狀態(tài)吧:“月球打工人正在忙著送快遞,目的地:月球軌道攬收點。”
6月6日14時48分 完成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兩天之后,終于見到“軌返組合體”了。而與上升器重逢后,“軌返組合體”先是“握手”,然后再“抱緊”,最后的對接過程21秒完成。對接之后,最重要的月球樣品也借助轉(zhuǎn)移機構(gòu),通過一個狹小通道,被抓取到返回器內(nèi)。至此,上升器完成了使命,傳遞月球樣品的任務(wù)將由返回器接力完成。
好了,完成工作下班啦!你們要的土特產(chǎn)已發(fā)出,目的地:地球,請注意物流信息哦。
從周六算起,大概還得17天送達,收貨地點在內(nèi)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朋友們,我們地球見了!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