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教育主管部門三令五申,但很多跡象表明,中小學生“卷”競賽勢頭不減。
從博導下場小學生競賽,到碩士落敗初中生科創(chuàng)賽,還有RFID技術、蒙特卡洛算法、膠質瘤干細胞等,不少中小學生科創(chuàng)競賽的獲獎項目已經過于“超綱”,一度被懷疑是一群成年人在參賽,即“代理人戰(zhàn)爭”。
然而,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明文規(guī)定,競賽及競賽結果不作為中小學招生入學依據(jù),此后各種措施、文件紛紛出臺。
當升學與競賽“脫鉤”,這些參賽中小學生們到底為何而“卷”?
娃累家長累
“大家都累得要死”,陪孩子結束了一場“空模”(航空航天模型)的現(xiàn)場賽后,浙江家長西西感嘆。
西西家的孩子小野今年五年級,從去年開始參加各級空模競賽,一年內陸續(xù)取得區(qū)級、市級獎項,并入圍省級賽;同時,小野還要參加“3D建模”相關競賽,并考慮參加創(chuàng)客大賽。
備賽幾乎占據(jù)孩子全部的課余時間,家長也得輪流陪賽。有時大清早就送孩子去參加室外集訓,一陪就是一天。
時間成本高,金錢投入也不少。
北京家長卡卡介紹,孩子Mike今年高一,從三年級參賽,在小學階段,競賽相關費用就有十幾萬元。比如2017年,為參加“全國RLC機器人工程挑戰(zhàn)賽”,光是比賽、集訓就花了1.3萬余元,還有平時2萬/年的培訓費。
對部分執(zhí)著于拿獎的家長來說,投入更是“上不封頂”。
北京小學生家長肖春今年給孩子報了一境外機構舉辦的數(shù)學競賽和某“白名單”科創(chuàng)競賽,線上考試靠作弊,科創(chuàng)制作找“老師”包辦,按115-150元/課時收費,堪稱“花錢買證”。
西西也吐槽,在某次某樂器類競賽中,給證書蓋章的是個不知名協(xié)會,而且在“金獎”之上還生造了個“特金獎”。
教育部早已多次強調,義務教育階段(幼升小、小升初)要嚴格落實“免試就近入學”,但現(xiàn)實中,不同地區(qū)在“小升初”中仍有“暗考”“秘考”,讓有些家長不得不用各種競賽獎項“刷簡歷”。
作為“過來人”,北京的卡卡指出,奧數(shù)、信奧、樂器等競賽獎項,在“小升初”時都“有幫助”,即便是非白名單比賽,哪怕“含金量不會很高”,也會寫進升學簡歷上。
所謂“非白名單”比賽,也就是教育部門“白名單”之外的違規(guī)競賽,即“黑競賽”,比如“奧林匹克英語大賽”“希望數(shù)學”“JEA China”,就是被教育部通報過的違規(guī)競賽。
但為豐富簡歷,有的家長“黑白通吃”,即“白名單”“黑競賽”兩手抓。有時,明知“黑競賽”水分大,但因為周圍學生“都在考”,也被迫“卷”證書。
中高考的新“捷徑”?
當然,有些小學生家長講究“長遠規(guī)劃”,提前為中高考做準備。
比如,教育部明令禁止中高考競賽加分,但部分重點高中有“科技特長生”名額,部分高校“強基計劃”和“綜合評價”中,都有對競賽的相應政策傾斜。
科創(chuàng)類賽事成為部分高中特殊招生的“入場券”
然而,大部分孩子并不適合走競賽路線。成都教育咨詢從業(yè)者楊梅介紹,由于小學成績具有“欺騙性”,加上培訓機構利用升學信息差,會向家長夸大讓孩子參與競賽的“好處”。“經過我們多年觀察,真正能在競賽中取得成績的,不超過5%。”
即便孩子擅長競賽,在家長們看來,在升學時也只是“錦上添花”。
西西吐槽,當?shù)刂锌颊?ldquo;一年一變”,“都不知道會往哪個方向走”,而且針對一些“小眾”競賽項目,一個學校也就開放一兩個名額,“把希望寄托在這么窄的通道上,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不如好好準備中考”。
成都某公立K12學校的校長在此前采訪中指出,有些高中有科創(chuàng)特長班,會相應考核學生,“但絕不會以某一科創(chuàng)競賽的獎項作為必要條件”。在北京某高中的招生簡章中,科技特長生的中考成績占總體的60%。
進入到高中階段,只有少數(shù)頂尖“競賽生”才能被保送??ū硎?,孩子Mike高一取得“信奧”省級一等獎后,不敢冒險沖“國一”,決定停賽一年備戰(zhàn)高考。“沒有相對高的成績,走‘強基’也不會被錄取”。
不過,對真正有特殊天賦的孩子來說,競賽未嘗不是個“好出路”。
廣東某市的初三學生家長易米介紹,當?shù)匾凰攸c高中,會提前簽約有競賽天賦的學生,其中有學生總分偏低,在初中學校年級排名200多,但因數(shù)學優(yōu)秀,被該校提前錄取,“只能靠競賽走到底了,否則高中都讀不了。”
讓興趣回歸興趣
當然,競賽對升學并非沒有好處。
除了獎項“加成”,西西發(fā)現(xiàn),備賽過程中學到的數(shù)學、物理知識,會“反哺”課內學習;而且為了興趣參賽,孩子更有學習動力。
可競賽的初衷不能只“為了升學”。受訪者普遍指出,在競賽中屢屢獲獎的學生,往往是本身就有足夠的興趣和天賦。“單純將比賽作為升學捷徑,是不可取的”,“靠輔導換來的獎,孩子以后走得很難”。
不過,有些家長的苦心也能夠理解,害怕“天才”被耽誤,擔心“普娃”落后,四處參加競賽,也是為了“多個賽道多條路”??墒?,教育不是單純的“做加法”,更不能拔苗助長,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往錯誤的方向瞎“卷”,不僅對孩子成長無益,而且也會讓“卷”的邊際效益遞減,白白浪費時間和金錢。
近年來,教育部斬斷“培訓-競賽-升學”利益鏈的決心越來越強,在均衡各中小學教育資源、打擊“掐尖”招生等方面的施策力度越來越大。今年就有不少家長發(fā)現(xiàn),北京多所中學取消開放日。沒了簡歷、面試,各種競賽證書在升學中也將逐漸失去用武之地。
正如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曾指出的,要治理競賽,扭轉“功利教育觀”,得建立新的教育評價體系,減少興趣、特長的功利色彩,讓興趣真正回歸興趣。
畢竟,如果把一切評價指標都變成考試,套路化、內卷化,硬生生地把孩子“卷”成“標準配置”,那么,異化的不僅是競賽,還有孩子本身。
AI時代到來,比起報什么班、參什么賽,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擁有持續(xù)的競爭力、適應力,這或許才是教育者們真正應該思考的問題。(應受訪者要求,文中西西、小野、卡卡、Mike、易米均為化名)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