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但丁·阿利吉耶里曾說:“世上有一部永遠(yuǎn)都寫不完的書,那便是母親;世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
母愛,有很多種模樣,每一種,都觸動心弦。
提及母親,有人是深深的眷戀,有人是話到喉嚨的哽咽,有人是觸及心底的柔軟……也有很多作家將母親寫進(jìn)了文學(xué)作品,用摯誠筆觸追憶與母親的過往,以親身經(jīng)歷講述母親帶給自己的力量。史鐵生就是其中一位。
母親節(jié)(5月12日)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史鐵生筆下的母親形象,于那細(xì)膩、動人的字句間,感受“媽媽”二字的重量。
史鐵生,中國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資料圖片)
史鐵生曾自嘲:“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在寫作。”20歲時,雙腿因病癱瘓的他,一度“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命運的無常,讓他深陷痛苦,在屋內(nèi),有時聽著音樂便會無來由地摔東西,苦悶時,常常搖著輪椅躲進(jìn)家周圍的地壇公園。有時待得久了,母親放心不下,便會去公園尋他。史鐵生曾在書中寫道:“我也看見過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視力不好,端著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jīng)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兒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去的背影。”
那時的史鐵生并不知道,忘我地把愛全身心投入到他身上的母親,也已病重,卻仍隱瞞病情。她對兒子的關(guān)懷無微不至,“對于‘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她費盡苦心,讓自己的兒子調(diào)整心情,“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在母親給予的溫暖下,史鐵生逐漸開始了新的生活。多年后,當(dāng)他的文字作品第一次獲獎時,母親卻已不在了。在一次與作家朋友的聊天中,史鐵生驚訝地意識到,自己最初寫小說的動機很大比重是為了母親,為了讓她驕傲,是母親使他成為了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幼年史鐵生和母親(圖源:央視網(wǎng))
在我的頭一篇小說發(fā)表的時候,在我的小說第一次獲獎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親還活著。……搖著輪椅在園中慢慢走,又是霧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懸的白晝,我只想著一件事:母親已經(jīng)不在了。……曾有過好多回,我在這園子里待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fā)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里,她就悄悄轉(zhuǎn)身回去,我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
……
有一年,十月的風(fēng)又翻動起安詳?shù)穆淙~,我在園中讀書,聽見兩個散步的老人說:“沒想到這園子有這么大。”我放下書,想,這么大一座園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兒子,母親走過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選自史鐵生的《我與地壇》
?。ú糠炙夭膩碓从谌嗣窬W(wǎng)、央視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