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雜志文章
陳紅軍 陳祥榕 肖思遠 王焯冉

戍邊四烈士,青春鑄就祖國界碑

2021-10-28 09:39:25 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環(huán)球人物雜志 作者:崔雋 田亮 隋坤
大號 中號 小號
\
  今年2月,戍邊英雄的事跡公布后,有網友整理、發(fā)布了英勇犧牲的四位烈士的有關信息:
  陳紅軍(1987年—2020年6月),甘肅省蘭州市烈士陵園。
  陳祥榕(2001年—2020年6月),福建省屏南縣烈士陵園。
  肖思遠(1996年—2020年6月),河南省延津縣烈士陵園。
  王焯冉(1996年—2020年6月),河南省漯河市烈士陵園。
  許多單位和個人第一時間來到英雄的墓碑前表達哀思。不少人奔赴幾千里,只為向烈士致敬;也有人在網上下單,請快遞小哥帶上花束到墓碑前鞠躬、默哀。如今,烈士們的墓碑前擺滿了鮮花。
  《環(huán)球人物》記者循著戍邊烈士的人生軌跡,來到他們的家鄉(xiāng),探訪他們的親友。在一段段講述里,我們聽到了、看到了這些年輕戰(zhàn)士保家衛(wèi)國的熱血與赤誠、守土戍邊的奉獻與艱險,以及他們對故土家人深深的情感與歉意。
  陳紅軍,靦腆娃“一提到部隊,就顯得豪邁、樂觀”
  陳紅軍是甘肅省隴南市兩當縣人。兩當位于甘肅省東端,東臨陜西鳳縣。1932年,習仲勛等人正是在這里發(fā)起了兩當起義,喚醒了隴南人民的革命斗志,在這片土地上播下了紅色的革命火種。1987年3月,陳紅軍出生于兩當縣張家鄉(xiāng)張家村。
  “紅軍從小就有當兵的夢。他三爸(即三叔)也是軍人,小時候他三爸回來戴著大檐帽,紅軍特別喜愛,每次都要拿來戴上。”母親丁念畢說,陳紅軍有一次考試得了高分,父親陳珊耀特意買了一頂小孩戴的“大檐帽”獎勵給兒子。
  據陳家鄰居張仲宏回憶,陳紅軍小時候家里比較困難,他不僅學習勤奮,還常幫助家里干活,放牛、割竹編筐。“2008年夏天,有一天我正在麥場上晾曬麥子,突然烏云滿天,眼看就要下雨,陳紅軍看到后二話沒說就跑來給我?guī)兔κ整溩印?rdquo;
  “紅軍以前經常幫村里人干活。以前村里沒通公路,出去不方便,人們到鳳縣唐藏(張家鄉(xiāng)鄰鎮(zhèn))買東西碰到他,他就把東西給捎上帶回來。紅軍是我最乖的娃娃,比我兒子都乖,確實是個好娃娃。”年過七旬的任建榮是陳紅軍的姑父,他哽咽著告訴《環(huán)球人物》記者。
  李建平是陳紅軍的初中數學老師,他回憶說:以前學校每個周末都要組織學生為敬老院的老人背柴。一次,陳紅軍在山上背了一大捆柴,結果到了敬老院門口,他背的柴少了許多。“后來才知道,他把自己背的柴分給了幾個體弱的女同學。他特別樂于助人。”
  2005年,陳紅軍考入位于蘭州的西北師范大學心理學專業(yè)。幾位大學老師在接受《環(huán)球人物》記者采訪時,都提到他的一個性格特點——靦腆。
  在班主任劉海健印象中,陳紅軍在班上個子最高、眼睛最大,笑起來憨憨的。“有一次,我們在一起搞活動?;顒咏Y束收拾東西時,我準備去搬東西,紅軍就過來說:老師,給我吧。這個小伙子特別有擔當,他接過去又說:請老師放心!讓人覺得很可靠、很踏實。”
  專業(yè)課老師趙國軍說:“因為他的名字中有‘紅軍’兩個字,我就在課堂上點名時開玩笑問過他:‘你的爺爺是不是當過紅軍?’大家都笑了。紅軍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也不好意思地低下頭笑了。然后說到就業(yè)時,我就跟大家說,同學們不要覺得咱們心理學畢業(yè)生,就只能去中小學當心理輔導老師。實際上,心理輔導、心理健康這個領域應用非常廣泛,比如說你們上一屆的學生就有好幾個去了軍隊。有些同學有軍人夢想,你們好好學習,以后也可以在軍隊做這方面的工作。”
  2009年,陳紅軍大學畢業(yè),本已通過公安特警招錄考試,可他聽說要征兵時就改變了想法,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zhàn)士。
  軍營讓陳紅軍改變了性格。
  “西北這邊的人,特別是男生,性格偏內斂,通常是踏踏實實、埋頭苦干的形象。我沒想到一個我沒有特別關照過、幫助過的孩子,畢業(yè)后主動跟老師聯系,問候老師,報個平安,說一下自己工作、生活方面的新進展。我蠻吃驚的,也沒想到這樣的聯系還延續(xù)下來了。陳紅軍曾經說過,您是我一天的老師,我一輩子都記得您的恩情。紅軍就是那種重情、重義的好孩子!”劉海健說:“每次提到部隊,他總會說他的戰(zhàn)友如何對他好,他也怎么像老首長那樣關愛他的士兵。一提到部隊,他就顯得很豪邁、很樂觀。我看新聞報道中描述的場景,為營救戰(zhàn)友撲上去,這跟他平常一貫的表現是完全一致的。”
  2015年,陳紅軍用全部積蓄在兩當縣城為父母買了一套樓房。從此,父母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張家村老家,住進了新房。“他說房子買得要離姐姐家近一點,他怕離得遠照顧不上我們。”母親說。
  陳紅軍犧牲時,兒子還有4個月就要出生。陳紅軍的大學老師李建升說到這件事,幾度潸然淚下。“陳紅軍在讀書時性格靦腆,但在部隊歷練后,成了一名勇擔使命的優(yōu)秀軍人!”“我記憶中的紅軍為人低調、非常仗義、非常善良……以前是學生敬老師,現在我作為他的老師,要向這位最優(yōu)秀的英雄學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2020年10月25日,陳紅軍的兒子出生了。這天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紀念日。陳紅軍的妻子肖嵌文的爺爺是一名志愿軍老戰(zhàn)士,她相信這就是冥冥之中的血脈傳承。她堅強地說:“我要把孩子好好養(yǎng)大,讓他成為像爸爸那樣的人。”
  陳紅軍犧牲后,他的遺物被寄回家。母親在整理遺物時不忍心看兒子的被褥。“被褥讓汗浸透了,都是汗?jié)n,我和嵌嵌(陳紅軍妻子)洗了兩天,我想洗干凈了以后再送紀念館。”這位堅強的老人經常對襁褓中的小孫子說:“墻上掛的照片,就是你爸爸,你爸爸叫陳紅軍,是個解放軍,他沒看到你出生,你以后一定要以他為榜樣。”

左圖:陳紅軍生前與父母合影。
中圖 :陳紅軍(左二)與大學同學的 畢業(yè)合影。
右圖:“衛(wèi)國戍邊英雄”陳紅軍墓碑。
  陳祥榕:“死也要死在邊疆上!”
  出生于2001年12月的陳祥榕,犧牲時還不滿19周歲,是4位烈士中年齡最小的。
  這個戰(zhàn)友眼中的“娃娃兵”,戰(zhàn)斗中卻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沖勁。2020年6月份的那場對峙,陳祥榕直到犧牲都趴在營長身上,保持著護住營長的姿勢。
  2020年6月30日,陳祥榕魂歸故里的這一天,部隊問陳祥榕的媽媽眼下有沒有什么困難。英雄母親說:我沒有什么要求,我只想知道榕兒戰(zhàn)斗的時候勇不勇敢。
  在接受采訪時,陳祥榕的姐姐陳巧釵哽咽著說:“穿上軍裝的那一刻,他就不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公民,身上肩負的是軍人的天職,我很為他感到驕傲。”
  陳祥榕的老家位于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h城位于翠屏山之南,當年雍正皇帝給此縣取名“屏南”。這里英雄輩出,一生秉忠報國的清代名將甘國寶的故鄉(xiāng)就是屏南。
  據《閩東日報》報道,盡管家境困難,陳祥榕從小就是一個“對家負責,樂觀堅強孝順的孩子”。陳巧釵說:“陳祥榕從小有習慣性流鼻血的毛病,每次流血一攤一攤的,他就安慰周邊的人不要怕,表現得非常勇敢。”
  在陳祥榕的童年記憶中,父母一直在遙遠的海南種植芒果,而自己和姐姐由奶奶照看。陳祥榕13歲那年,父親被查出患有淋巴癌。母親忙于生計,照顧父親的任務就落在了尚是孩子的姐弟倆身上。“十三四歲的孩子都愛玩,但弟弟一直守在病房,經常凌晨三四點還在為爸爸按摩腿部。”陳巧釵說。
  生活的歷練,讓陳祥榕更早懂得了什么是責任。
  父親去世那年,陳祥榕覺得自己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漢,要照顧好奶奶、媽媽和姐姐。“他對奶奶非常孝順,說話的語氣都沒有重過。還有一個小兩歲的堂弟,玩具什么都是讓給弟弟。在我面前,他也常常開玩笑說自己是我的‘哥哥’。”陳巧釵說。
  高中時,陳祥榕立志從軍。為了順利通過入伍前的測試,他每天早上5點就起床,沿著公路跑步,最終順利入伍。陳巧釵回憶說:“弟弟那時候的眼睛里有光。”但家人沒想到,陳祥榕參軍后去了條件艱苦的新疆某戍邊部隊,他對家人說:“苦怕什么,去部隊不吃苦還要享福?”
  陳祥榕的初中班主任陳臻蘇至今還記得他入伍前的興奮勁:“他很開心地來告訴我要去當兵了,而且說是邊防兵。他說他要上前線,很自豪地說,很自豪……”
  當媽媽叮囑陳祥榕:“要守紀律,刻苦訓練。再苦也不能當逃兵,不能給屏南人丟臉。”他斬釘截鐵地回答:“死也要死在邊疆上!”
  到了部隊,在某次與姐姐的通話中,陳祥榕說:“衛(wèi)國戍邊責任重于天,我們身后就是祖國,當國家受到侵犯時,唯一的選擇就是沖鋒向前,寧可犧牲生命,也絕不能把國土面積守小了、把主權守丟了。”
  陳祥榕說到做到,以肉身為界碑,用生命護祖國,為國家和人民擋住了來犯的外敵。

陳祥榕和姐姐在生活中的合影。

當地政府給陳祥榕家送去“一等功臣之家”牌匾。(視頻截圖)
  肖思遠:“媽媽沒有女兒,我要像女兒一樣疼你”
  劉利霞的微信頭像是一個心形擺件。這是2019年母親節(jié),兒子肖思遠送給她的禮物——玫瑰花鋪底,中間用子彈殼拼出了一個“520”。只有當兵的孩子才能想到這樣的浪漫?,F在,這個禮物和肖思遠的軍功章一起,擺在他臥室的床上。劉利霞每當看到時,就會忍不住去摸一摸。
  從肖思遠犧牲到現在,已經過去8個多月,對于這個家庭來說,巨大的創(chuàng)口仍沒有愈合。劉利霞說自己沒有一天不哭,沒有一天不想。想得難受的時候,就看手機里兒子的照片和視頻。以前她給兒子和家人拍了好多小視頻,都存在手機里,她翻啊翻,看啊看,經常一直到半夜。
  她始終沒有夢見兒子清晰的樣子。唯一模模糊糊的一次,夢里看見的是小時候的思遠,沒說上什么話。“真想夢見他啊。”她說。

左圖:肖思遠犧牲后,母親劉利霞給他發(fā)的微信。
右圖:2019年,肖思遠用子彈殼拼成“520”,送給劉利霞作為母親節(jié)禮物。(本組圖片由本刊記者 崔雋 / 攝)
  丈夫肖勝松擔心妻子的狀態(tài),勸她:“只有身體好好的,才對得起思遠,咱還能多去(陵園)看他幾年。他啥時候都是希望咱倆過得好嘞。”
  劉利霞明白,丈夫的話是對的,思遠知道媽媽這樣肯定會難過。他一直是懂事的,以家人為重,從小就是這樣。她記得別人家孩子斷奶總是哭,自己家孩子從來不哭。“才那么一點大,知道媽媽疼,想喝奶也忍著。”劉利霞下地割麥子,只有幾歲的肖思遠能一眼就看出來她忘帶了哪種工具,跟在后面提醒她。
  “孩子性格也好,不記仇。”她說。和大人吵架后,肖思遠總是主動過來和好。青春期的時候,有一次姥爺因為他染黃頭發(fā)和他生氣,過后他就一點點挪到老人身邊,用肩膀蹭來蹭去,算是認錯。
  成年后,對于未來,肖思遠是個有主意的男孩子。2016年,他從河南農業(yè)職業(yè)學院汽修專業(yè)畢業(yè),決定報名參軍。后來劉利霞整理肖思遠的遺物,看到他的日記,才知道從汶川地震那時起,他就有當兵的念頭了。同學徐俊輝接受媒體采訪時,還提到一個印象深刻的細節(jié),有一次有部隊在校園里操練,他發(fā)現肖思遠一個人在走廊倚著欄桿,看得格外專注。
  知道肖思遠要去當兵的時候,劉利霞是擔憂的。“當媽的肯定舍不得他去受苦,但他脾氣拗,我們也沒法干涉。”
  那年暑假,入伍前的所有流程和手續(xù),都是肖思遠一個人跑完的。在武裝部領到迷彩服后,肖思遠試穿時還興奮地問劉利霞:“媽,你看我穿的中不中?”
  2016年9月10日,是肖思遠出發(fā)去軍營的日子。肖勝松和劉利霞去鄭州送他,三個人在賓館的房間里一起住了一夜。告別的時候,肖思遠說:“(義務兵)兩年之后,不管在部隊是退是留,都能回家探親一次,那時候一定讓俺爸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我。”
  過去,劉利霞的手機是不用流量的。肖思遠當兵后,她去辦了流量套餐,生怕錯過兒子的語音和視頻。夫妻倆慢慢摸清了規(guī)律,如果晚上手機響了,八成是兒子打來的。當上新兵的肖思遠在電話里對她講,第一次打靶訓練,別人都是五環(huán)六環(huán),只有他打到了七環(huán),受到了領導的表揚。劉利霞聽著,“覺得自豪得很”。
  但她還是想問肖思遠苦不苦。兒子的回答總是不苦。哪能不苦呢?她自己看視頻,高原上寒冷干燥,一個小戰(zhàn)士對著鏡頭咧嘴一笑,血珠就迸了出來。類似的事情,肖思遠是不會講的。
  2019年春節(jié)前夕,是肖思遠第一次回家探親。站在院子里,肖思遠非要給劉利霞敬個軍禮。“媽,你看我敬得標不標準?”劉利霞就笑:“標不標準,我也看不出來呀。”她能看出來的是,兒子瘦了,黑了,手上有繭子了。因為高原氣候的原因,臉上長痘痘了,頭發(fā)也掉了不少。
  2020年春節(jié),因為疫情,肖思遠多在家里待了近3個月。大年初一串親戚,肖思遠一定要穿上軍裝出門,劉利霞怕他冷,他仍然堅持。現在想起來,劉利霞說:“他一定是對這身軍裝感到非常自豪。”
  休假在家,劉利霞想讓兒子疊個“豆腐塊”看看,結果肖思遠說不疊,在部隊一直疊,好不容易回家就不要疊了。劉利霞覺得好笑,兒子在外面是個兵,回家了還是個孩子。但是對于該遵守的紀律,肖思遠是絕不打折扣的。部隊有“禁酒令”,兩次休假他都滴酒不沾。
  比起回家探親的日子,肖思遠不在家的時間更為漫長。他表達牽掛的方式,除了把工資交給父母、給弟弟零花錢,就是給家里買東西。他知道父母穿衣服的尺碼,這些年給他們網購過夏天穿的布衫,冬天穿的棉襖、棉鞋和毛衣,也買過涼席和榨汁水杯。他對劉利霞說:“媽媽沒有女兒,人家女兒都給買東西,我就像女兒一樣啥都給你買,像女兒一樣疼你。”
  說到這里,劉利霞的眼淚止不住了。門外天色灰沉沉的,快要下雨。清冷的屋子里,有那么一會兒,大家都沉默下來,只有劉利霞小聲抽泣的聲音。她一邊抹眼淚,一邊扭頭去看黑白照片中的思遠,用一種極哀極痛的眼神。
  噩耗是在去年6月21日上午傳來的。那天劉利霞和肖勝松正在鎮(zhèn)上吃飯,接到了鄉(xiāng)里的電話,說“小孩出事了”。次日一早,夫妻倆就被安排坐飛機趕往新疆。落地后,部隊安排他們稍作休整,讓他們有心理準備。劉利霞預感不太好,一直在設想兒子是不是受了重傷。然而車子最后沒有駛向醫(yī)院,而是直接停在了殯儀館。
  此前,劉利霞和肖勝松就知道中印邊境有些風波,猜測思遠應該有任務,擔心過他的平安,但是從沒想過他會因此而犧牲。5月15日,夫妻倆還接到了思遠的電話,用的是一個陌生的號碼,和他們報了平安,沒想到這成了他們之間的最后一次通話。
  如今,劉利霞望著眼前的院子,覺得到處都是肖思遠的影子??粗蓓斊脚_,她想到去年疫情期間,一家人在平臺上看風景;看著樓上的房間,她想到思遠喜歡坐在凳子上曬太陽;看著堂屋,她想到思遠蹲在門口捧著碗吃飯的樣子;看著廚房,她想到思遠包餃子,樣子不怎么好看,但是只要是兒子做的,怎么都喜歡。
  2月10日,農歷臘月二十九,夫妻倆去烈士陵園給思遠送餃子,之后在那里陪了思遠一下午。思遠的戰(zhàn)友都回來了,也過來看他。劉利霞看著這些穿著迷彩服的年輕男孩子,心里格外難受。她忍不住會想:“他們以前一起去部隊,一起回家探親,一起上戰(zhàn)場。現在別人家的孩子好好地回來了……如果思遠也在,那該多好。”
  來時路上,《環(huán)球人物》記者讀到了劉利霞委托親戚在網上發(fā)布的文章,她感謝人們的關心和慰問,也再次請求媒體不要打擾思遠的女朋友。有人建議把思遠和女朋友的合照放進棺木,劉利霞拒絕了,她覺得“對姑娘不好”,希望姑娘能有新的生活。
  采訪臨近尾聲,屋外下起了雨。劉利霞坐在思遠的床沿,和記者聊起那些沒有完成的愿望:思遠一直想帶爸爸媽媽去北京轉一轉,思遠一直想照一張全家福……她說今年除夕那天,自己也是坐在同樣的位置,給思遠發(fā)了一個紅包,她知道這是一個永遠不會被接收的紅包,但還是寫了一句話:“新年了,給你壓歲錢,大兒子。”

左圖:學生時期的肖思遠。
右圖:2021年2月24日,河南新鄉(xiāng),肖思遠家的追思靈堂。(本刊記者 崔雋 /攝)
  王焯冉:要是不當兵,我會后悔一輩子
  在肖思遠的墓碑前,有一束特別的獻花,來自王焯冉的父母??ㄆ蠈懙溃?ldquo;好孩子,一路走好!你們是最棒的!王焯冉爸爸媽媽敬獻。”
  王焯冉的家鄉(xiāng)漯河距離肖思遠的家鄉(xiāng)新鄉(xiāng)只有200多公里,兩個青年的經歷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都出生在1996年,都在2016年中專畢業(yè)時選擇當兵入伍,都在對外戰(zhàn)斗中選擇舍身救戰(zhàn)友、壯烈犧牲。

 2021年2月20日,河南漯河,王焯冉家中墻壁上懸掛的家人合影。
  2021年2月25日,《環(huán)球人物》記者來到王焯冉的老家——漯河市城鄉(xiāng)一體化示范區(qū)黑龍?zhí)舵?zhèn)土城王村,找到了王焯冉的伯母張素梅和村干部王民政,聽他們講述各自眼中的王焯冉。
  王民政是比較了解王焯冉的村干部之一,王焯冉當兵的證明材料都經過他的手,他比王焯冉母親楊素香更早知道這個孩子當兵的決定。寫證明時,他問楊素香:“你只有一個兒子,怎么會想送他去當兵?”結果楊素香說她根本不知道,孩子是瞞著她報的名。
  后來,為了打消母親的顧慮,王焯冉摟著她說:“媽,我最愛你,最舍不得你,所以才一直不敢告訴你。我去當兵,鍛煉好身體回來保護你。要是不當兵,我會后悔一輩子。”
  當兵后,王焯冉每周都會和父母通電話。逢年過節(jié),張素梅也會接到王焯冉的問候電話。“問他干啥呢,他就說拉練。成天都是拉練。我說二餅,當兵可受罪了。他說,受罪就是鍛煉。”二餅是王焯冉的小名,家里人都喜歡這么叫他。
  2019年正月十六,王焯冉回家探親,張素梅本想去看看他,結果聽說他因為靜脈曲張,要先在鄭州做個小手術。后來見面時,她發(fā)現王焯冉“黑瘦黑瘦的”,但還是那個愛說、愛笑的二餅。那次休假,王焯冉在家待了40天,當時父親王恒召因為滑膜炎動了手術,他就在家照顧父親。等到他歸隊的時候,張素梅因為生病住院,沒能送送他,沒想到成了一生的遺憾。
  2020年1月,王焯冉給楊素香打電話報喜,說他寫了入黨申請書,準備入黨。他開玩笑說:“終于可以和老媽成為最親密戰(zhàn)友了。”
  5月23日,楊素香和王焯冉通了兩分鐘的電話,她在電視上看到邊境局勢緊張,就在電話里問他。王焯冉安慰她說,放心吧媽媽,這里非常安全。臨掛電話時,他說,最近訓練會緊張些,可能給家打電話沒有以前頻繁了。楊素香當時不知道,最后一次打電話時,兒子已經在去前線的路上了。
  從6月15日下午開始,楊素香就一直心神不寧,之后的幾天都睡不踏實。后來才知道,王焯冉犧牲的時間就在6月16日凌晨3點左右。楊素香相信,這是和焯冉母子連心。
  張素梅直到6月28日才知道消息,后來聽說了王焯冉犧牲的細節(jié),一想起來就哭。“高原上零下30多攝氏度,他在那河水里,得有多冷啊。”王民政是個老兵,兒子也是軍人,他知道浸了水的防水褲和棉衣有多沉,“他最后肯定是使不上一點力氣了”。
  王焯冉在烈士陵園安葬那天,張素梅的兒子抱著王焯冉的骨灰。他對張素梅哭著說:“俺抱著二餅,舍不得把他放下來。”
  王焯冉的奶奶至今還不知道孫子去世的消息。全村人都瞞著她。原本2020年9月應該是王焯冉回家探親的日子,奶奶一直盼著他回來。張素梅只好騙她說,焯冉的假期因為疫情取消了。家人不敢讓媒體扎堆出現在家門口,接受采訪都要跑到麥地里。“能瞞一天是一天吧。”張素梅說。
  戍邊英烈的事跡公開后,人們看到了王焯冉的決心書、請戰(zhàn)書、訣別書——
  “在此我向組織請戰(zhàn),如果能上場殺敵,我愿站在排頭。如果能邊防巡邏,我愿優(yōu)先報名。我愿在此關頭奉獻出一份力量。請組織接受我的請戰(zhàn)。”
  “奶奶,這么長時間里我最牽掛的就是您,孫子這些年一直想好好讓您享福,可是我卻一直不在家。”
  “爸媽,兒子不孝,可能沒法給你們養(yǎng)老送終了。如果有來生,我一定還給你們當兒子,好好報答你們。”
  在漯河烈士陵園的展館里,王焯冉的書信被印在展板上,人們總是在這里停留更久一些。元宵節(jié)當天,漯河市民馬樹鵬帶著女兒來悼念王焯冉,讀完這幾封書信后,他說:“你看字跡就知道他還是個孩子,但是字里行間那份樸實的情感,讓人動容。”
  展館里,還有一份印在墻上的當地烈士名錄。王焯冉的名字是新印上去的,顏色比其他名字更深一些。看到這里時,有人會上前摸一摸他的名字。還有很多學生在白板上給他留言。
  展館外,人們冒著細雨排隊在王焯冉墓碑前獻花。有人一大早特意過來在墓碑前放了一碗熱騰騰的湯圓。一位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工作人員一直在這里主持儀式。他說,當地好多退伍的老兵知道王焯冉的事跡后,都給局里寫信請戰(zhàn)。

左圖:王焯冉家鄉(xiāng)河南省漯河市城鄉(xiāng)一體化示范區(qū)黑龍潭鎮(zhèn)土城王村。(本刊記者 崔雋 / 攝)
右圖:在漯河市烈陵園,人們給王焯冉的留言。(本刊記者 崔雋 / 攝)
  21歲的閆子涵把陵園所有墓碑都看了一遍,一排排走下來,看得特別仔細。他是遼寧師范大學的一名學生,想趕在寒假結束前過來祭奠王焯冉。“別人從幾千里之外趕到這里,只為悼念漯河的英雄。我們是漯河人,就在這里守著他,更應該來祭奠一下。”
  前幾天看到登上網絡熱搜的一段話,閆子涵覺得特別能代表自己的心情:“黃昏將至,我吃著白米飯,喝著快樂水,想不通為什么這些身強體壯的士兵會死。我在深夜驚醒,突然想起,他們是為我而死。”( 本刊記者 崔雋 田亮 隋坤)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