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全媒矩陣 > 特別策劃

關(guān)于立冬,古人們都有哪些“儀式感”?

2022-11-07 06:52:00 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
大號 中號 小號
原標(biāo)題:立冬這天,古人們都會做些啥?
“昨夜清霜冷絮裯,紛紛紅葉滿階頭。”今天18點45分,我們將迎來“立冬”節(jié)氣。
古時,立冬作為“四時八節(jié)”之一,頗受重視。古人們會通過辦活動、吃美食等習(xí)俗,迎接這一時節(jié)的到來。這些習(xí)俗,也寄托古人對冬天的美好期盼。
迎冬、拜冬、卜歲
寄托來年美好期盼
明清時,帝王會提前三日率群臣百官迎冬神。迎接冬神后,皇家則會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感謝上天恩賜的豐年,祈求來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
在民間,百姓則會向祖先祭祀時令佳品,期盼來年再豐收。值得一提的是,自宋代以后,在立冬這天,人們要在家拜賀長輩尊者,還要互相出去拜謁。男女老少則要更換新衣,相互作揖行禮,謂之“拜冬”。
此外,在漢魏時期,民間還流行著“卜歲”這一習(xí)俗。卜歲,又稱“問苗”。這天,農(nóng)民會卜問來年的豐歉,舉行豐收晚宴等。
“立冬補冬,補嘴空”
吃餃子、燉羊肉、釀黃酒
俗話說:“立冬補冬,補嘴空”。立冬時節(jié),農(nóng)事活動已基本結(jié)束。為休養(yǎng)生息、抵御嚴(yán)寒,吃食進補不可少。
餃子,是我國北方立冬時節(jié)餐桌上的“常客”。相傳東漢醫(yī)學(xué)家張仲景告老還鄉(xiāng)時,路遇傷寒流行,便搭起醫(yī)棚,將羊肉、辣椒和藥材放在一起熬煮,再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后贈給貧苦百姓。百姓食之,抵御了傷寒,也治好了凍耳,后紛紛模仿,稱“餃耳”或“餃子”。“立冬吃餃子”這一習(xí)俗,就此流傳。
在南方,人們多會選擇吃一些雞鴨魚肉。羊肉湯、姜母鴨、糖醋魚等菜品則是進補的好選擇。“隴饌有熊臘,秦烹惟羊羹”,宋朝詩人蘇軾在詩中提到的“羊羹”,就是羊肉泡饃。天寒地凍,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既美味又御寒。
由于氣溫低可以抑制微生物滋長,立冬天冷適合釀酒,所以,紹興黃酒也會選擇在這天開釀。
溫酒、吟詩、泛舟
古代詩人筆下的立冬
秋盡東來,寒風(fēng)料峭。但在不少古代詩篇中,卻也能尋覓到一絲暖意。
“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立冬時節(jié),天氣寒冷,墨筆凍結(jié),“詩仙”李白偷懶不寫新詩,火爐上的美酒溫?zé)嶂?。一杯杯酒下肚,煩惱拋之腦后,盡情享受這閑暇時光。
“山頭望樵火,水底見漁燈。浪影生千疊,沙痕沒幾稜。”南宋詩人范成大曾于立冬時節(jié),在船上寫下這首詩。他抬頭望見山頭樵夫生的火,低頭看到水底漁夫的燈。水里的浪花一層層地疊加著,岸邊的沙子被一層層的淹沒。但這夜晚的景色還不足以讓人滿足,他便期待著白天再一探究竟。
“擬約三九吟梅雪,還借自家小火爐。”宋代詩人紫金霜,則在立冬來臨之際,暢想著三九寒天的梅花、雪花,更按捺不住想要帶上小火爐,在冰天雪地間吟詩作賦的心情。
祭祀、進補、煮酒、吟詩作賦......這是古人在立冬的“儀式感”。今天,你又會怎樣迎接立冬的到來呢?
(本文綜合自新華網(wǎng)、中國新聞網(wǎng))
責(zé)任編輯:邱小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