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身上有一種真實的野生感,
眼神很干凈,卻很有力。”
皮膚黝黑、眼神明亮、身形瘦小,背著個竹編背簍,王發(fā)的模樣在云南沒什么特別,就如許多佤族少年一樣。
·王發(fā)。李建藝攝
唯一的區(qū)別在于,他出現(xiàn)在了網(wǎng)球賽場上,背簍里裝著兩副網(wǎng)球拍,長長的黑色球柄露在外面。
當然,僅憑一個背簍還不足以讓他成為全場焦點。在這個競技賽場上,他贏了,贏得驚險、熱血。他逆轉(zhuǎn)擊敗了奪冠熱門,拿下青少年網(wǎng)球巡回賽廣州站U14組男單冠軍。
·王發(fā)。李建藝攝
在王發(fā)原有的人生軌跡中,“贏”這個字不常出現(xiàn)。在他出生長大的滄源縣芒回村,娃娃們抬眼望去,都是飄在云霧間的重重大山。
王發(fā)家是村里的貧困戶。家里三個孩子,他排老大,自然成為主要勞動力。比現(xiàn)在更瘦小的身板,也常背起背簍,去種地、喂豬。8歲前,他沒離開過滄源縣,只會說佤語,更不知道什么是網(wǎng)球。
直到他遇到張曉洪,那個他稱為“教練”的人,也是將他帶出大山的人。
在王發(fā)走紅后,外界常講述這對師徒的情誼。但事實上,張曉洪有許多徒弟,王發(fā)只是恰巧被看見的那個。在張曉洪創(chuàng)辦的野象網(wǎng)球俱樂部,像王發(fā)一樣的佤族少年就有7人,6人拿過賽場冠軍。
還有彝族、傈僳族、白族……20多位云南的娃娃被張曉洪帶到賽場上,改寫了人生。
·張曉洪(后排左二)和“野象”學員們。
從“騙子”到教練
14歲的王發(fā)壓根不知道自己火了。“他對‘火’這個字沒概念。他的世界很簡單,只有訓練,對他來說,拿到全運會冠軍才叫真火哩。”張曉洪告訴《環(huán)球人物》記者。
但是,王發(fā)能感受到一些具體的變化。比如,他要一次次用不標準的普通話回答“成名前后的感受”,從不善言辭到脫口而出:“網(wǎng)球改變了我的人生。”
不久前,他回了趟村子,身后跟著一批來參觀的人。不少村民在短視頻上刷到了他拿獎的消息,盡管分不清是什么比賽,但都知道:就是這個芒回村的小孩,拿了全國冠軍。
家里從未來過這樣規(guī)模的客人,王發(fā)母親有些措手不及。為了招待大伙吃飯,她把家里養(yǎng)的唯一一頭年豬殺了。
·王發(fā)(左)和母親。李建藝攝
張曉洪也在場。他悄悄把王發(fā)拉到一旁,轉(zhuǎn)了1000元,讓他補貼給家人。王發(fā)推脫,但拗不過師父。最終,他只能用自己更擅長的方式表達感謝:好好訓練。
張曉洪今年54歲,常穿著一身運動服,1米87的高個兒在佤族山區(qū)里顯得很扎眼。6年前,他剛進山里招生時,就像一個奇怪的外來者,并不受待見。
·張曉洪。李建藝攝
首先,村民們不知道什么是網(wǎng)球。誰也沒見過,心里打鼓:這東西能養(yǎng)活人嗎?
其次,他們不相信“有那么好的事”。張曉洪向他們承諾——負責孩子們訓練、讀書和生活的所有開銷。
這話一出,他沒少被當成“騙子”。
“臨滄、麗江、楚雄、香格里拉......差不多一年時間,我在云南開車都開了七八千公里,都找不到愿意把孩子送來的。”
他記得那些進村的土路,坑洼泥濘,常常要開幾個小時。有些人家是真的困難,屋內(nèi)空空蕩蕩,連個坐的地兒都沒有,可依然拒絕了他。
所幸,他后來結(jié)識了臨滄文體廣電和新聞出版局副局長丁相洋。有當?shù)夭块T拍胸脯,又聽說訓練的場地在昆明,能去大城市,才逐漸有人答應(yīng)。
第一批球員來了10個,都七八歲大,個個瘦小,有的腳上連雙像樣的鞋都沒有??梢源_定的是,最初沒有人是因為對網(wǎng)球感興趣來的。
但張曉洪已經(jīng)很滿意,“就算有一個人來,我都愿意教。”
王發(fā)是在半年后第二批來的孩子。張曉洪記得,“小王”眼神里有一股勁兒,個矮,但力氣不輸同齡人。很多小球員在自己打比賽時,都因為怕緊張而拒絕讓教練到場。王發(fā)是為數(shù)不多的會主動邀請張曉洪到場觀看的人。
·小時候的王發(fā)。
6年過去,張曉洪沒想到,這個孩子如今成為自己的“活招牌”。他不必再解釋太多,別人就知道,他是張教練,王發(fā)的教練。
·王發(fā)。李建藝攝
“野象”
那么問題來了,張曉洪為啥要自掏腰包,教這些孩子學網(wǎng)球?
故事很長,但張曉洪反復(fù)提到這個字:野。
他說,自己性子一直比較“野”,愛折騰。他在軍人家庭長大,從小就被送進體校。從云南省隊退役后,他做過好幾項運動的教練,最后發(fā)現(xiàn),網(wǎng)球是“最掙錢的”。
有了一定收入后,他開始做公益,主要是資助貧困大學生和孤兒,一做就是20年。許多被資助對象提出想見他,都被他拒絕了,“好好生活就好,沒什么可見的”。
閑暇時,他最大的愛好是看《動物世界》和旅游。10年前,他成了半退休狀態(tài),也有更多時間去“野”。
一次,他去云南山里自駕游,借宿在一個村民家里,讓這家的小孩當向?qū)ё约荷仙讲娠L。
爬了一小時后,張曉洪發(fā)現(xiàn)自己手機沒電了,但充電寶落在了房間里。“我讓那個小孩回去幫我取一下,越快越好。我記得他還沒上小學,也就六七歲。”
孩子聽完立馬動身,一下跑沒影了。20分鐘后,他出現(xiàn)在了張曉洪面前。
這可把張曉洪驚到了。“我爬了一個小時的路,他跑一個來回才用20分鐘,這體能太了不得了。”
一個教練的職業(yè)嗅覺告訴他:這是極佳的運動員素質(zhì)。
“不練可惜了。”思考再三,他決定成立一個公益機構(gòu),培養(yǎng)這些云南山區(qū)的孩子。“一是這是我的特長,二是如果他們愿意練,以后就多一條路走,至少不會比現(xiàn)在差。”
他對這些孩子最大的感受,也是“野”。“他們身上有一種真實的野生感,眼神很干凈,卻很有力。我堅信,如果好好引導(dǎo)他們,一定能發(fā)揮出來。”
于是,他將網(wǎng)球俱樂部命名為“野象”,期許孩子們像“小象”一樣,遵循自然,保留天性。
·野象俱樂部的孩子。
學生來了后,“真的蠻野”。張曉洪回想起來,自己都忍不住發(fā)笑。
“起初沒幾個人會說普通話,都是在‘野象’學的。山里的娃生長環(huán)境彪悍,突然開始集體生活,動不動就用方言吵起來,還動手。王發(fā)經(jīng)常是跑來找我告狀那個,喊著‘教……教……教……練’,我就知道出事了。他講話結(jié)巴,都是我慢慢幫他改過來的。”
到后來,這些孩子較勁的方式變了。“他們現(xiàn)在比什么?比誰的腹肌多,數(shù)著6塊、8塊,哪還是當年那瘦瘦弱弱的樣子。”
“野象”還開設(shè)文化課、禮儀課。有些孩子被“調(diào)教”了幾下,反倒把家人嚇壞了。
一個小球員跟家人視頻,開場來了句:“爸爸你好,你吃飯了嗎?”
視頻里的父親,當場把剛喝下的那口茶噴了出來。“你是我兒子嗎?沒事吧?”他告訴張曉洪,自己一輩子沒聽過孩子說這些話。
這些“小野象”學習著叢林世界的法則,莽撞又可愛。但終究是孩子,表達感情的方式也很野。
“王發(fā)高興了,跑過來給我一個擁抱,我也抱了一下他。然后,他親了我的臉頰,轉(zhuǎn)頭就跑,背影一跳一跳的。我覺得這是一種很自然的感情流露,我看著那個背影,覺得是最好的禮物。”
以一個“父親”的心
“你是一個嚴厲的教練嗎?”記者問。
“我想來著,但我不是。我常常以一個父親的心去和他們相處。”
每次出差時間一長,張曉洪老掛念這幫孩子。孩子們也想他。他們每周六可以玩一小時手機,到那時,張曉洪就會連收消息:“張教練,你怎么還不回來呀?”
·張曉洪(前)和孩子們。李建藝攝
訓練場上,孩子們刻苦、勤快,遠比他期許的高。外界曾質(zhì)疑他訓練強度過大,讓球員每天揮7000次拍,但事實上,他從沒提出這個要求,都是他們自己去加練的。好幾次天沒亮,他還跑去訓練場“勸退”過幾個女娃娃,但她們已經(jīng)練出一身汗。
·“野象”球員們在訓練。
但他很在意一件事,孩子們有沒有真心實意地愛上網(wǎng)球。
“他們起初覺得打球是為我打,每個隊都特別好勝,想得到我的認可。但我想讓他們明白,打球是為了自己。”
他想,得用孩子能懂的方式來引導(dǎo)。不知從何時起,他變成了一個“講故事大王”。男孩喜歡聽打仗的、熱血的故事,女孩喜歡聽體育明星的故事,講到最后都是一個道理:活出自己的人生。
他還要精準拿捏每個孩子的喜好。比如王發(fā)就是一個小軍事迷,喜歡各種狙擊槍。當他比賽贏了,張曉洪就會給他送一個槍模型。多數(shù)孩子喜歡玩具公仔,張曉洪常年采購,隨時用來做獎勵。
更實際的,是告訴他們進了省隊能拿多少工資,網(wǎng)球教練能掙多少——這不僅關(guān)乎他們自身,還有背后的家庭,能不能活得好一點。
有了目標,孩子們干勁十足。但他們在賽場上的表現(xiàn),還是出乎所有人意料。
在走紅前,王發(fā)拿過更好的成績。2020中國網(wǎng)球巡回賽,12歲的他獲得了全國總決賽的男單冠軍。同一批的幾位佤族球員也順利奪金。
·張曉洪(中)與王發(fā)(左)。
也是在那一年,全國耐克杯青少年網(wǎng)球總排名中,排在前三的名字,都來自野象俱樂部。
這群生猛的云南小將在網(wǎng)球場上大放異彩。“野象”也愈發(fā)受到關(guān)注。
除了做公益外,“野象”還招收自費的網(wǎng)球?qū)W員。而后者的學費,統(tǒng)統(tǒng)被張曉洪用在前者身上,日子過得緊巴巴。
河北省廊坊市網(wǎng)球協(xié)會主席陳金龍在了解孩子們的故事后,幫張曉洪在廊坊建起新的場地,并贊助了訓練和比賽的經(jīng)費。
如今,球員們有12塊全新的球場,再也不用擠在4片場地上輪著打,也有了足夠的網(wǎng)球,不必再擔心打不上新的球。
用張曉洪的話來說,這都是因為孩子們爭氣。
王發(fā)火了,很多人說,像他這樣的孩子只是缺一個機會。其實不然。
有一些孩子剛來“野象”沒多久就跑回了家。訓練枯燥且漫長,他們不知道能不能熬出頭。
是張曉洪,一次次驅(qū)車幾小時,去大山里把他們接了回來。看到張教練,孩子們始終還是愿意跟回來。一個人的出現(xiàn),遠比一個機會要來得具體、珍貴。
“我告訴每個孩子,我永遠是他們的后盾。”張曉洪說。(作者:付玉梅)
總監(jiān)制: 呂 鴻
監(jiān) 制: 張建魁
主 編: 許陳靜
編 審: 蘇 睿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