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的年齡、性別、民族、職業(yè)各不相同,卻在做著同樣的事情:把中國講給世界聽。一張張中國面孔,一個個中國故事,匯聚成一個真實、立體、可愛的中國。
村里有個女孩叫“小哥”
在YouTube上擁有882萬粉絲的“滇西小哥”其實是個姑娘。她的粉絲數(shù)量與福克斯新聞網(FOX)等西方主流媒體在YouTube上的粉絲量接近。“小哥”麻花長辮、頭戴竹笠、身穿布衣,一只名叫“大王”的阿拉斯加犬晃著脖子上一串鈴鐺,興奮地跟著“小哥”上山、下地。初春約三五好友去山里采一籮筐野菜,盛夏在田田荷葉中折取幾株做成消暑解渴的花草茶……一幕幕田園生活吸引了大量海外網友,最高的一期視頻播放量達到了4000多萬次。“小哥”說:“真沒想到有這么多外國朋友會了解、喜愛我的家鄉(xiāng)。”
“滇西小哥”和家人生活在云南保山大秧田村(視頻截圖)。
她的本名叫董梅華,自稱“小哥”是覺得它活潑俏皮,“滇西”則是指家鄉(xiāng)云南保山的地理位置。這里天高云淡,四季如春,有淳樸的人情味,又有少數(shù)民族風情的“加持”,是個天然的創(chuàng)作寶庫。但在小時候,正是大山困住了生活,山陡地薄,務農不易,父母帶著她和妹妹阿霞四處打工,那時的“小哥”只想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尋找美好的生活。轉折發(fā)生在大學畢業(yè)后的第三年,父親生病了。她陡然發(fā)現(xiàn),與父母相守的記憶實在太少,手里捏著要簽字的病危通知書,她下定決心,回家去,一家人的團聚比什么都重要。
大山還是那個大山,但時代已飛速變換。2016年12月20日,“小哥”發(fā)布了第一條視頻,名字起得很俏皮,“捉了只蘿卜精,剁了腌成蘿卜干”。在3分38秒的時長中,幾根白胖的蘿卜從土中被拔出、去纓、切割、晾曬、腌制,一旁還有只啁啾的小鳥站在枝頭,藍天白云就是天然的幕布。那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意象已經躍然屏上。
然而播放量卻屈指可數(shù),“為什么我這么好的內容,沒有被人看到?”“小哥”又拿起手機跑進山里,拍了一期油炸竹蟲,從怎么尋找有這種昆蟲的竹子,怎么砍竹子、找竹蟲拍起。“什么看著有云南特色,就拍什么。”漸漸地,她發(fā)現(xiàn),奪人眼球不如饞人味蕾、解人鄉(xiāng)愁,網友更愛看的,還是他們一家人分享一年四季、一日三餐的平凡幸福。
爺爺奶奶一輩子都生活在村里,帶他們出去走走是“小哥”一直以來的心愿,可惜還未實現(xiàn)她就已經回鄉(xiāng)。2018年,她試著給老人做了他們從來沒吃過的牛肉漢堡:用剛摘的野番茄做番茄醬,用雞窩里還熱乎的雞蛋和一勺雪白的豬油制作面餅,撒上芝麻,以木炭為火將其烘烤至金黃,最后加以組裝,一個中國鄉(xiāng)村版的漢堡就這樣誕生了。視頻在YouTube發(fā)出后,迅速得到了海外網友的關注,有上百萬的人觀看,這是她在海外播放量的一次大突破,也大大出乎她的預料。她本來擔心被網友批評“漢堡不正宗”,結果評論中沒人在意漢堡的做工或口感,反而是祖孫的情感、文化的碰撞讓網友們動容。來自美國的Gabbi Green在評論區(qū)寫道:你用筷子這個古老的器具,把漢堡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謝謝你對美國美食的好奇和尊重,也希望能跟著你了解更多云南美食。有一位自稱滇西小哥“菲律賓頭號粉絲”的網友說:你不僅教我們做飯,還教我們如何感恩和愛我們的家人。還有一位外國老人,身患癌癥,飽受思念亡妻之痛,他平生第一次下載微信、使用翻譯軟件,只是為了告訴“小哥”:通過你的視頻,我感受到了久違的家的溫暖。
沒過多久,“小哥”又拍了一條“全毛豆腐宴”。翻山越嶺間,她收割豆苗;簸箕翻飛中,她顛出翠豆;屋前小院里,她和奶奶推盤碾磨、熬煮成漿;燒柴點炭后,她耐心等待一團團豆腐長出雪白的絨毛。最后,油炸毛豆腐、蒜苗炒毛豆腐、水豆豉拌毛豆腐、紅油豆腐乳,一頓“全毛豆腐宴”準備齊當了,一聲保山方言“快來吃飯嘞”召喚出一家五口飽餐一頓的溫馨時光。這條視頻在YouTube創(chuàng)下了4000多萬的播放紀錄,評論區(qū)一條點贊近三千的留言寫道:“在各國語言中,‘晚飯準備好了’有不同的發(fā)音,但它們的情感是共通的。”
“小哥”的風格越來越清晰。她會保留各種真實的環(huán)境音,砍甘蔗的聲音、采蓮蓬的聲音、鍋中翻炒的聲音;她說著保山的方言,從不做過多的講解,語言仿佛不再重要了;妹妹阿霞、弟弟小豪和可愛的“大王”有了更多鏡頭,阿霞去地里拾山藥豆,小豪上山打栗子、摘果子,“大王”吃芭蕉葉,在泥潭里打滾,這些都是鄉(xiāng)村特有的樣貌。從前,“小哥”經常這樣問自己:大家喜歡我什么?現(xiàn)在,這個問題已經有了解答,“從我的視頻里,看到的是你自己,是你和家人的一日三餐,是你在電視吵鬧的背景下和家人說說笑笑的溫暖”。
爺爺有另一種“中國功夫”
阿木爺爺把木工技藝與磁懸浮、靜音水泵結合,做出流水奧運五環(huán)。(受訪者供圖)
不用一根釘子、一滴膠水,造出一座橋,這可能嗎?答案是肯定的,阿木爺爺就成功地在小溪上架起了一座木拱橋。只見他先把四方長木條放到一塊板子上,手執(zhí)刨子在木條兩側邊緣打磨,向前、向后、向前、向后……那刨子在阿木爺爺手里好像變成一把指哪削哪的刻刀,把原本橫截面是四方形的木條削成了“凸”字形。接著他拿起一根圓木,將鑿子抵在木上兩道平行的刻痕中間,揮起羊角錘一下一下地敲擊,直到鑿出一段“凹”字形中空——恰與剛剛的“凸”字形木條緊密地嵌套。整座拱橋均是通過這樣兩個凹凸部位的相互咬合組裝而成的,兼具美觀與實用。
這段展示榫卯技藝的視頻很快火到了海外,在YouTube上收獲了上千萬播放量,人們訝異于這古老的中國手藝今天依然能用得上。阿木爺爺還做過各式各樣的魯班鎖、將軍案、微縮版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等,平平無奇的木頭一經他手仿佛就能變?yōu)榫顭o比的“神作”。外國網友連連贊嘆:“這是把3D打印機裝到腦子里了吧,真正的大師!”“簡直是另一種中國功夫!”
阿木爺爺做了50余年木匠。(受訪者供圖)
高超的技藝由50年木匠生涯錘煉而成。阿木爺爺本名王德文,山東聊城人。幼時家境貧寒,他身為長子,14歲時就跟著村里木匠學手藝,討生活。那時習慣,拜師就意味著3年沒工錢,他只能一邊幫工一邊“偷師”,別人干活時他在旁邊看,等到忙完了再找廢木料練手。日復一日,他的技藝日漸精進,到20歲時,已經有人找上門點名要他干活。在漫長的歲月里,木匠這門手藝為阿木爺爺和家人提供了經濟上的保障,如今又為晚年的他打開了一扇傳播中國傳統(tǒng)手藝的窗。
2017年,阿木爺爺從老家趕到廣西幫兒子兒媳照顧孫子,閑暇時他就拾起老本行擺弄下木頭,既逗樂孫輩,又打發(fā)時間。兒子王保成覺得有趣,提議由自己掌鏡,把做木工的過程拍下來。“拍魯班凳是父親的建議,沒想到一下子就火了。”王保成對《環(huán)球人物》記者說。
阿木爺爺和他制作的魯班凳。(受訪者供圖)
魯班凳是由一整塊木頭經過鋸、刨、磨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的。未打開前它形似枕頭,但只要沿著正確的線路打開,它就能變成一把凳子。研究魯班凳是阿木爺爺?shù)臉啡ぶ?,當《環(huán)球人物》記者問及不同類型的魯班凳有什么區(qū)別時,他幾乎不假思索,侃侃而談,仿佛一張張魯班凳就在眼前,供他“解剖”。即使如此熟悉,拍攝第一條魯班凳制作視頻時,阿木爺爺還是提前幾天畫好圖紙、不斷練習;正式拍攝時,對畫線、刨、鋸、鑿、鉆每個步驟,他小心謹慎、精心打磨。這樣前后忙活了3天,才凝練成觀眾看到的3分鐘視頻。而那條13分鐘的拱橋制作,則花了整整半個月的心血。
阿木爺爺?shù)囊曨l有一個特點,就是特寫鏡頭特別多,在有限的時長里盡力清晰呈現(xiàn)每一個步驟,這是他特地叮囑兒子的。“我想讓大家對木工技藝有更充分的認識,讓更多人了解、喜歡這門手藝。”有外國網友留言詢問具體制作方法,不懂英語的阿木爺爺就通過翻譯軟件詳細作答,這種不藏私的態(tài)度也讓海外網友們感受到中國匠人的真誠。
阿木爺爺?shù)腨ouTube賬號目前已經積累了142萬粉絲。兒子告訴他,外國網友除了跟著視頻學做手工,也想直接購買他的作品。談及此事,阿木爺爺對《環(huán)球人物》記者說:“咱們中國文化走出國外我很高興,希望這些木頭物件也能走出去,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木工制作中來。”
“我希望世界人民大團結”
當《環(huán)球人物》記者與林超取得聯(lián)系時,他剛結束一天的工作。你可能不熟悉林超這個名字,但你一定聽說過《那年那兔那些事兒》(以下簡稱《那兔》),一部豆瓣平均得分8.5分、單一視頻平臺總播放量超5億的現(xiàn)象級動畫。林超是它的原作,也是編劇。
林超從2011年起開始創(chuàng)作《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受訪者供圖)
這名“80后”云南小伙現(xiàn)居成都,至今仍在創(chuàng)作《那兔》劇集。他的音色很干凈,表達簡潔利落,不乏幽默,語速不疾不徐,對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發(fā)展歷程如數(shù)家珍,也正是這份對軍事知識的熱愛直接促成《那兔》的誕生——2011年1月11日,中國首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戰(zhàn)斗機殲—20在成都黃田壩首飛,林超備受鼓舞:“那一天可以說是全國‘軍迷’的狂歡節(jié),都覺得我們國家太不容易了。”他剛從云南藝術學院畢業(yè)不久,萌生了用漫畫反映我國軍事裝備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這一過程的念頭,這就是后來的漫畫版《那兔》。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斗爭和新中國成立后的重大軍事、外交事件是這部漫畫的主要內容。為了把厚重嚴肅的歷史畫得好看,林超以動物代表國家,并將其擬人化。主角團設定為一群兔子,也就是“種花家”:“那時我們一窮二白,大家都悶起頭來求發(fā)展,就像一只默默無聞的小白兔。而且十二生肖里,兔年過后是龍年,也寄托了‘騰飛’的期望。”溫順可愛的兔子為求發(fā)展,時而手持板磚,時而破口大罵,形成強烈的“反差萌”。其他國家的動物形象則主要依據《時局圖》這幅大眾耳熟能詳?shù)臍v史漫畫,“鷹醬”“毛熊”“腳盆雞”漸次出場,縱橫捭闔、你來我往。因為形式新穎,語言詼諧,漫畫《那兔》很快便小有名氣。
林超想讓這只兔子的故事走進更多人心里。2015年前后,他嘗試做動畫設計。為了配合動畫的需要,他對原畫的用色、勾線進行了相應調整,但整體造型依然保持了簡潔的線條風格,“避免給觀眾帶來認知上的困難”。林超對《環(huán)球人物》記者分析道:“往往越簡單的造型越不會受到排斥,而且會帶動觀眾關注造型以外的東西,比如人物性格、故事情節(jié)等。”
《那兔》動畫中,反映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一集《鐵原阻擊戰(zhàn)》。(受訪者供圖)
2021年2月,林超創(chuàng)作《班公湖烈士紀念》畫作,致敬中印邊境沖突中的5位戍邊英雄。(受訪者供圖)
《那兔》動畫每集約7分鐘。如何在浩如煙海的中國革命和建設史中揀取最合適的內容?想象中這個過程應該絞盡腦汁、抓耳撓腮,但林超有他的方法——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上面的內容大家都學過,接受度自然更高。在此基礎上,能否打動自己,這一點非常重要,“那些能感動觀眾的情節(jié),第一個哭的人是我”。初期給動畫找素材時,林超在一所兵營中看到一幅上甘嶺軍事地圖,中美兩方鮮明的炮位數(shù)量對比讓他非常震撼,身旁同行人一句“真不知道抗美援朝這些‘神仙’是怎么硬抗美軍優(yōu)勢裝備的”更是戳中了林超的心窩。林超就此堅定了在動畫中增加抗美援朝內容的決心。最終,這個在漫畫中著墨不多的內容,在第一季12集動畫中占到近1/4的篇幅。
動畫這種視頻形式,要講好故事,除了好造型、好內容,還需要恰到好處的節(jié)奏感。畫面、音樂和情緒相結合的每個具體點位,林超都是一次次試出來的,有時他要花五六個小時才能找到,一旦找到都能收到較好的效果,觀眾情緒共振,彈幕集體刷屏。
許多人都對《那兔》中這一幕記憶深刻:抗美援朝戰(zhàn)爭結束多年后,已是垂暮之年的老兔對著昔日陣亡戰(zhàn)友的英魂哭著喊出那句“我好想你啊!”配合著2014年3月28日首批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歸國的新聞影像,背景音樂《追夢赤子心》的前奏隨之響起,一聲聲叩在觀眾心上。這段被網友們稱為“那兔名場面”“淚崩必備”的動畫,林超也是流著淚做完的。在片尾播放與本集內容相關的真實照片和視頻,是《那兔》的慣例。“《那兔》只是個引子”,林超說,他真正想告訴大家的是,這些動畫故事背后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都是真實發(fā)生過的歷史。
從2011年至今,關于這只兔子的故事,林超已經講了十幾年,自己也隨之成長。大約五六年前,林超去東北某高校講座,從在場同學口中,他得知有學生看了《那兔》后報考海軍大連艦艇學院,當天正在亞丁灣護航。這股被《那兔》激發(fā)的壯志豪情,反過來也成為敦促林超繼續(xù)前行的動力——講座時,他正因苦于學習新知識而猶豫是否著手制作《那兔》大電影,如今,大電影已在積極籌備中。在2020年6月中印邊境沖突中犧牲的烈士肖思遠,生前也是《那兔》的粉絲。“當我得知烈士的頭像是兔子,戰(zhàn)友去祭奠還特地擺上志愿軍兔的模型時,是一種什么感覺呢——通過我的努力,激發(fā)更多年輕人為我們國家做一點事,成為我最大的愿望。”
對于《那兔》取得的成就,林超直言“滿分10分,只能打5分”,他說,等全世界的人都在聊“你看了《那兔》嗎”,分數(shù)就可以往上提了。這正是他最近在忙活的事情——把這只兔子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講到“一帶一路”上,講到五湖四海中,“希望在有生之年,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劉舒揚 記者 田亮)
系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