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符浩:提升團委服務力 做學生的“知心人”

2021-05-04 08:30:13 來源: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 作者:羊佳
大號 中號 小號
  四川師范大學地處成都東郊獅子山,北門外有一條路叫“劼人路”,因地處著名愛國作家李劼人的故居得名。生活在這條街上的人常常說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愿意,可以在獅子山把從小學到大學的書都讀完。”上世紀50年代,為適應高等教育發(fā)展需求,四川師范學院5大系本科生從沙河鋪遷往獅子山辦學。1960年,四川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落成,是四川高校中最早設置外語本科專業(yè)的院系之一,現(xiàn)有學生1800余人。
 
  身為外國語學院的老師,符浩一邊擔任外國語學院分團委書記和學工辦副主任的管理職責,一邊負責大四學生的教學輔導工作,學生們的學分、就業(yè)和思想工作,占據(jù)了他的全部精力。“幾乎沒有個人時間!”
 
  用真情與真心
 
  做學生的陪伴者
 
  “每年臨近畢業(yè),個別大學生面臨就業(yè)的多元選擇,有時會感到迷茫,急需必要的引導和幫助。團委的工作就是全心為年輕人的成長搭建平臺。”符浩介紹道。
 
  為了緩解學生就業(yè)壓力,符浩組織分團委建立了“一帶三”的朋輩互助小組。朋輩互助將班級、寢室作為團小組陣地,由一位已簽約就業(yè)單位的學生去關心三位擬就業(yè)學生的就業(yè)意向,團委再根據(jù)分團員們搜集到的學生情況定向給學生推薦就業(yè)出口,幫助學生進行簡歷制作和面試技巧提升。被朋輩保駕護航確定了畢業(yè)出口的學生,便會接棒擔負起傳承朋輩精神的志愿任務。
 
  “相比我們‘老人家’,年輕人有時更聽得進朋友的話。從學以致用到學生的二次成長,朋輩志愿者在幫助學生的時候也會將一種反思性的分享內化為自己的成長動力。”讓符浩印象深刻的是外國語學院一位學生在面臨巨大的就業(yè)壓力時,卸下心防,主動找到團委,希望組織能幫助他走出困境。為此,符浩一次又一陪同學聊天、解惑,以引導、探討等鼓勵的方式撥開爬上他心頭的不安和矛盾情緒。與此同時,團委還通過家校共育的方式在學生與家長之間架起一座心意相通的橋梁。短短一周時間,符浩就帶領團委為該同學疏通了就業(yè)的最后一公里路。
 
  學院外,符浩還帶領分團委利用學生的專業(yè)知識,通過朋輩互助的形式探索更多可能。
 
  “‘外援邦幫棒’”不僅能為川師大兄弟學院的同學提供外語輔導,幫助他們順利通過四六級考試,還為志愿者提供了一個提高專業(yè)水平和提升職業(yè)技能的機會。”符浩介紹道說,項目至今已舉辦十五屆,招募志愿者近1000人,累計服務時長超8000小時,幫助對象覆蓋全校20多個學院4500余人。2020年,在共青團中央等國家七部委聯(lián)合舉辦的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中,“外援邦幫棒”取得了國賽銀獎、省賽金獎的學校歷史最佳成績。
 
\

“外援邦幫棒”
 
  “在志愿活動中,個體更能夠感受到勞動和奉獻的價值。”符浩認為,這種“被需要感”,是同學們常年來積極參與的動力。朋輩互助的細胞作用得以激發(fā),基層團組織的凝聚力讓分團委把團委工作化作交心、貼心、暖心的陪伴與同行。他相信,團委工作是校園里的“人心工程”,無論是團學工作,還是思政課建設,都要深入到同學中去,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感”。
 
  用熱情與溫度
 
  與學生共成長
 
  “叮、叮、叮……”接受記者采訪時,符浩不時低下頭查看手機消息。在他的社交軟件通訊錄中,有數(shù)十個由百名以上學生組成的工作小組,每天都有上百條來自團員的消息。“做了分團委書記后,工作比以前更忙了。學生們事無巨細都會找到我們。雖然累,但看著我們的學生還是覺得挺驕傲。”在他看來,青年工作需要熱情和溫度,更需要同學們的支持和理解,“我們一茬一茬的同學都在自己的業(yè)余時間幫助同學,關心社會。他們幫我們老師做了大量的基層工作。”
 
  自疫情暴發(fā)以來,外國語學院分團委便開始在工作群發(fā)布志愿者征集的消息。往往一條消息發(fā)布后不到一分鐘,學生們的報名接龍就已滿屏。他們在社區(qū)、村莊、路口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引導人們增強防護意識;他們堅守在各個疫情防控檢測點,排查登記人口、測量體溫;他們出現(xiàn)在大家需要幫助的時刻,幫著隔離的家庭采購生活必需品,辦理出入證明……作為群主,符浩需要時刻了解學生們的動向,為他們在外的志愿者服務筑起“安全墻”。在和志愿者們的溝通中,符浩深刻地感受到,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同學們成長了許多。
 
\

學院學生參加疫情防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符浩還清楚的記得自己加入共青團時的情景,“初一入團時班里有50多人,但只有11個學生獲選,我就是其中之一!感覺特別自豪。”“五四精神”的種子早已深埋在他心中,這種自豪感歷久彌新,不斷煥發(fā)出奮斗激情,成為團隊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青春無關年齡,只因接續(xù)奮斗煥發(fā)勃勃生機。每一個川師人,正在用奮斗的姿態(tài)迎接明天,正如教學樓外的爬山虎一樣,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日子里,他們向著心中的夢想不斷向上攀沿,將“重德博學,務實尚美”鐫刻在自己的信念中,將“五四精神”貫于行動,把青春的綠色鋪滿征途,讓青春因拼搏而永駐,讓青春因奉獻而厚重。
責任編輯:李佩藺
聲明: 版權作品,未經(jīng)《環(huán)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